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化本根”,倡导“缓视微吟”

2015-03-13 05:35朱开河
文教资料 2014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朱开河

摘 要: 本文从课程标准美育功能的要求切入,分析语文课堂“美读”现状,提出以意逆志,披文入情,以己之情融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碰撞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生发建构与作者、文本的新的视界融合,进而获得认知、情感、价值观上的新一轮视界融合。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审美功能 美读教育 朗读现状 披文入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其审美对象即文本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得以相通共鸣,最有效的措施是让学生在欣赏文本时“缓视微吟,涵泳咀嚼”(宋·朱熹语),这便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叶圣陶曾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说明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既是一种工具性的把握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性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审美性的感受活动,因此它具有智育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美育功能。因此,让学生在品评文本中展开多向互动的美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和谐共振、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让人忧心如焚,眼下课堂的“条分缕析”撕碎了学生对课文仅有的一点朦胧的美感,教学的程式化捣碎了文章原有的行云流水、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教师的“一言堂”阻断了师生双边心智与情感的融通,剥夺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感染力和趣味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因此,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呼唤“今天的中国亟须一次文化本根的复兴”。现在一些学校作为课堂点缀的“美读”仅仅停留在念读(念一遍就算读)和“唱读”(读时拖腔拉调)状态,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感情更无从谈起,呆板平直的读书实在不能让人产生任何美的愉悦,心灵的震撼。

叶圣陶曾经提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要揣测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即以意逆志,披文入情,以己之情融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碰撞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生发建构与作者、文本的新的视界融合,进而获得认知、情感、价值观上的新一轮视界融合。

一、美读因氛围创设而生情

每篇课文都有其情感基调,有的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每篇的“个中滋味”,这是美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生对课文情感基调的把握需要借助与之协调的课堂气氛,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般来讲,与情感教育密切关联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多媒体展现情境、以体态模拟情境。(1)以语言描绘情境。它指教师运用语言艺术铺陈渲染,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由于不受时空、物质、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借助语言描绘情境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最基本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2)以多媒体展现情境。它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3)以体态模拟情境。主要指教师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将文本中的某一特定的情境演示出来。总之,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而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营造与课文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气氛,以激发学生产生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情感,使学生获得某种情感定势,课伊始,情已生,从而为课文的美读营造必要的情感氛围。

二、美读因语言点化而激情

语言文字是作者心灵的述说。要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解开作者情感的密码,必须走近课文,走近作者。“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布哈语)。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拨动孩子的心弦,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作者心心相印。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就会使学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有了这些感受,学生朗读时才能表真情、达真意,教师无需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作过多指导,只需作情感上的暗示,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告白,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音律美,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

三、美读因想象体验而悟情

美读是情感的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来自于读者对于有限的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无限想象。读时切忌停留于文字表面,应充分调动其形象思维的能力,深入语言文字的背后,发挥其想象。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加强审美感受。这一想象活动,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审美刺激性和审美感染力,有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撞产生火花,不断充实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从而促使阅读主体体验的积淀、发展与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美读如一脉灵性涌动的春水,学生涵泳其间,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

入情的美读要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验要胜于枯燥的传授,学生的心灵需要美读滋润,学生的智慧需要美读的激活,文化的血脉也需要美读延续,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春天里充分利用美读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染力和审美刺激性,引发学生的生命成长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文本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构筑的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才能自觉自主地提高语文素养,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审美品位;才能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通过美读,才能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彭天翼.试论美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

[3]刘仕龙.语文教学应提倡“美读”.四川教育,2002.

[4]高丽.入情的美读.新中语文学习支持网.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