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基于内容分析视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015-03-13 02:50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6期
关键词:期刊微课分析

王 蕾 李 俊

(1.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2.闽江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微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基于内容分析视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王 蕾 李 俊

(1.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2.闽江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文章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当前核心期刊微课文献的载文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并从设计理念、资源建设、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和未来趋势五个方面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反思总结,提出未来微课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经验,以期为我国微课建设与应用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微课建设;内容分析法;回顾与反思;现状和趋势

一 引言

自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炼、主题鲜明、细节剖析等特点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并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在2010年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此后经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组织和推广,伴随着“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微课得以开速发展并逐渐引起教育各界的高度关注。

微课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通过结合与教学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1]。微课能够满足当前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对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利于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微课现状的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视角反思微课建设现状并探索微课的发展趋势。

二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信度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内容数量的基础上找出既能反映文献内容,又易于计量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达到对研究对象更深刻、更精确的“质”的认识[3]。本文通过对所获取取的样本数据运用Excel 2003按照年度数量、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回顾微课发展现状并反思其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

2 研究信度分析

对于研究的信度分析是通过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对相同的分析维度进行一致性判断,为了保证在期刊内容类目划分和同义关键词梳理时的客观性,本文通过一个主评判员 A(笔者)和两个助理评判员B、C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采用内筒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n一1)+K]进行计算,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n为评判员人数。K=2M/(N1+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4]。本研究中K=(KAB+KBC+KAC)/3,计算后得到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约为0.9105,高于可信度值0.90,因而本文采用主评判员A(笔者)的分析结果作为研究数据具有可信度。

三 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某一主题在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微课或微课程”为检索主题,将 2010-2014年检索到的核心期刊和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按照不同年代对其载文数量进行统计,并分析各年间的主要事件[5][6],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4年微课在核心期刊和教育技术核心期刊载文数量及主要事件

从表1可以发现:2010-2014年我国针对微课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在2012年后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微课在2010年起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在2010-2012年间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人员相对不足;在2012年后,经过2012-2013年间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不断宣传推广,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此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教育技术领域在2012年后研究数量也有了较快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微课必将成为今后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2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主题的分析

通过对某一领域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今后该主题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7],依据微课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本文将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六个类目进行分析:(1)研究主题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概念辨析、含义和特点、起源和发展等内容;(2)实证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建设应用、应用现状和应用结果分析等内容;(3)课程模式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校本模式设计、学习模式等内容;(4)课程资源设计、制作,主要包括微课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资源制作和应用等内容;(5)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指在微课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6)平台的设计和应用,主要是针对微课发展而设计的实验平台、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并反思其应用效果。

目前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课程模式的设计、开发方面,分别占研究总数的43%和19%;而在微课资源设计、微课平台设计和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仅占8%和5%;在微课模式的设计层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式微课教学和学习模式设计,以及针对个别科目所进行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这表明受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晚的影响,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以理论介绍和模式设计为主,缺乏相关的平台开发和实践研究,没有将微课的设计充分应用到教学之中,更没有将微课的研究上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

3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热点的分析

一般而言,期刊的关键词是对期刊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核心期刊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能间接反映出当前微课研究的热点,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词频分析法,这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和揭示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及研究重点的一种方法[8]。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间100篇核心期刊的关键词进行梳理统计,得到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4年国内微课教育领域核心期刊关键词词频分析

由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微课程和微课外,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教育、学习、教学、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这是由于微课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时间较短,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微资源建设—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这一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课堂教与学、微课程的设计和资源建设,因而近年来研究的关键词也以与此相关的研究居多。分析2010-2014年间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微课逐渐引起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对微课的模式、微课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微课平台开发的研究比重逐渐增加,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期被关注程度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微课在教育中的发展整体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1.2.2 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类体系划分。植被覆盖度是全球及区域性气候数值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可揭示地表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对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4]。该研究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划分参考相关研究分类成果[14],结合乌伦古河流域实地勘察,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为4种类型(表1)。

四 微课在教育应用现状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分析核心期刊微课的主题内容,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背景下,虽然微课依靠研究者的多元理解和多样化制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发展景象,但当前微课的真正内涵式发展在国内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微课理论和模式设计,缺乏足够的教学应用和效果的研究,在微课资源建设和微课平台开发方面的研究也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深入剖析微课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微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反思当前微课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1 微课在设计方面形式多样化、内容性不强

微课的最初发展目标是试图通过对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知识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知识点“查缺补漏”。然而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微课的设计可以发现,这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和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发展倾向,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人员加入后微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的微课设计更倾向于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向和协助[9][10]。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是对常规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发展历程也符合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由建到用、先教师是后学生”的循序渐进路线。

2 微课资源标准建立不规范,利用率较低

分析国外微课资源建设可以发现:国外微课多以简短的视频呈现,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将学科或主题的知识点及其功能细化,结合知识向导、学习测试、学习反馈记录等特色化配套资源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11]。但是我国微课资源建设还处在浅层次的探索阶段,在资源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建多用少”的状况,为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将微课作为校本研究资源,开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规范微课资源的建设,在有效提高微课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3 微课平台功能相对简单,设计、开发上难以满足教师和学习者的智能化要求

目前我国微课平台开发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比较成型的有微课网、广东佛山市微课程展播平台、中国微课网等。对照国外比较成功的Khan Academy、TED.Ed、Wratch Know Learn等平台的建设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微课平台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12][13]:微课程涉列学科较少,资源共享较差,难以满足交流、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更不能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这要求我们在后期设计开发中不仅仅要满足教师上传、修改和发布微课作品的需求,更应在设计和应用时建立一个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送,并开发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学习问题在线答疑、评测反馈等学习支持功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集微课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与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微课平台。

4 微课建设、教学和应用上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必要的课程评价和教学监督

随着微课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微课网、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等网站发布了多种类型的微课,在如何评价微课的创作模式、创作工具和教学效果上国内目前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目前在微课评价方面黎加厚教授提出“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五大微课评价指标和17条微课设计建议;中小学和高校微课大赛由于缺乏统一评价标准[14][15],在录制设备、制作工具和微课设计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其评价也主要参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国外微课教育发展相比,国内在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管理监督系统的建设明显不足,以更多习题测试的量化评价来取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自评,缺乏评价方法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缺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综合运用。

五 微课在教育上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在设计理念上,从某个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出发,创新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标准

微课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等原则,依据课程特点规范微课设置的时间,通常以5至20分钟为宜[16]。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借鉴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等网站优秀作品的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和内容呈现,并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练习、交流、教案、反思等内容,达到“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的学习目的。在微课评价方面,由于微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景观,因而在评价上也应确定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微课更好地发展。

2 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要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实现共赢发展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应用,借鉴国外优秀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我国传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中可以将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导入、核心知识讲授、课程探究和课后练习等环节上有效利用微课程,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用简练的微课程来开门见山或设置悬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需要,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达到共赢的课堂效果。

3 规范微课制作方法,以用促建、配套建设微课资源,实现微课资源共享

通过分析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发现,在微课建设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精品课程的制作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只是在形式上(讲授时间、讲授知识点)将课程“微小化”。参照国外微课的制作流程可以发现,除传统教师讲解外,微课可以引入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等教学工具,制作工具除传统摄录工具和录屏软件外,也可以在移动工具上运用App让微课制作更灵活、更细节化。在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课程体系的资源建设,注重微课程开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并通过协作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

4 加快微课平台建设,完善学习辅助工具,满足学习者和教师智能化需求

微课平台是微课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方面,参照国外Coursera、Edx、Udacity等经典平台发现,微课平台在建设时要注意导航清晰且易用、板块分类和角色权限明确、学习辅助工具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学习辅助工具方面,除常见的课程练习和反馈外,还要努力开发知识地图、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和课程档案等功能,建立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智能化的微课平台。此外,微课平台及其配套资源应具备移动应用功能,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5 契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拓展微课教育和应用,构建新型微课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微课发展模式逐渐引起学者的兴趣,基于移动通信工具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也进一步拓展了微课的应用。但从目前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微课的设计应多以学习者和学习为中心,在微课平台的开发上增加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等创新技术的运用[17],通过技术与教育、学习理念的融合让微课平台具有诊断、交流、学习记录等功能,进一步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丰富微课的教育模式。

六 结语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以其资源简洁、形式灵活的特点带来了学习思维、学习课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核心期刊的微课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微课研究数量、微课研究主题和微课研究热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阐释微课的本质内涵、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对照国外的发展经验,从设计理念、资源建设、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和未来趋势五个方面总结反思当前微课的发展,以期为我国微课建设与应用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努力推进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4,(6):10-40.

[2]秦秀波,马丽,韩丽艳.对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网络参考文献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9):33-35.

[3][8]马自坤,彭丽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5):31-28.

[4]刘刚,胡水星.内容分析法视角下的学分银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7):25-27.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38.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6.

[7]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100-101.

[9]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9.

[10]李龙.论“微型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14,(2):74-76.

[1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7-30.

[12]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6):10-45.

[1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66.

[1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9-61.

[15]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1.

[16]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李玉平团队微课程开发项目”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7]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3-34.

Research on Micro Lectur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erspective

WANG Lei LI Jun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China 610500; 2.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China 350108)

In this paper, we based on the 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of core journals, the current micro class literature topic and research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hen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resource construc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reflection and conclusion,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 clas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 teaching development.

micro lectur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alysis; review and reflection;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G40-057

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6—008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13

对象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的核心期刊,采用“主题(或关键词)+微课(或微课程)”的方式对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筛选,无抽样。由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本文选取 2010-2014年间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在剔除贺词、献词、随机和会议笔记等不相关的文献后[2],共获取100篇核心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有效样本。

编辑:李婷

本文为四川省2013-2016教改项目“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和2014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校级基金“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王蕾,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邮箱为2267368829@qq.com。

2014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期刊微课分析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问答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