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
摘要: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起到了平衡城乡经济稳定的作用,它的发展受到特别关注。小城镇的产业与小城镇相随相生,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核心。随着小城镇市场经济以及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小城镇原本粗放的产业结构与初级的空间布局已不能进一步满足其自身和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小城镇需要谋求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实现三类产业的联动,将是小城镇所要面对的议题。研究以小城镇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在过往小城镇发展中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基于农业、旅游、人居及文化产业,提出适用于一般小城镇的多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并结合广汉市西高镇的规划实践,以期为今后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及参考。
Abstract: Small tow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tability, whose development has been of particular concern. The industries which arose along with the birth of towns, are the keys of towns'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as well as national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extens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mall towns i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owns. Fac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small towns need steady and healthy progress. How to select proper industries will be the subject of small townsfuture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esent general pattern of development methods that based on agriculture, tourism, residential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关键词:小城镇;产业联动;规划应对;西高镇
Key words: small towns;productive collaboration;planning response;Xigao Town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01-05
0 引言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与乡村,它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双重特征[1],既承接了城市的辐射和外溢,又承担起对乡村的服务与拉动,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尾、乡村之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既往等级化的行政体系与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长期以来受制于政策、资金等条件的局限,我国小城镇发展进程缓慢,且大多倾向于“土地的城镇化”,并未从产业、人口、文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的发展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健康有序的成长。
在当前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合理地建设小城镇,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选择合乎其自身及外部环境需求的产业,是实现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城镇在未来发展释放更大空间的保障。
1 我国小城镇现状产业发展问题概述
1.1 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产业发展出现了若干矛盾[2]。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三类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其次在三类产业内部,第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且产品附加值不高,各类产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多数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传统的第二产业,部分小城镇集中在中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业,资源利用率粗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三产业发展迟滞、普遍规模小且缺乏集聚效应,无法产生竞争力;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单一,缺乏连贯互动,与周边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竞争激烈。传统高成本高耗能、以工业思路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小城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1.2 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处于蓬勃的态势,截至2015年我国小城镇的数量达到20000多个,多数小城镇已经拥有符合地方个性化的主导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区位环境、资源要素、产业状况和政策条件的差别,小城镇的发展情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地域情况看,我国东南部的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小城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群。相比之下,我国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滞后,相当数量的小城镇由于缺乏自身的特色及资源优势,加之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即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其缺乏有效的经济产业发展路径,仍处于城镇化的较低层次。
综上所述,为实现我国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探索一种普遍作用、适合大多数一般小城镇的产业模式,对于发展我国大部分以第一产业为主、无明显特色的小城镇,寻找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产城人文的健康城镇化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義。
2 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
本次小城镇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于农业、旅游、人居及文化产业,通过合理依托小城镇当地特色的资源条件,以“一镇一品”作为发展内涵,使之可适用于大多数小城镇的发展(图1)。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在重点提升一三产业的同时兼顾第二产业,以产业增添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对解决小城镇“三农”问题、改善小城镇产业结构、拓宽小城镇经济市场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1 现代农业为载体
作为“乡村之首”,小城镇的农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小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改善了农业水平,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为载体,可实现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需求。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新兴手段推广、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通过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文化和环境价值,进而生产出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产品,在短期内实现产品的盈利,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在空间布局、种植模式、大地景观、乡村旅游等方面,也将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从而实现“载体本身亦是产品,产品同时必能作为载体”的发展目标。现代农业更有着生态调节的功能,它能保育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2.2 乡村旅游为主导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3]。乡村旅游为主导,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方式,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对农村地区收入和就业产生强大影响,适合于具有特色自然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或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激活农村潜在消费市场的同时,还能结合现代农业增加“五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小城镇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依托优美独特的乡村环境及拥有吸引游客的乡土资源,这两个条件是小城镇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吸引力所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城镇需要营造优美独特的乡村环境,配备相对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旅游起步初期,通过外部资本的投入改变一般小城镇先天公共服务的不足尤为必要。
2.3 精品人居为提升
我国既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人们在居住空间上形成了城居、乡居分异的状况。在呼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这种二元分离需要得到改善。随着厌倦现今社会繁杂都市生活、意图重返乡村的归农人口增多,这种新的人居模式应运而生。
精品人居不是单纯的地产业,它是依托乡村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基于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需求,从单纯的一般乡村旅游提升为乡村休闲度假及体验生活,所出现的一种物业或财产形式;其重要内涵是通过整合小城镇及其乡村内部的各类人文及自然资源要素,成为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土特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居产业。中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精品人居市场特别是乡村人居在中国地产行业的地位将日益显现。以精品人居为提升,既有效地满足了人们旅游度假的需求,在未来更能解决农村人口住房问题,是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可借鉴及采用的路径。
2.4 文化创意为灵魂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历程发展中大多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小城镇同质化发展、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较为突出。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还蕴含着较多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仍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及乡土文化。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融入到各项建设发展中,塑造“一镇一特色”的品质,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结合农业、旅游及乡村人居等产业,以文化创意为灵魂,把特色及地域文化作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内涵,这既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以保证小城镇实现差异化发展。小城镇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融合新兴文化要素,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等手段,从而打造突出当地特色、富含个性及文化的小城镇,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
3 广汉市西高镇产业联动发展思路及规划应对
3.1 研究对象概况
西高镇地处广汉市西北11公里,比邻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公园景区,是广汉市重点农业产业基地,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良好,与成都、德阳、什邡等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图2)。
西高镇现有的发展面临着若干问题:
①产业现状与城镇发展的矛盾。目前农业在西高镇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农业发展仍局限于传统种养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工业发展受政策等因素限制而减弱;商贸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传统的产业发展乏力,新兴的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从而使西高镇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禀赋资源优势与发展意识薄弱的矛盾。西高镇既有特色的乡土田园环境(如万亩油菜花田、林盘院子等),又有悠久的城镇文化,包括多姿的民俗文化(如三星堆文化、耕读文化、革命文化等)、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如临近三星堆遗址景区、高坎子遗址、牟家台地遗址等)等,而这些优势的资源均未被综合利用,无法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助力。
③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由于西高镇目前大部分劳动力仍然以农业为主要从业路径,经济发展动力较弱,导致城镇的集聚力不强,城镇化水平尚低于广汉市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与区域周边乡镇比较也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发展基础较差。
3.2 产业调整及规划应对
3.2.1 产业策略与规划
西高镇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田园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为载体,两者联合构成支柱主体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控制具有污染性质的第二产业发展,积极引入生态工业,向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同时加快推进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整体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结合旅游人居产业等特色产业,文化创意内涵贯穿于各产业其中,丰富整体产业结构,以实现“现代农业为载体,乡村旅游为主导,精品人居为提升,文化创意为灵魂” (图3)。
参照产业策略,在规划上形成“两心,四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图3);两心指商贸文化中心、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四片区分别为镇区、乡村旅游协作区、健康养生体验区、规模生态农业区(图4)。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无污染工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加快制度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促进分散地权集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使分散小型地块的规模化集中,实现农业生产的公司化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高坪镇、新平镇的联盟合作。在此基础上以现阶段的优势产品为平台,引进高科技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高品质生态农产品,采用高科技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建设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农业技术推广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图5)。同时面向城市居民,开展生态农业体验及观光旅游(表1)。
②第三产业:乡村田园旅游+文化创意+精品人居。
依托 “金色花海油菜花季”旅游品牌、双低粮油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折耳根种植基地等农业条件,鼓励地区农业产业向乡村田园旅游产业转型;旅游采取“观光三星堆、休闲西高镇,游三星堆博物馆、住西高镇农家乐”的发展方针,基础设施上实现区域对接、功能互补。通过多产业联动,打造集“三星堆古蜀文化感受、耕读文化体验、养生度假基地、乡村田园生活”为一体的西高镇乡村田园示范区。
以古蜀文化、耕读文化、乡村田园文化为内涵,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体验、文化教育感受等旅游项目及特色节庆活动(图6)。创新改造传统的川西林盘建筑聚落空间,结合乡村田园风貌打造极具地方个性的精品人居品牌,建设集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有机农庄和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民宿和家庭式旅馆,以租赁的形式吸引周边大城市居民的眼光和入住。全镇多种旅游产品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专业化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表2)。
3.2.2 用地布局及控制
以完善现有的镇区、强化村镇联系,服务各类产业项目为主要内容。①将西高镇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和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环境中;②注重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分区、國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概念的协调,综合划定规划控制线;③在规划中落实重点的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加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④加强村庄的规划引导,强化镇区与村庄的关系:明确村镇等级,构建村镇网络结构;将村落划分成不同类型,提出用地、功能模式,从空间上指引村庄的集聚与迁移,使之与产业的发展相契合(图7)。
3.2.3 实施保障及措施
产业整合升级,财政转移支付是针对目前西高镇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这一困境而提出的使得城镇产业转型、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改善的发展策略。
①产业整合优化。
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西高镇未来的产业提升可按照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图8)。产业结构的整合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②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4]。西高镇可通过与周边的高坪镇、新平镇的转移支付合作,获得相对充足的启动资金或有利政策,以确保初期实现顺利的发展(图9)。
4 结语
小城镇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原动力,是小城镇获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支撑着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良好的产业模式为小城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协调城乡经济环境、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增加农民有效收入,最终使小城镇走上产业与城镇发展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下,指导一般小城镇发展的城乡规划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广汉市西高镇的实际情况,在规划中运用“现代农业为载体,乡村旅游为主导,精品人居为提升,文化创意为灵魂”的多产业联动发展理念,结合用地配置及空间布局,以期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成果将为该类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也可为其的规划编制发展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汉超.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论中国城乡关系中的小城镇[J].史林,2009(5):1-10.
[2]金逸民,乔忠.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62-66.
[3]关霜.浅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2):89-91.
[4]李兰,蒙婷怡.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转移支付政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1-96.
[5]张莉.基于产城一体化的小城镇产业体系规划研究[D].东华大学,2014.
[6]张燕,李长春,李军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探索——以榆林市金鸡滩镇总体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
[7]常华.小城镇,大文章——新时期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之路探索[J].科技智囊,2008(5):8-27.
[8]张领先,王德成.小城镇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5):33-35.
[9]王微微.论小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J].统计研究,2005(4):45-46.
[10]赵曦,赵朋飞.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思路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4(6):91-95.
[11]游宏滔,史环宇.小城镇产镇融合规划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为实证[J].小城镇建设,2015(7).
[12]解锰,石萌.都市农业型小城镇发展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