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晶晶
近年来国内同侪互评研究的应用科目,更是以信息电机、程序设计、数理、语文等有明确评断标准或答案的科目为研究领域,应用在艺术设计领域上的网路同侪互评研究明显相当缺乏。与一般学科相较之下,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在于很难和科学及数学一样,使用简单标准化的答案来判断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表现[1],由于其性质上的特别,在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若想在课堂中实施同侪互评,其他教学时间将相对大幅减少。不过现在若透过异步网路学习平台进行同侪互评,作业不但能够数字化上传到平台系统集中做储存与管理,浏览也非常便利,更重要的是系统能自动记录整个质性文字互评历程及内容,不但教师方面能掌握学生作品创作及修改情形,学生本身也能透过这些互评讨论及建议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因此,我们值得将网路同侪互评机制落实于艺术设计领域课程。
网路同侪互评同侪评量为多元评量的一种,是指由彼此年龄、年级、知识成熟度或专业技能等背景相似的学生,跳脱单纯学习者的身份,以教师的角色去评量彼此的学习成果或作品,网路同侪互评则是运用计算机网路来进行同侪相互评量的活动[2]。
设计经常和艺术关联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而学校教育中的艺术实作课程,因为学生通常必须配合课程目标来创作、生产所谓的作品,所以可视为艺术设计。设计教育的内容相当多元,并且可涉及多种学习领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有技巧实作、思维训练、主题实务创作和创意发展等内容。其中最明显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可以互相讨论观摩,提升创造、绘图、问题解决、沟通及规划流程等能力,使学生揣摩像设计师般思考。因此,设计教师在专业知能上有必要不断地成长,吸收新观念、学习新技法,并思考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提高其学习意愿及成效。
在艺术人文领域的评量中,学生通常都会有所谓作品的产出,并且从评量的过程及结果中,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况有所知觉与反省,这种历程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几项重要评量原则如下:
3.2.1 要能对教学与学习提供信息,评量是对个人知识技能与成长信息的获得,也是学生是否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指标,可提供有用的回馈给学生、教师和家长。能帮助学生反省与辨识擅长和不擅长之处、建议将来努力的方向;并且能提供家长和教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之处与进步情形,做为日后教导的依据。
3.2.2 评量应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评鉴着重价值判断,给予学习者的回馈通常包含了总结式的优劣评判;除了着重学习者最终的表现外,还重视个体的学习历程和成长变化,因此会出现型成性评鉴。
3.2.3 评量方式应多元。重视正式与非正式评量评量方式除了教师评量,还可运用学生自评、同侪互评及家长评量,使评量更为客观与公平;且除了最终的总结性正式评量,学生学习历程与经验的非正式评量也应予以重视。
3.2.4 评量时要对学生特质、发展阶段和先备知识保持敏觉评量的目标与方式应考量学生特质、年龄与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能力来拟定适宜的评量策略。
经验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元素,过去在传统教室中的学习,常因为环境、资源、空间、师资等不足,使学习成效受到折扣,但是现代科技与网路的普及,改善了许多以前不便的地方。以下将近年来应用计算机网路科技于艺术课程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整理归纳为三大部分。
3.3.1 数位艺术创作。由于科技产品价格的平民化、操作人性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绘图软件蓬勃发展,艺术创作的媒材也跟着由传统的平面媒材延伸至数位媒材,数位艺术成为另一种现代艺术形式[3],普遍出现在商业设计或一般民众的生活娱乐中,甚至在学校教育中也经常可见。使用计算机于相关周边创作,能支持大量特效与图库,允许错误尝试与回复,带来创意实验的乐趣。并且由于很快就能看见相关试验成果,修正作品也较传统更为便利,因此能提高创作兴致,甚至可以刺激创意,引发扩散性思维。
3.3.2 数位教学应用。由于计算机科技具有非线性阅读、人机互动、储存大量讯息的特性,适合应用在常必须进行大量观摩活动的艺术欣赏教学上。传统艺术教学习惯使用画册、幻灯片、投影机、录像带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搜集、整理、收藏及课堂展示上有许多困扰,而现今计算机、网路、各式影音多媒体普及化,能减轻不少教师的负担。
3.3.3 数字化卷宗评量。除了在学习与教学外,评量方式也有所改变,因为艺术设计领域经常会有作品,因此目前最常被探讨的就是数字化卷宗评量,透过计算机网路有系统的收集、记录和储存学生作品,以作为形成性评量的一环。让学生自己整理自己艺术创作的学习档案的方式,不但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并且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对学生的学习有正向帮助。
由上述研究中可发现,将计算机网路科技融入艺术教学有许多优点,除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外,也让学习内容及管道更多元,提升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兴致与信心,但是在过去众多研究中,几乎都是朝着纯教学面向做探讨,后续评量的数字化,则是近几年才开始有较多的研究,但也以学习卷宗搜集方式数字化为主,如何让同侪间利用网路的便利性进行艺术作品的互评讨论议题则较少人关注。
[1]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8-13.
[2]李新华,刘俊强.同济互评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0):10-14.
[3]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