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
——茶陵派历史地位研究之回顾

2015-03-13 04:25司马周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苏常州213001
名作欣赏 2015年8期
关键词:诗派学术界流派

⊙司马周[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 江苏 常州 213001]

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
——茶陵派历史地位研究之回顾

⊙司马周[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 江苏 常州 213001]

茶陵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有少数论文专门评价外,大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有所涉及。审视20世纪以来的这些论文,可以了解学者们对茶陵派的历史地位褒贬不一,有否定者,有肯定者,有辩证对待者。在争论中,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其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以及纠偏起衰和引领示范作用基本得到承认,但这一方面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20世纪以来 茶陵派 学术史 历史地位

李东阳所领导的茶陵派在明中期文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术界对其过渡作用开始关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丰富,研究呈上升趋势。本文拟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其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考察其研究特点,不揣浅陋,以就教方家。

茶陵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有少数论文专门评价外,大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有所涉及。审视这些文章,可以知晓研究者对茶陵派历史定位评价不一。具体评价分类如下:

一类观点是否定茶陵派的历史价值,既包括对历史作用的否定,也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否定。对茶陵派历史作用的否定是以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一书为代表,他认为以李东阳为宗主的茶陵派,特色并不多。而对茶陵派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否定以阮国华的《李东阳融合台阁与山林的文学思想》(《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一文为代表,否认茶陵派曾经作为一个派别的存在,认为其并非文学派系,只是一种松散、自发的文学交往和认同。

另一类观点是肯定茶陵派的历史地位,承认其在明中叶文坛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以马美信撰写的《李东阳在明代文学发展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典文学三百题》)、日本学者前野直彬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等观点为代表,他们提出,茶陵派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承“三杨”台阁体,下启“七子”复古派,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明显。

还有一类观点提出茶陵派虽然一方面沿袭了台阁体的文风,但另一方面对台阁体末流弊端纠偏起衰,同时为后来“七子”的复古之风开创了先河,功与过要区分对待。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吴志达的《明清文学史·明代卷》、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等著作的评价具有代表性,他们指出,茶陵派的出现不仅纠正了台阁体“缓冗沓”之习,而且开启了“前七子”句摹字窃,矜才使气的复古风气,其创作局限与历史贡献要一分为二。

茶陵派活动时间以天顺八年(1464)李东阳考中进士作为活动的开始,正德七年(1512)李东阳致仕作为活动的消歇,前后长达五十年之久。从永乐初到成化、弘治间,是明代太平时期,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文风趋于雍容平易,以“三杨”美化时政,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为代表。而成化以后,由于时局的变化,台阁体文风的弊端日渐显现,文学创新和审美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顺应文学潮流,担纲历史赋予的重任,用深厚雄浑之体,一洗“缓冗沓”之习,廓清了台阁体的迷雾,给文坛带了清新之气。茶陵派与台阁体的关系,在拙文《茶陵派与台阁体文化心态的比较》(《前沿》2010年第9期)、《茶陵派与台阁体社会环境之比较》(《作家》2009年第6期)中有详细论述。

而周寅宾的《明代的茶陵诗派》、廖可斌的《茶陵派与复古派》、陈书录师的《明代前七子“宗汉崇唐”心态膨胀的诱因》等论文则较为深入地探讨茶陵派与前七子的关系,他们认为茶陵派与复古派的联系与区别并存。黄卓越先生在《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一文中从美学角度评价茶陵派与复古派的关系,认为茶陵派从定性上而言,体现了鲜明的过渡性,具备了积极开拓新的美学理念的意识,新旧交替印痕在其流派上得以显现。

目前,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评价以林家骊、孙宝的《茶陵诗派新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一文为代表,他高度肯定了茶陵派的历史作用。作者提出,尽管明初流派纷呈,但这些流派群体结构松散,有创作主张而无纲领,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流传作品稀少,它们很难与茶陵诗派并驾齐驱,茶陵诗派应该可以明确称之为明代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茶陵诗派对“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具有引导作用,对此后的性灵派、唐宋派、竟陵派等在理论构建和文学创作上有示范作用,从这点来论,茶陵诗派可以算得上是明代诗派全面走向成熟的开端。

因而上述第三类观点较为辩证地看待和评价了茶陵派的历史地位。

除了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研究外,对于茶陵派究竟算不算一个诗歌流派,学术界观点也不一致。正如前文所言,有少数学者不认同其为一个文学流派,其中以阮国华、何宗美为代表,何宗美在《文学遗产》(2012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茶陵派“非派”试论——“茶陵派”命名由来及相关问题的考辨》的文章。作者提出,茶陵派当初并非为一个“诗歌流派”,是被后人不断层累和重塑的结果。该观点是对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茶陵派”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存在于明代文学史上这一传统观点的挑战和否认。

何宗美教授这篇论文对茶陵派一些共性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他通过《四库全书·东江家藏集提要》不同版本的比较,钱谦益对待李东阳目的等的研究,将学术界在茶陵派研究过程中往往忽视的问题梳理清楚。当然,何宗美教授在研究中也明确表示,茶陵派在历史上有四种形态:一是原始形态的“茶陵派”;二是以复古派为主线的文学史中的“茶陵派”;三是以程嘉燧、钱谦益为代表的反复古派为主线的文学史中的“茶陵派”;四是今天文学史通常所说的“茶陵派”。同时,文章提出,将“茶陵派非派”这一问题提出来进行研讨,其目的不在于争论茶陵派究竟是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而在于通过反思和实证的研究澄清茶陵派错综复杂的形成史及其相关问题。

其实,何教授将“茶陵派非派”问题提出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尤其是何教授一方面认为茶陵派并非一个诗歌流派,另一方面也承认其在文学史上有四种存在形态。这两个观点是自相矛盾的,所谓的“四种形态”其实质就是我们现代人如何看待古代的文学流派。

对于“否定茶陵派存在事实”这一学术论点,目前大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茶陵派在明代诗歌史上的确是一个文学流派。

纵览中外文学发展史,一般而言,凡是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无论他们是否构成或者组建成文学社团,都可视为一个文学流派。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史来看,文学流派通常表现形态有两种①:一种类型是具备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是一类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如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清代的桐城派、浙西词派等;另一种类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但在客观上因为创作风格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名义上的诗歌流派,这一类诗歌流派与前者不同,但学术界基本认可其作为流派存在的事实,如唐代的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宋代的江西诗派、江湖诗派,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

如果按照上述流派标准来评价茶陵派的话,它应当属第二类流派类型。原因如下:首先,茶陵派作为一个诗人群体,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其组成成员也比较松散,流派的活动时间、活动人员都并不固定,尤其是流派中很多成员都身居官位,调动相对频繁,李东阳的门生中不少人考取进士后,便分散到各地任职为官,在京城者很少,故其诗派成员的群体聚会非常少。据可考文献,茶陵派中仅少数成员能够聚集在一起饮酒唱和,如李东阳在《联句录》中就详细记载了流派成员聚会酬唱的情况,该书记载的成员中有姓名可考者44人。其次,茶陵派尽管拥有文学纲领和派别领袖阳,但在当时既没有明确给自己的流派命名,也没有明确将《麓堂诗话》作为整个流派的诗论纲领来指导成员的文学创作。茶陵派之所以能够构成流派,主要是由于李东阳的个人创作魅力、其身份地位等因素使然。最后,茶陵派是因为其宗主李东阳祖籍湖南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而著称。其流派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郭瑞林在《应给“茶陵派”重新命名》(《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一文中考证了26位成员,发现这26人中绝大部分为外省籍人士,湘籍作家五分之一还不到,只有寥寥四人。所以其成员并非局限于湖南茶陵或北京一地,因此我们在考虑茶陵派成员时,不以籍贯作为限制,主要从此人与李东阳的关系以及其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诗文理论等方面进行考虑。综上所述,茶陵派已经具备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应有的显性或隐性条件。

笔者在博士论文《茶陵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中曾探讨过“茶陵派”名称的演变,认为“茶陵派”名称,始见于明代徐泰的《诗谈》:“庐陵杨士奇,格律清纯,实开西涯之派,文则弱矣。”虽名为“西涯之派”,其实指茶陵派,可见当时徐泰已确认茶陵派为一个诗歌流派。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则有“西涯一派”的称谓:“吾友程孟阳读怀麓之诗,为之

发其指意,洗刷其眉宇,百五十年之后,西涯一派焕然复开生面。”而到四库馆臣则常用“茶陵一派”“长沙一派”等称呼“茶陵派”:“其(顾清)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文章简炼醇雅,自娴法律。……在茶陵一派之中,亦挺然翘楚矣。”②“其(陆简)文义蕴未深,而平正朴实,于长沙一派为近。”③民国时陈田最终确立了“茶陵诗派”的命名:“文庄(邵宝)诗格平衍,其蕴藉入古处,则学为之也。在茶陵诗派中,不失为第二流。”④这一观点与材料曾被不少学者直接或间接采用。薛泉在《论茶陵派之成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一文中较认为茶陵派的确立毋庸置疑,它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接受了茶陵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事实。

另外,还有极个别学者对“茶陵派”的这一名称表示质疑,认为其名称不妥。如郭瑞林在《应给“茶陵派”重新命名》一文中,建议给“茶陵派”重新命名,他认为“茶陵派”名不副实,没能准确地揭示这一诗派的特征,而且容易误导他人,可以“李东阳诗派”或“京都诗派”或“法度派(或音调派)”命名。此论虽有新意,但实不可取。正如薛泉在《茶陵派之成立》文章中所反驳的:“一般而论,文学流派名称具有约定俗成性,茶陵派之名称,自清中叶以来已为不少人接受和熟知,若贸然重新命名,容易造成混乱,实无必要。”

茶陵派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学术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茶陵派除了影响台阁体、“前七子”文学思潮外,马美信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茶陵派还对“公安派”和“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并为后来钱谦益所宗。⑤不过作者并没有对此观点给予充分的论证。

对于茶陵派历史地位的研究学术界专论较少,大都伴随着其诗话或文学创作的研究来分析,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评价学术界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对其诗歌流派存在的事实也基本予以接受。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茶陵派历史地位的研究,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一)学术观点颇具争议性。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具有较大的争论,有学者研究认为茶陵派是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不能称其为流派;有学者则充分肯定茶陵派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具有较高地位;而有的学者则主张从两个方面评价茶陵派的历史地位,一方面肯定其文学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流弊和短板。虽然观点不一,但在争论声中我们对历史上的茶陵派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争议并非无价值。茶陵派之所以能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最大根源就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古代诗文流派。作为一个特定历史的产物,我们不可能以西方的流派标准或今人的文学观点来进行审视。其产生既然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就能只能以当时的文学标准来观照它。毫无疑问,茶陵派作为一个诗文流派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上,这是无可厚非的,“存在即合理”,茶陵派的诞生既与明前期的台阁文学和陈庄体文学流弊有关,也是文学自身求异创新的结果,它在明中期文坛具有前承后继的作用,不仅纠正了台阁体末流的文学弊端,也开启了明代复古文学的先河,其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

(二)研究角度具有差异性。对茶陵派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对茶陵派文学创作成就和诗歌理论的分析,不可能脱离具体事实来谈。从现在学术成果看,学术界在谈及茶陵派历史地位时,视角具有多样性:有的论文是直接探讨其历史地位,如魏青的《略论茶陵派在明诗史上的地位》;有的是在李东阳及茶陵派的全面介绍中论及其历史地位,如王山的《明代文学史上的李东阳和茶陵派》;有的是在文学史中介绍茶陵派时予以论述,如各种文学史;有的则是通过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其他文学流派的比较和冲突显其地位,如廖可斌的《茶陵派与复古派》,陈书录师的《明代前七子“宗汉宗唐”心态膨胀的诱因》等;有的则是在茶陵派是否成立这一角度来阐述茶陵派应有的历史作用。尽管视角各异,但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明了。目前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认识基本形成共识,茶陵派是明中期一个重要的过渡文学流派。

(三)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有关茶陵派历史地位研究中,大多数文学史用传统的理论分析法,这对于我们明确认识茶陵派历史地位很有帮助,而且他们作为文学史,侧重观点介绍为主,不可能较深入研究某一问题。大多数论文也依然采用传统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文本解读为辅,如魏青、林家骊等人的论文;有的文章则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如廖可斌、阮国华等人的文章;也有的学者采用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何宗美、薛泉、郭瑞林等的文章为代表。研究方法的不同,学术思路的差异,为茶陵派历史地位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助于学术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茶陵派历史地位,同时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以来,关于茶陵派历史地位的探讨呈整体上升趋,使学术界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承认其在文坛发挥的纠偏起衰和引领示范作用,但相关研究仍有不少空间,有不少问题还没有进一步明确和加以解决,尤其是对茶陵派流派的认定等问题,仍有待学术界深入挖掘文献,期待学术界有更多此类成果出现。

① 参考刘建军:《文学流派》,《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952页。

④ 陈田:《“邵宝”条》,《明诗纪事·丙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7页。

⑤ 马美信:《李东阳在明代文学发展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作 者:司马周,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WC015);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诗派学术界流派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国内学术界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莫以【流派】论得失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