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不一,将拖住数字出版发展的后腿

2015-03-12 19:00
出版参考 2015年1期
关键词:书林出版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中,纸质图书450万册,电子资源达800万种。在图书采购经费中,电子资源占到了65%。”在近日举行的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敏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图书馆界已经用购买投票的方式,对出版界的产品形态提出新的要求。”

硅谷网报道:数字资源建设正被提上日程,不过国内出版界想拿下这块蛋糕却并不容易。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采购数字出版物的经费,80%买的是“洋品牌”。业界人士表示,不是不支持国货,而是眼下执行标准不一,制约了国产数字出版的产业化发展。

说到数字化融合的优势,邬书林举了个例子:过去一本图书进到图书馆之后,尽管好的图书馆有较多的复本,但是只要这本书被借走了,其他人就只能等着。数字化之后,同一个资源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设备在同一时间被所有人共同使用。知识传播的范围、效能得到极大提高,知识、信息更加对称地呈现给了全世界的读者。在目睹数字化可喜的传播效能后,业界人士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判断数字出版的质量?

很多图书馆认为数字出版产品容量越大越好、书的种类越多越好,把数字产品跟纸质书用一个标准衡量。业内人士认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制定数据库、电子书的出版标准,从数据库的质量、数量、系统程度、结构化程度、数字化程度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毛雅君拿出了调研数据表示支持:“现在有很多出版社都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出版数字产品,但是各自执行的标准差异很大,不同格式无法兼容。对于图书馆来讲,我们希望能够把更多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书林出版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心跟祖国在一起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出版家、理想主义及其他——读《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随感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方略研究初探*
书林穿梭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