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君[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名作欣赏杂志社, 太原 030001]
《长生殿》剧本赏析
⊙郭子君[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名作欣赏杂志社, 太原 030001]
关于《长生殿》的论文车载斗量。本文从剧本赏析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在至情、结构和悲感之美三方面的魅力。作品中,作者采取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痴情女子取得李隆基专一爱情的过程。《长生殿》结构缜密,有戏剧的回环,但绝不突兀,娓娓道来。此外,其悲感之美体现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喟叹。
《长生殿》 至情 结构 悲感之美
《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其文辞优美,书写古今至情、兴亡之叹,寄托了作者的感慨悲思。《长生殿》一剧兼备四个特点,把人世的悲欢离合隐在历史的兴亡之叹中,兴亡又为爱情张目。将李杨两人之爱与王朝倾覆互写,不仅爱情不再小气、愈见宏阔,而且历史不再冰冷、有了温度,史与情相得益彰。乱离人的情分两处,在齐福比天的皇帝妃子身上,更见可怜,忉利天宫永为夫妇的良缘又比王朝的盛衰兴替更为恒久。
“闻乐、制谱、舞盘”几出,写贵妃制《霓裳雨衣曲》,贵妃献歌,明皇玉笛和之,这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使两人感情更进一步!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杨玉环不俗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才能。李杨之间有着更多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和欣赏。在这里,作者把两人的爱情升华到了精神和艺术的层面,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魅力,最后一步步积淀为成熟、深沉的真爱,这是作者至情观的展现。“冥追、闻铃、情悔、哭像、神诉、仙忆、见月、改葬、雨梦”等出写两人在外力的压迫无奈下,肠回百折诉衷肠。或诉于他人以表初心,或诉于自己以遣忧怀。昨日之胜景,今日之凄凉的对比,昨日之宠极恩爱,今日之玉人何在的反衬,都在戏剧的冲突和张力中读之摄人心魄。杨贵妃虽为君死,不曾怨君。唐明皇虽是独生,深深愧悔。一个想钗盒续前缘,一个想誓盟更惭愧。由此可以看出,李杨之间的生死相思之情更加感人肺腑,其情真意切可谓异于常人。“哭像”一出,明皇感叹“[我当时若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这种后悔和假设是更深的歉意。[恨不诛他肆逆三军众,寄汝含酸一国殇],这种看似迁怒他人的愤怨,是更深的无力和自责。[寡人与你同穴葬,做一株冢边连理,化一对墓顶鸳鸯],这种只愿同死,不愿独生,抛弃生命也要相守的愿望是爱到精诚时唯一的选择。这时的感情已不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定思痛,是闻者为之动容,神仙亦来相助的千古之爱。
《长生殿》的第二大魅力是结构缜密,场面壮丽,设置精心,有戏剧的回环,但绝不突兀,铺垫自陈,娓娓道来。《长生殿》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是不一致的,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鼓吹真情。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长生殿》长达五十出,李杨爱情与安禄山谋反各为一线。而两条线中各有枝节。安禄山一线有“贿权、疑谶、权哄、合围、侦报、剿寇、刺逆、收京”几出。李杨爱情以钗盒盟言为线,写“定情、疑情、别情、守情”。吴仪一点评道“:钗盒自定情后,凡八见。翠阁交收,固宠也;马嵬殉葬,志恨也;墓门夜玩,写怨也;仙山携带,守情也;璇宫呈示,求缘也;道士将寄,征信也;至此《重圆》结案。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杼以成之。”①
同时,又有尸解、神诉、怂合、觅魂、补恨引入道士、牛郎、织女、嫦娥、土地神助情节发展。“冥追、情悔、仙忆”几出独写杨贵妃的自语自伤,“闻铃、哭像、见月、改葬、雨梦”几出独写唐明皇的自悔自叹。而“进果、献饭、骂贼、看袜、尸解、弹词、私祭”几出隐在王朝存亡与爱情辗转之间,看似闲笔,实则或铺垫、或侧写、或全景式概览,无一处闲笔。“进果”一出(为杨妃献荔枝)铺陈在安禄山叛变之前,实写天宝年间激变已成必然。“骂贼”一出,用雷海清之口,骂出张着口将忠孝谈,翻着脸把富贵贪的食禄之人。用雷海清之死,表达了自己的忠孝节烈观。“弹词”一出,借伶工李龟年把天宝遗事谈。作为一个兴亡之叹的见证者、凭吊者,冷眼看尽,又悲慨万端。他从贵妃如何进宫、贵妃容貌、皇帝如何对待,《霓裳羽衣曲》的制作、渔阳兵变、贵妃香消玉殒、长安兵火之后光景及自己的身世一一对众人道出,做了全景式的概览。“私祭”一出,永念二宫女(也是见证当年帝妃爱情、宫廷繁华的局外人)入道,又遇李龟年道场避雨,互提梨园旧事和秦虢二夫人之死,把这场历史见证者们的去处都一一作了了结。或身死或去国,无一人存完身,使悲凉之感,不独为李杨之爱情,更为历史、人事的繁华不再,个人无力的断梗飘蓬。“看袜”一出借行人争相一睹贵妃遗袜,反衬当年宠极一时的情状,更显古今一奇女子可怜、可爱、可悯、可悲之处。借众生之言辞,感慨[可惜了绝代佳人绝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踪千古传]。其结构细密,情节曲折,组织相当严密,场面安排上轻重、冷热、庄谐参错,都是作者匠心经营,从而将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新高度。
第三,《长生殿》的悲感之美。有学者指出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总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没有争议的是,中国的戏剧作品并不缺乏悲感,而且这种对悲感的展现和渲染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种悲感并不着力在一个悲剧的结尾,它往往在戏剧叙事和发生的过程之中,大团圆的结局并不能消减悲感本身的力度。就《长生殿》来说,忉利天宫的永结良缘并不能消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喟叹。
“惊变”一出,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唐明皇,仍念及贵妃玉体受累,[寡人不幸,遭此播迁,累他花容月貌,驱驰道路,好不痛心也]!巨大的外部压力如黑云压城而来,阻隔了二人耳热正酣之情。一人生,一人死,使二人想爱而不能。“埋玉”一出马嵬坡兵变,众军逼赐死贵妃。明皇感叹:[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②[现放着一朵娇花,怎忍见风雨摧残,断送天涯]。[一朝天子竟成千古忍人]。赐死前,贵妃仍对高力士言:[我死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为我转奏皇上,今后休要念我了],[金钗一对,钿盒一枚,是皇上定情所赐, 与我殉葬]。③杨贵妃面对赐死,无一丝怨恨之意,经由
生死的历练和摧折,她已由一个会争风吃醋、骄横耍性
的小女人成长为一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可叹可怜可敬 的豪杰般奇女子。同时,也表现了李杨经历了爱的波折
达到了感情的诚挚,造成了这样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马嵬之难以后,作者也煞费苦心地处理杨玉环的形象,强调了她死的价值,并通过她的自我谴责表示她的 悔悟,在此基础上,又竭力地渲染了她对李隆基的痴
情,这样一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情的悲感之美。至此,洪不仅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而且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 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而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因其深刻的悲感之美,才使作品更动人心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和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使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成为众望所归,但中国文化对宇宙、无常的人生哲学的高度认识又使得这种对悲感的体悟及其深切。因此,悲感的过程和团圆的结局正是中国文化、文学的一张一弛。艺术的张力和文学家的思想底色也在这一张一弛间演绎。
《长生殿》作为一部伟大的戏剧,任何一篇评论都不足以涵盖其所表达出来的味道,只有通过一次次地细读文本,才能感受到作品穿越古今的魅力。
② 戴惠湘:《论〈长生殿〉与〈桃花扇〉之异同》,《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 余娇:《霓裳清影千秋忆——杨贵妃形象的影视传播摭谈》,《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 袁行霈,黄霖,袁世硕,孙静.中国文学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国文学史/精品题库研究中心编著.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作 者:郭子君,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名作欣赏杂志社下旬刊编辑。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