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程管理 提高图书质量

2015-03-12 00:28沈元勤
出版参考 2015年1期
关键词:质量事故建工书稿

沈元勤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建工社)成立60年来,一直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视图书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考核上引导编辑多做精品力作。

一、以制度实行全程管理控制

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要经历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关系到图书的质量。2012年,建工社依据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总结归纳本社已有的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制定了覆盖编辑出版发行全程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印制到发行、重印等工序明确规定和要求。

选题决定了图书的定位和出版方向。建工社始终坚持“守正出新”,履行自己的使命“传播建设科技,弘扬建筑文化,培养建设人才”,紧紧围绕服务建设行业,重视选题规划和年度选题计划工作。实施选题三级论证制度,即责任编辑选题论证(必须进行选题查重)、图书中心选题论证和选题审批组论证。

组稿决定了图书的内容质量。首先是要选好作者,要选合适的作者,作者对内容质量保证非常重要。院士、大师和学术界知名的专家是首选作者。现在自投稿越来越多,资助出版的也很多,出版社要坚持出版标准,要有底线。缺乏原创,无多大价值的选题,即使有补贴,也不必出版,有些书出了,可能会砸出版社的牌子。在作者写作的过程中,加强书稿中耕,关系到书稿质量和交稿进度。对于大型系列图书,如我社修订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8卷),参与的设计院、高校等单位100多家,参加编写人员2000多人;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古建筑丛书》(35卷),参加编写的全国各地专家300多人。这两套书用了4-5年时间编写,组织工作量巨大,编写时间长,要选好作者,中间要经常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进度。

审稿是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和提升。“三审三校一审读”是重要而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制度。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不仅仅是指初审、复审、终审报告要写得规范,更重要的是这三审环节要做到位。首先,三审人员的安排要按照出版管理的规定,要具备审稿资格,且不得是同一人。一般初审由责任编辑担任,责任编辑作为选题策划者和组稿人,对书稿的要求最清楚,如果专业把关有难度,可以请相关专家辅助审稿。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有利于判定书稿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复审和终审要专业对口,否则,很难对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只能流于形式。

编辑加工是对书稿内容进行打磨,使之达到出版的要求。近些年我国每年新书品种达20多万种,不少出版社编辑人均年发稿字数超过500万字,有的甚至超过1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是很难保证质量的。我社一直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年出版新书约1300种,近五年,新书增长控制在5%以内,重印率保持在60%以上。编辑加工一直也是难点,目前,采取责任编辑、专职加工编辑、外加工编辑、返聘退休编辑四方面人员完成加工任务。今后重点应该由责任编辑和专职加工编辑从事加工发稿工作。编辑加工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外加工兼职做很难保证质量。我社有一本图书,险些酿成重大质量事故,此书稿是一位大学老师加工的,所学专业同书稿内容相关,加工也很仔细,但她不了解出版的有关规定,对违禁的内容不会把握,复审、终审又没把好关,校对和审读也未发现,最后是样书检查时发现了问题,好在没有发行,但因报废造成了经济损失。

这起质量事故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从编辑选题策划到发稿、设计与排版、校对、审读、印装、下厂检查、样书送审,每个环节都有它的作用。

建工社有专门的质检部门,专人负责图书的质量检查。对所有图书在付印前安排审读,审读结果按季度通报,标明差错率结果,对超标书稿的责任编辑和校对予以扣罚,对差错率小于万分之0.5的予以奖励。并对样书进行检查,经过编辑、印制人员审查,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发行。样书检查是最后一道关,这道关很重要,有的严重质量事故就是在这一环节发现的,避免了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质量管理的重心应该前移。

重印工作也很重要,是出版社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首印收集作者、读者反馈信息,如有差错,重印时及时改正,如内容存在较大不足,可及时修订再版。如有差错不能及时发现,也未改正,将大大损害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因此,建工社一直实行图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2005年对建造师考试用书实行一书一码,在建工社网站上对读者提供增值服务,书网互动,很方便地收集到读者的反馈信息,比以前靠收集读者的书面来信的信息量大多了,且能将一些勘误及时告知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了解读者对内容的评价,有利于重印或修订再版时改进,保持图书的生命力。

二、以人才保证落实岗位职责

有了完善的制度,关键要落实。落实靠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从广义上讲,图书的质量与其出版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才有关,但关键是作者人才和编辑人才。好作者的发现要靠好编辑。因此,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编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这些年,建工社每年通过公开招聘,到建筑类高校定向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引进在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对现有编辑进行培训,以重点项目锻炼年轻人。这里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是指国家重点出版物,或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出版物。为年轻编辑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尤其是大型项目,在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会受到很好的锻炼;提供更好的机会认识更多的重要作者;在树立品牌意识方面也能受到很好的熏陶。

建工社从2006年开始实行“编辑导师制实施办法”,以导师制实现对年轻人传帮带。由副编审以上的编辑或编辑室主任担任导师,其职责是带领年轻编辑进行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开会;指导编辑审稿、加工等。导师制的实施使编辑能尽快熟悉编辑业务,结识作者;提高编辑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出版社的品牌项目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版社要特别重视“责任编辑制度”的落实。责任编辑作为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掌握全面情况,全程控制,关注图书的全生命周期,遇到质量事故负主要责任。建工社规定,图书质量出了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处罚比例:责任编辑40%,加工30%,复审20%,终审10%。建工社现有注册的责任编辑120人,这些年一直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与中国编辑学会合作,在社内举办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18次课),结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和建工社业务发展的需要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以导向引领多出精品力作

出版社自转企改制后,更加重视经济效益,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版社要保证图书不出问题,除了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外,还应在考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编辑多出好书,鼓励不同岗位人员尽心尽责。

在考核上给编辑一个做好书的机制,不宜搞简单的承包制,要有综合评价。建工社十多年来,对编辑的岗位职责要求是完成基本指标,考核岗位是否合格,而效益工资则根据图书利润情况予以奖励,不在于压力,而重在激励。对编辑没有过高的新书品种和发稿字数要求(人均年出新书5-10种),鼓励多策划修订再版和重印率高的图书。

2012年建工社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每年设立学术出版基金200万元,资助约50种左右学术著作的出版。对于做此类书的责任编辑,在考核利润时,按单本图书平均效益计算。

通过对优秀图书的评选和表彰,鼓励多做好书。建工社多年来实施“关于优秀图书奖励标准的规定”,对获得省部级奖项的责任编辑予以重奖,并在年度全社总结大会上表彰。建工社坚持每年评选社优秀图书100种(一等30种,二等70种),并给予奖金。每届参评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时从中推选。

建工社每两年举办一次图书质量展,1987年设立,至今已举办16届。通过展览展示优秀选题报告、优秀审读报告、优秀编辑加工、优秀校对、优秀图书、优秀设计、优秀印制等,同时展示问题书稿、质量事故图书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我们还举办质量讲座和研讨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完善管理办法。

提高图书质量永无止境,面对数字出版转型,想要保证不同形态出版物的质量,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并通过不断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出版人的素质和能力,严格管理,常抓不懈。

(作者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

猜你喜欢
质量事故建工书稿
北京建工修复:解锁智慧修复新可能
河北省总:“八个依托”建工会 “贴心服务”激活力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
基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控制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深圳市建工署完成大运工程建设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事故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