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晨
摘 要:预设是指发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时所做的假设,即发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本文以《推销员之死》为例,探究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文学语篇;《推销员之死》
一、预设理论综观
预设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根据其不同特性,预设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指命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即构成预设关系的命题P和Q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如P真实,Q也真实;如P不真实,Q仍真实。在这种情况下,Q是P的预设。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条件。[1]它把预设看成一种语用推理而不是語义推理。
二、语用预设的语篇视角
正如法国语言学家Durot所说,预设的基本功能就是为语篇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个框架。[2]朱永生、苗兴伟对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他们指出,语用预设在语言交际的信息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发话者在发出一个语段时往往同时表达了预设信息和断言信息。断言信息构成了信息流中的新信息,预设信息则是信息结构的起点。[3]以戚雨村(1988)的观点为基础,文学批评领域内的预设可定义为:如文本中的某语句A只有当命题B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知识时才是合适的,则A在语用上预设B。[4]
三、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
语用预设是语篇通过语言手段体现出的背景信息,是作者对读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读者在解读语篇时也是通过语篇中的预设来假设虚拟世界的存在,并把自己置于虚拟世界中,从而对语篇做出理解。[5]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传递性
文学作品常通过预设来确立虚拟世界。特别是在文学语篇的开头部分,作者常常运用存在预设建立虚拟世界,这是因为存在预设不但为文学语篇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而且使读者能够马上融入作者所建立的虚拟世界。
在《推销员之死》[6]的开篇,作者这样写道:“……面对我们的是推销员的屋子。……推销员威利·洛曼从右边上场,拎了两只大样品箱。……右边,他的妻子林达在床上一骨碌翻起身。……”此处,作者以预设的方式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场景。通过“屋子”、“威利·洛曼”、“林达”等表示确指的名词短语建立了一个易于读者接受的虚拟世界。可见,戏剧序幕部分的直接描述成功地将虚拟实体的存在确立为作者和读者的共有信息,拉近了读者与虚拟世界中的主人公和事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二)戏剧性
Short指出:“预设冲突是理解喜剧、荒诞作品的主要机制之一”。[5]如果作者所确立的虚拟世界与人们所了解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或充满了奇特、荒诞的虚拟事物或人物,就会产生预设冲突。
在《推销员之死》中,作者借威利之口,一直在宣扬所谓的成功之道在于“和别人搞好关系”:“他们都认识我,小鬼,新英格兰地方到处的人都认识我”通过上述文本可以预设:1.威利认为的成功之道,即“和别人搞好关系”;2.威利是一个有好人缘的人。他认为自己死后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参加他的葬礼。然而事实却是:“(威利的葬礼上)为什么人家不来?”从文本中看,实际上根本没有人来参加他的葬礼。因为商业界的铁律是只有你“能出售东西”,你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作者在戏剧最后一幕埋下了预设冲突,意在嘲弄威利所谓的“成功之道”和当时商界无情的丛林法则。
(三)连贯性
语用预设可增强语篇的连贯性。作为信息结构的起点,预设信息可制约信息展开的方式以及语段在语篇语境中的适宜性。
在《推销员之死》的第二幕中,林达打电话给比夫:“……你知道我跟你说起过的那根小橡皮管吗?就是他接在煤气灶上的?……谁知不见了!……东西不在那儿了!……噢,原来是你拿的。噢——没什么……”这段话语预设了两件事:1.威利曾在煤气灶上接着一节橡皮管;2.有人拿走了它,这人随后被证实是比夫而不是威利。此例正好说明了预设在语篇连贯性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林达而言,她并不知道比夫拿走了橡皮管。但是通过第一幕的描述,读者对于橡皮管事件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当林达在电话中询问时,橡皮管事件已经作为了一个已知的背景信息。因而,在此处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别的话题来取代已知的橡皮管事件。
四、结束语
本文以戏剧《推销员之死》为例,展现了语用预设对文学语篇的连接性、戏剧性、连贯性和经济性的作用,论述了语用预设对文学语篇的宏观和微观调控,再次证实了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2]Caffi C.Pragmatic Presupposition.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xford:Pergamon,1994.
[3]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外国语,2000 (3):25-30.
[4]涂靖.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J].四川外语学报,2005,(6).
[5]涂靖.文学语用学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阿瑟·米勒(美)著;英若诚,梅绍武,陈良廷译.推销员之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