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 530007]
书评在线(二)
贵州文化研究的新创获
——评蔡熙《“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蒋飞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 530007]
蔡熙研究员的《“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论述细致深入,时空跨度大,但结构清晰,古今源流脉络分明,极富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部力度与深度兼具的学术专著,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流露出著者对贵州文化的深厚感情。
《“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新创获 地方文化
蔡熙是我敬佩的学者,一个实力派的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他在乡村中学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5年,以教书育人为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15年可并不短!人的一生有几个15年!在乡村中学工作15年之后的蔡熙,2006年进入广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与我同学。读研期间,他与原单位脱离了工作关系,失去了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他就去外语学院听英语翻译课,靠兼职英语翻译来养活自己,养家糊口。不仅如此,他还在档次很高的期刊发表了10篇文章,其中2008年7月在《文学报》发表的《这首词令文学蒙羞》引起了巨大的学术反响,被三十多个网站转载,香港的大公网称之为“大陆文学批评的新曙光”。在硕士阶段,蔡熙以文学院科研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优秀硕士研究生”的荣誉称号,成为文学院研究生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之后,他又去读博,还是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到贵州工作之后,他又为贵州的文化发展尽心尽力,才两年时间他又捧出大作《“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了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拉动贵州旅游业兴起,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省级文化品牌。对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研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始终没有一本完整系统地研究“多彩贵州”的专著问世。《“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著者对“古色”的历史文化、“原色”的民族文化、“绿色”的生态文化、“红色”的长征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独辟蹊径地从石头文化和山地文化的视角来破译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多彩贵州”具有久远的历史,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文化的荒漠,贵州高原不仅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还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历史悠久的“古生物王国”。“多彩贵州”的历史文化是灿烂的,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地上的文明奇葩——夜郎文化以及明代汉族移民文化的历史遗存——屯堡文化、土司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囊括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灿烂的物质文化包括了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族DNA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了歌舞文化、民间文献、戏曲和曲艺文化、体育竞技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多彩的制度文化包括了苗族的鼓社、寨老、理老制度和议榔制,瑶族的“油锅”制度和“石牌”制度,侗族的合款制度和习惯法,布依族的“议榔”制度和“亭目”制度,水族的“洞”“水”“榔”制以及“阿卡”或“阿康”制。“绿色”的生态文化包括了绿色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的生态思想,著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彩贵州”生态文化的特征——活态性、神性、自发性。红色的文化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表层是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中层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深层是凝结成具有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只有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建构真正的“精神高地”。“多彩贵州”已成为贵州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需要在保护中开发与利用,使享有“千节之乡”“万洞之省”“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本专著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论述细致深入,时空跨度大,但结构清晰,古今源流脉络分明,极富地方文化特色。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是一部力度与深度兼具的学术专著。对有些专题的论证,广征博引,在充分使用方志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侧重利用田野调查的结果和现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得各个章节的论述内容详尽充实又妙趣横生,对一些问题的论述精辟而独到。
因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贵州还存在着“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的观念,对贵州文化存在误读,如何消除大家对贵州文化的误读从而全新地展示贵州的形象,认识到贵州文化的重要作用呢?著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多彩贵州”的文化特质之一——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具有双面性,“贵州文化因为所处的边缘位置而具有其自身的边缘性,这种边缘性的主要表现在于其影响力、辐射力、扩张力相对较弱,但是它却具有吸纳、兼容其他优秀文化的强大能量。边缘文化由此也就有了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①
贵州历来处于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学习先进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贵州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深受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湘楚文化、两粤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贵州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处于边缘地位,远离了政治与商业中心,疏离了意识形态和物欲的强势控制,在中原大地失落了的巫文化在贵州得以保存,大量古老的文化日积月累地在贵州积淀下来,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至今在贵州还能找到,使古老而醇厚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贵州因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进行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的学术资源。由此可见,贵州文化虽然影响力较弱,但是却具有吸纳、兼容其他优秀文化的强大能量,因而许多原色的文化在贵州才能依然迸发出原始的活力。“中心地域的文化如果没有边缘文化的激发与促动,必将走向自大、空洞与褊狭;反之,边地文化如果不与外部文化进行交流,必将走向自闭、凝固与保守。可见,异质异趣的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的相互沟通和激发,有利于形成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生态。”②正因为边缘文化具有特殊优势,所以人们不仅要保护它,还要利用它,以便带来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贵州必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面对日渐加剧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对于如何破解生态危机,“多彩贵州”所蕴含的“绿色”生态文化可以给予一个有益的借鉴。长期以来生态文明理念的构建就缺乏来自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智慧。几千年来生活在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知识,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的自然观,绿色的生态法制,绿色的生态禁忌,绿色的生态习俗等构成了诗意栖居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是一种对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生态知识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意义。让贵州高原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参与构建当代中国的生态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当下愈演愈烈的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参照。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望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多彩贵州”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绿色文化及红色文化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如何利用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著者认为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摆在首位,这是根本原则,大方向。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是要让这些震撼心灵的民族文化走进我们的心灵。著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认为应该从古村落的文化空间入手进行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还要保护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如设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对文化遗产进行“就地保护”,有助于文化在其植根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开花”“结果”。著者同时还提出了在文化旅游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旅游观光来展示其特殊的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文化资源走出深山,实现经济价值。促进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发利用得当,古村落旅游必定会成为一个地域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既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文化传播效益。因此,古村落旅游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脱贫致富的双重使命。也就是说,古村落的生产性保护,既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态传承,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虽然这是一本学术著作,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丰富的感情色彩,书中流露出著者对贵州文化的深厚感情。著者对“多彩贵州”文化不吝赞誉之辞,对贵州文化的不被理解备感痛惜和无奈。正是此感,使著者产生了一种消除大家对贵州文化误读、全新展示贵州形象的责任感。
①② 蔡熙:《“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23页,第23页。
作 者:蒋飞燕,文学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