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三观教育

2015-03-12 08:55黄国玲
文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死观

黄国玲

内容摘要:现阶段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日益矮化、情感日益脆弱。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以“三观”培养为抓手的思想情感教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高尚的生死观、鲜明的爱憎观。

关键词:是非观 生死观 爱憎观

是非观、生死观、爱憎观是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涵。语文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高尚的生死观和鲜明的爱憎观为基本内容之一。

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因为相当长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存在偏颇,课堂上充斥一片靡靡之风,缺乏阳刚之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把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课文删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反映生活琐事、小情小意的文章,学生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卿卿我我、小情小意的东西;二是课堂上是非的雄辩不见了、爱憎的立场不见了、生死的意义不见了,打着“人文性”的旗号,大肆鼓噪“人性”这个所谓的普世命题;在“珍爱生命”口号掩盖下,抹生死意义,信守保命哲学;滥唱“泛爱”高歌,销蚀爱憎界限。其结果,学生是非不分、爱憎不明、生死意义不存。这是残缺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对此来一次洗心革面的改革。

一.准确辨析是非界限,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曾记得,从前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是非观的培养,教材中的课文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十分明晰,教师也能正确指导学生去辨析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打着创新、求异的旗号,混淆甚至抹杀是非界限,本来公认的真理被另类解释、一些特定的经典课文被任意解读,教师教得似是而非,学生学得不甚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为“是”,什么为“非”,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死观。

人生一般,人死却有不同意义,一般来说人死的意义不外乎三种情况,自然死亡,平淡无奇;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死得肮肮脏脏,轻于鸿毛。就中国的价值观来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为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儿死、甚至为损害人民利益而死就轻于鸿毛。这个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是清楚的,可惜的是这个明白的道理却被语文教学给忘却了。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死观,就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是高尚生死观的最本质体现。为此,一方面语文教材要恢复一些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以及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课文,让现在的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史、斗争史,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挖掘课文的精神价值,让学生了解、认同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忘我牺牲的伟大意义,以形成高尚的生死观。这样才对得起祖国的历史、对得起语文教学、对得起学生。

三.全面阐释爱的内涵,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观。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古以来爱憎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抽象的爱憎。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导学生,要有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事,似乎人类除“爱”再没有其它情感了。不知是教师的天真,还是教师的别有用心。扪心自问,当侵略者刺刀对着你胸口的时候,你去爱这些强盗吗?当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劫持人质的时候,你去爱这些暴徒吗?这些血淋淋的历史和现实早就宣告了教师所宣扬的“泛爱”是个伪命题,可是我们却不察觉。当然,培养学生的爱心还是必要的,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教师要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爱什么,为什么爱;恨什么,为什么很,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有一个鲜明的爱憎观,不至于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以后骂老师在胡说八道。

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既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正确的“三观”,更需要语文教学思想尽快从昏昏欲睡状态中清醒过来,为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供适宜的教学氛围。当然,学生的“三观”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一是不要把语文上成政治课,二是不要丢掉语文教学任务去搞观点说教。期间的分寸,只要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师自然会准确把握的。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死观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