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勤峰
刘迎秋:全面降准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文/张勤峰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研究员采访中表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企业信用普遍下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等都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进一步缩减信贷、收窄债权风险敞口的策略。这样一来,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必然更加突出。
刘迎秋认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要深化包括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社会融资环境。同时,要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难于直接对接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考虑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主动发展。
从眼前情况看,要积极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抓紧转变经营观念,开辟和拓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便利窗口和融资便利机制,加大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和支持力度。另外,要积极规范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融券品种,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必要支持。此外,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仅需要考虑结构性降息,也不仅要有“定向降准”这一着,还要考虑进一步全面“降准”。
问: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原因主要有哪些?
刘迎秋: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相当普遍的国际性难题。中小企业信用资质较弱,加上金融资本具有风险规避和追逐高利倾向,大型企业占用较多的金融资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所使然。正因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但在我国现阶段,体制机制存在的众多弊端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信用资质较弱,是导致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多属于初创型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偿债能力不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较大;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难以获得银行授信;此外,中小企业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总之,中小企业信用资质相对较弱,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先天性融资难。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中小企业出现的转移优质资产、恶意抽逃资金、借壳经营甚至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企业整体形象、伤害了中小企业的应有融资能力。
一定要看到,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特别是银行体系和金融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与不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对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民营经济长期面临理论歧视、思想歧视、政策歧视和门槛歧视等诸多歧视。在我国,大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正是被这样或那样的歧视造成的。这就使国有企业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从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比如,在银行体系和金融机制建设方面。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主要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配备的,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机制。同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也不完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作法,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中小信用担保机构并不少,但普遍存在担保实力弱、资金来源单一且资金补偿机制缺乏等问题,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提高空间。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有待加快,我国现有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入门槛较高,私募股权市场也有待进一步培育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
问: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201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次降息前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融资成本下降主要惠及了体制内优势企业,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
刘迎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到目前为止,金融资源仍然相对稀缺。说目前
村民苗志君今年种了3000多亩地,他把2600亩玉米地交给了配肥站技术人员,全程施用液体肥料。苗志君表示,“我的理想就是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而他们做到了!”
刘迎秋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理事长,国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贡专家,第四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参政议政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空港城市发展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2014年7月,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专家座谈会。我国广义货币(M 2)存量规模已高到百万亿元以上,意味着我国金融资源不再稀缺,这种看法未必正确。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M 2存量较高与我国经济市场化范围和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关,是国民经济活动从总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采取过度反映的态度,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去年年初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和融资成本的持续上升,尽管央行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释放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但效果并不明显。来自市场主体的基本反馈信息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普遍感到信贷供给不足、资金需求仍难满足,表现为M 2增速仍持续低于市场预期,2014年8至10月份连续三个月低于全年13%的预设增长目标。M 1更是持续低于10%,10月份甚至降低至3.8%的历史低位。如果考虑到凡是M 1增长率低于M 2的年份都是流动性不足、经济处于衰退的年份,说2014年市场流动性不宽松,当是毫无疑义的。
一方面是金融资源相对稀缺,另一方面是大量金融资源持续向国有部门和大型企业集中,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挑战。近两年来,由于融资环境偏紧、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迟缓,难免出现信用风险点状爆发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首当其冲,信托市场、私募债市场等领域频发信用违约,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机构投资风险偏好下降,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资源向各类国有经济部门和非企业集中的倾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必然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较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倾向,它们的融资需求虽然同样强烈,但向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明显不足,常常是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拿到资金,然后更多地将其投向关联性信托公司或小贷公司。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市场融资的成本必然进一步上升,从而又从另一个侧面把本来就面临资金紧缺挑战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融资市场中挤了出去。
问:中小民营企业占用较少的金融资源是否合理?
刘迎秋:按照“按贡献分配原则”,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对我国税收和就业分别做出了高达50%以上和85%以上的贡献,但它们实际得到的金融资源始终很少。有统计说目前大型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可能占到其贷款总量的20%以上,但就算此项统计准确,在金融资源占用上也同样是不符合“按贡献分配原则”的。
问: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难持续得不到缓解,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刘迎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中小企业发展持续放缓甚至更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而无法摆脱,其结果必然伤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特别是在短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突出、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外部融资环境仍然难于改善,那么会发生局部性信用风险、甚至产生行业性或区域性信用风险蔓延等隐忧。
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企业信用普遍下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个别企业转移资产、逃废债务倾向上升,这些现象都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进一步缩减信贷、收窄债权风险敞口的策略。这样一来,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必然更加突出。
问: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制度安排及宏观政策等方面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刘迎秋:长期来看,一是从理论上和认识上进一步纠正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二是下决心继续大面积破除行政性垄断为基础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进一步反腐倡廉,坚决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对公益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根本利益;对自然垄断领域则按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实行网运分开,“网”紧国有国营,“运”转归市场招标和市场化运营;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下决心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出资人制度管理,强化资本运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真正实现竞争性市场主体间无公私区分的平等进入、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交易、平等发展。最后一条,也是更具直接意义的一条,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民营银行审批和发展步伐,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当前,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正当其时,包括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可考虑在银监会审批五家民营商业银行基础上,对各省、市、县分级授权审批监管若干区域性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其服务本地区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优势。
从眼前情况看,还是要积极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抓紧转变经营观念,开辟和拓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便利窗口和融资便利机制,加大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和支持力度。另外,就是要积极规范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融券品种,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必要支持。再就是,在积极发展新三板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私募股权市场,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完善管理办法,充分发掘个人、企业、机构的投资潜力。
问:当前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刘迎秋:2014年11月22日起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但是,如前所述,由于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原因,降息后形成的新增流动性能否最终流入中小企业,可能还需要打问号。因此,为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仅需要考虑结构性降息,也不仅要有“定向降准”这一着,还要考虑进一步全面“降准”。
降准有助于更好解决资金供给层面的问题,有助于市场有效提供低成本资金。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低成本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汇(资)流入,二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随着国际市场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通过对冲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机制作用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着手考虑重启降准机制,对于调节国内货币市场供给已经提到了日程。2014年以来,虽然央行多次进行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探索,但成效不够大,企业仍然感到资金紧张,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基础货币投放上要有新动作。要使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