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垒德国工业4.0

2015-03-12 12:28陈渊源吴勇毅
进出口经理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强国制造业

陈渊源+吴勇毅

在德国工业4.0迅速窜热的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呼之欲出。

“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2015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它将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使得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这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

规划报告预测,我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可望进入包括美、德、日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说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和中国的制造成本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那么“中国制造2025”,则代表了中国在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意义深远重大。

制造业深陷“做大”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制而不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而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则缺乏竞争力,在工业制造方面,仍然底气不足。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仍然以代加工为主,研发、创新明显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价”“低档”的帽子,可见我国离工业强国的道理仍然漫长。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五是陷入“标准”困境。六是管理瓶颈凸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条,管理决策主观,管理措施无力,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全球市场产品竞争力。

而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中国制造2025”如何解题?

如今,中国制造遭遇到的空前压力和困境,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不少制造企业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或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这种阵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

但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尽快结束这种“阵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笔者以为,就是未来通过持续不断的“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规划与执行,强化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制造业“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创造力、生产力、竞争力)、“三降”(降低成本、能耗、物耗),全面优化产业环境,进而克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是解决“中国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主要是让信息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CRM(客户管理软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软件)、OA(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嵌入企业生产设备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与生产设备深入融合。只有全面实施这些措施的推广应用,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才能实现信息化强国之梦。

例如,实施ERP之后,山东东岳汽车设计一款半挂车所需的700多条用料数据,只需3分钟就能自动生成BOM;从BOM生成生产部门所需的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委外、生产的令单,也仅需7分钟的时间;一项过去需要一两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应用ERP最显著的地方就是通过交易自动化、智能化并作用于关键的业务流程,从而对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制造业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标准化、模式化是战术措施

“中国创造”将是一场“标准”争夺战。要实现“中国创造”之梦,必须掌控“行业标准”,只有掌握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才有话语权,以及相应的获利权。制造企业的核心是由产品制造组织往外扩展,涉及采购、销售、供应等这样的上下游社会关系处理,因此必须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运作模式。DYX模式(ERP模式之一)是目前解决制造企业“困境”和“难点”的最佳途径。因为DYX、ERP集成了人财物、产供销、研发(R&D)、市场、文档、竞争情报、质量管理、全员质量控制(TQM)、设备维护、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等丰富内容,只有借助DYX、ERP这样的管理软件才能实现标准化、模式化,才能在线实时分析监控销售、生产、采购、能源、材料、人员、资金流向等各作业环节,及时提供战略情报和决策信息,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产业战略行动中的第一位,并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因此,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制造”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产学研用联合,推动制造业创新

我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照明、机器人、光伏、北斗导航、车联网等产学研用专项,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强化制造基础,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中国制造品质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因此,应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中国制造工业基础。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出口自创产品品牌转变。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尚集中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而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却是欠缺,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非常重要。同时,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并由此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缔造“中国智造”的全球领先地位。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强国制造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