《就像一块裹尸布》中的家庭暴力探析

2017-02-16 11:48董红云
价值工程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

董红云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安·佩特里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块裹尸布》中的家庭暴力主题,指出造成男主人公“他”从一位疼爱妻子的丈夫一夜之间转变为家庭暴力者, 主要原因是种族隔离制度下不公平的就业制度和种族歧视带来的心理压力。作者通过施暴者形成过程的心理描写,目的是为了唤醒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analyzing the domestic violence in Ann Petry's short novel Like A Winding Sheet, indicating the reasons that the male protagonist "he" turns from a loving husband to an abuser overnight are the unequal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from the racist society. Ann Petry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of unequal system in society.

关键词: 安·佩特里;家庭暴力;《就像一块裹尸布》

Key words: Ann Petry;domestic violence;Like A Winding Sheet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3-03

0 引言

安·佩特里(Ann Petry, 1911-1997)是第一位作品销量超过一百万本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收录在《1946年玛莎·弗雷最好的美国故事》里的《就像一块裹尸布》让佩特里赢得了全国性的关注,获得了霍顿·米夫林·文学奖(Houghton Mifflin Literature Fellowship Award)。她用此奖金资助完成了她最出名的小说《街》(1946),一本由黑人女性创作,销量超过一百万本的文学作品。安·佩特里和理查德·赖特都属于20世纪中期非裔城市自然主义作家,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对理查德·赖特抗议文学作品的研究,对同一时期的非裔女性作家安·佩特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理查德·赖特和安·佩特里的小说中都有对暴力现象的描写,例如错手杀人、暴力殴打等等,描绘出生活在城市里的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安·佩特里侧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从人物心理历程的转变展现出暴力行为出现的整个过程。

《就像一块裹尸布》所表现出的暴力悲剧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剖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妙龄的女子的逝去是一大悲剧,但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暴力更倾向于家庭成员的一种悲剧,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暴力行为的描写,例如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比格杀死富家小姐,并投于火炉中毁灭尸体,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西莉受到继父和丈夫的虐待,还有托妮·莫里森作品中母亲杀死孩子的行为等等。《就像一块裹尸布》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男主人公“他”的转变,展现了一个普通非裔美国男性在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巨大痛苦。“他”从一个普通善良的丈夫,被逼到一个角落里,最后只能找到对家庭成员施暴作为出口。自始至终男主人公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只是以“他”出现,男主角名字的缺失是作者精心构思之作。“他”可能代表了所有家庭暴力事件的男性实施者。他可能就是在美国非裔家庭中最普通的丈夫和爸爸。“他”在短篇小说刚开始被描绘成一位和妻子相亲相爱,体贴入微的丈夫。他和妻子都亲昵地称呼对方为宝贝,他想为妻子制造惊喜“他原本打算在梅之前起床,做好早餐,给她一个惊喜,但是他又睡着了”(1478)他是一个浪漫的人,对妻子呵护有加。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丈夫。他不厌其烦地开导他的妻子,“他又迟到了,因为在他说服好她去工作前,他们又花了十五分钟时间争论。他必须好好地劝说她,慢慢地催促她,这可得花不少时间。他不愿意粗暴地跟她说话,或是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威胁她,打她。他并没有用那种方式。”(1480)这个对妻子如此关心的男人很难想象最终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但是他最终一夜之间的转变又是必然的,安·佩特里通过对男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施暴者的形成过程。

1 种族歧视下的工作不平等

虽然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吉姆·克罗法(Jim Crow Laws)规定了黑人在工作、日常生活中不能和白人享有相同的权力,这就是种族隔离制度。在1965年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前,美国黑人不能充分享有全面的公民权利。美国黑人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一名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是不可能找到一份体面而报酬丰厚的工作。黑人只能从事机械的、体力上的劳动。没有受过教育,黑人不可能从事较高技能要求或精密、专业性较强的脑力劳动工作。即便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在做同等工作的情况下,美国黑人的报酬明显少于白人。

在短篇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个普通的非裔美国人,一名和妻子相濡以沫的已婚男子。在没有任何技能和教育背景的情况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夜班是他和妻子的唯一选择。长时间在工地推车让男主人公在身体上遭受巨大痛苦。安·佩特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由于身体疲惫,休息不好,连起床都困难“他必须起床,却有意拖延,不想动,但是他不敢让他的腿变跛因为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想回去睡觉。时间越来越晚,但是一想到他要把身体的重量放在腿上他就不想动了。”(1479)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他”身疲力竭,根本没有办法休息好,过好普通的生活。长期的夜班给他带来身体上的劳累,甚至是还没有开始第二天的工作,他就没有力气去工作了。“我不习惯在白天睡觉,”他烦躁地说。他试验性地从床单下把腿推出来,疼痛已经消失了一些,但是还是没有完全休息好。“太亮了睡不好觉。站那么久腿疼死了。”(1478)他上的夜班是如此辛苦,他必须每晚推十个小时的手推车,在工地里来来回回地走,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歇脚。他只有靠内心幻想着对工地的重新布置,等待支撐着自己继续工作。“夜越来越深,疲惫一点点蚕食着他。他的嘴角下垂,两眼之间蹙着的眉头更深了,肩膀也塌了;但是他的手还在紧紧地绷着”(1481)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他都不敢相信已经下班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筋疲力尽。地铁很拥挤,他不得不站着。“他尝试去抓头上的吊环,但是他的手太紧张了,抓不住。于是他移到地铁门的附近,随着地铁的颠簸前后摇来摇去。地铁的咆哮声在他脑袋里让他头痛欲裂,血脉跳动。腿上的疼痛爬上了腹股沟,好像他要疼得爆炸。”(1483)工作耗尽了他的体力,如此疲惫的身体引起了男主人公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消极的情绪。

2 种族歧视下的心理压力

除了身体疲惫不堪,短篇小说《就像一块裹尸布》里描写的“他”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遭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致使他对身边的环境极大地不满,使一个有耐心、善良的男人心理产生了变化,理智脱离了常轨,变成一个开始用暴力来发泄的家庭暴力实施者。他的心理忍耐力和承受力被种族歧视带来的压力给一点点地瓦解,直至最后完全地崩溃。在安·佩特里细腻的心理描写笔触下,男主人公的暴力从开始的隐忍到后面的不知不觉地爆发。这种转变被作者从上班开始受到工头的侮辱到下班在咖啡店里的扫兴遭遇,再到回家碰上妻子的唠叨,一步步地铺垫,展现了一个普通非裔男性一夜变为家庭暴力者的悲剧。

首先是由于上班迟到,男主人公受到白人女工头的侮辱和谩骂。“你们这些黑鬼太差劲了。我不管你的腿怎么了,你得准时到这上班。我讨厌你们这些黑鬼——”(1480)在工头的语言刺激下,他意识到他的情绪开始转向愤怒,他也很想用暴力去反抗对他的精神上的侮辱。但是,他的道德意识在提醒着他,是不能去打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唯一的困扰就是他不能打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不可能像一个男人一样还手。”(1481)可能正是因为他在克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情绪,到后来他的精神压力也积攒得越来越大。他没有出手打女工头,但是在他的脑海里想象着揍她的感觉和情形。“他想他刚才无论如何都应该揍她,使劲地扇她的脸,感受她的脸在他手的硬度下松软的肉。他想象揍她的画面,试图让他的手放松下来,因为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手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已经成为他无法控制的一个新的生命体。所以他享受着它们可能感受到的愉悦——两只手都在揍她,先是一只,然后是另一只。如果他揍了她,他的手现在肯定会感觉很好——放松的,休息充足的。他认定即便他丢了工作也应该揍她,至少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她的余生都不会叫任何一个人黑鬼。”(1481)

其次是他在劳累地结束夜班工作后在咖啡店里遭受到的冷遇。在辛苦地工作了一个夜班后,为了避开坐车的高峰,他来到了咖啡馆里,想象着自己在这种愉悦的氛围里放松自己。他排队去买咖啡,但是刚好轮到他时,咖啡没有了。他非常生气,因为他觉得咖啡侍女非常傲慢无礼,是因为歧视他才拒绝提供咖啡,这让他愤怒不已。短篇里的咖啡侍女可能并没有歧视男主人公,但是期待已久的这种美好而舒适的幻想被突然地被掐灭后,他觉得每次都被拒绝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是黑人。这种压力让他想要对这种不公进行反抗,作者开始对他心理展开了细致的描写“他看着她什么也没有说。他感到他的手开始发痒,那种痒传到他的手指头尖上,于是他低头看看它们。他的手紧紧地握着,用力地握着,变成了拳头。然后他又看看那个女孩。他想做的就是揍她,狠狠地揍她,把她嘴上鲜红的口红涂到鼻子上去,下巴打歪到脸颊那;狠狠地揍她,让她再也不敢扬头,因为是黑人而拒绝给一杯咖啡。”(1482)但是最终他还是忍住了。一切的不顺利积攒在他体内,形成了蓄势待要喷发的火山。在回家的地铁上,身体上的疲惫加上心理上的压力让他苦不堪言“地铁的咆哮声在他脑袋里让他头痛欲裂,血脉跳动。腿上的疼痛爬上了腹股沟,好像他要疼得爆炸。他告诉自己这都是因为愤怒的能量堆积在体内,没有被释放,于是就像毒药一般在体内蔓延。”(1483)

最后,回到家中,一直想要安静休息的他,一直忍耐着妻子的唠叨,看她试穿外套。平时他是不会发火的,但现在他再也受不了妻子善意的唠叨,把一天的抱怨都发泄在了她身上。一种难以抑制住的痛苦感觉蔓延到他的全身,“在他身体里慢慢地渗出他打了她的这种意识,他被吓住了,但是他不能把手从她的脸上移开。他继续打她,他惊恐地想到他的内心被某种东西给附身了,把他捆绑在这种行动上,裹着他,缠绕着他,让他不得不继续。他的雙手已经失去控制了。他在搜索一个短语、一个词语来描述他身上所发生的事,他想到了就像被绊进一块裹尸布里——就是那样——就像一块裹尸布。甚至他的想法在脑海里形成时,他的手还在一次又一次地击打她的脸。”(1484)一个不愿意打女人的男人最终还是出手打了自己的妻子。有了前面两次想打人的思想冲动,这样的转变都在读者的预料之中。男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去释放他所积压的怨气。一个家庭暴力者也在安·佩特里的细致描写中跃然出现于纸上,悲剧降临到了这个普通的非裔美国人家。他是绝大多数美国非裔男性的代表,种族隔离制度下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和巨大心理压力,就如作者所说,像一块裹尸布一样紧紧地萦绕在他的心理,把他逼上了家庭暴力的绝路。

3 结语

安·佩特里仅仅用了不到一万字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一个普通的美国黑人男性从关心妻子的好丈夫变成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心理历程,是对理查德·赖特的非裔城市自然主义的继承。短篇小说没有详细描写家庭暴力者的残暴的行为,而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转变,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暴力并非一个人的正常状态,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对外界的一种发泄。文学和文化又是社会的反应,安·佩特里通过《就像一块裹尸布》对家庭暴力者的心理描写,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以此唤醒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制度的思考,寻求解决之道。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对美国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由此反观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非正常现象,从中得到警示。

参考文献:

[1]Gates Jr.,Henry Loui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 1997:1476-1486.

[2]董乐山.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J].美国研究,1987(2).

[3]郎文君.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主题与疯女人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5(6).

[4]庞好农.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从《街》探析佩特里笔下的路西法效应[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3).

[5]庞好农.非裔美国文学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6]王家湘.在理查德·赖特的阴影下——三四十年代的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安·佩特里[J].外国文学,1989(1).

[7]张立新.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暴力传统[J].外国语言文学,2006(1).

[8]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1877-1914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朱小琳.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政治在线与审美困境[J].山东外语教学,2013(2).

[10]朱小琳.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世界[J].外国文学评论,2009(2).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