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创作

2015-03-12 09:25:55吴佳佳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

吴佳佳

摘 要:接受美学和影视创作在读者接受的维度有很多共通之处,本文试图以台湾热映电影《海角七号》为例,从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这三方面来分析接受美学视角的电影创作。

关键词:接受美学;电影创作;海角七号

电影作为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供观众欣赏,因此在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主流文艺理论,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人物,其核心要义是重视读者的能动作用,强调文学的双向交互和动态构建。不难看出,接受美学和影视创作在读者接受的维度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联系较为紧密的是姚斯的“期待视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本文将结合《海角七号》这部热映的台湾电影,来探析接受美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传统的情境设置——对“隐含读者”的主动诱导与激发

“隐含的读者”由伊瑟尔提出,他认为任何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论,如果不引进读者都不会有长久的发展,所以反用“隐含的作者”,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指作者在创作活动中预先构想的接受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了解他的需要,揣摩他的兴趣爱好,设想他可能做出的反映,听从他的劝告和建议,从而调整和变更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目标。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与观众有密切联系,电影要想获得高票房、高点击率,必须尊重观众,迎合观众,导演冯小宁曾说过:“无论是写剧本还是拍摄现场,我都假设我的背后站着一排观众,对我写的每一句台词、拍的每一个镜头发表意见、满意或者批评。”因此电影创作要充分考虑观众的主客观因素,抓住观众的心理,吸引观众的观影兴趣,从而实现“潜在读者”向“实际读者”的转变。

《海角七号》是2008年在台湾热映的一部唯美爱情加青春励志电影,影片仅投资5000万新台币,却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市场反应,创下台湾票房奇迹。一部低成本投入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影星阵容或高超的荧屏特效,必定在叙事和主题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激发起了观众的观影欲望。的确,这部电影以刻骨铭心的跨洋爱情、励志的青春音乐梦想、原生态的台湾民俗风景、贴近现实的市井小人物等情境,成功实现了对“潜在的读者”的诱导。首先是凄美的跨洋爱情营造的历史厚重感与文艺氛围。影片以一位日本男教师写给台湾女友小岛友子的七封信串起整个情节,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爱情,夹杂着深深地自责、浓烈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伤痛,从离别一直延续到逝世,从这位男教师跨上回国轮船的那一刻,他便知道或许这一别便是永远,他无法原谅自己,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很容易让观众受到感动,尤其是七封信的内容,文字优美、蕴含深情、令人怅惘,配上唯美的背景和音调,能够唤起很多观众对爱情的回味。其次是阿嘉的音乐梦想所展现出的青春励志主题。在台北打拼多年的阿嘉,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抑郁不得志的他摔下吉他离开台北,回到恒春小镇,一度消沉,但是围绕台湾恒春小镇海滩音乐会乐团的组建,终于激发起了音乐的热情,并获得演唱会的圆满成功。影片的励志主题非常契合当时台湾民众的心理需求 08年正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台湾经济低迷,就业压力较大,民众心里充满迷惘,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并产生一股逃离大城市,回归小乡镇的思想潮流,《海角七号》中所传达出的小人物励志青春梦想,让很多人获得了力量,正如该电影海报所宣传的:“人的梦想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马英九也高赞这部电影“代表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可见,在特定的背景下,影片的励志元素博得了大部分台湾民众甚至是领导人的高度赞许,将“潜在的读者”大范围诱导了出来。最后是真实自然的台南小镇市井民情。影片中的恒春小镇,极具闽台地区的风景特色,而且其中很多演员都是本色演出,影片角色和实际经历非常相似,如影片中那位有强烈表演欲望,会谈月琴的茂伯,其饰演者林宗仁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戏曲琴师,而女主角友子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在台湾唱片公司工作的日本人,现实中她也是长驻中国台湾地区发展的日本专业模特和女演员,因此感同身受的经历,会使他们更加容易把握角色的定位,这种本色演出,更容易贴近民众。

二、唯美的叙事艺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和超越

“期待视野”是指一个人的全部知识经验、文化素养、成长历程、审美理想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在阅读观赏中表现为潜在的审美期待,它对欣赏活动起着参照框架作用。在接受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有一个满足和超越的动态过程,当我们阅读一部新作品,如果作品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那么观众则较为容易接受,但是如果在满足的基础上,能够注入新的内容,吊起读者的兴趣,进而使读者逐渐调整原先的视界,那么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也就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得以彰显,其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会随着一代一代读者的理解,而不断充实、丰富。在商业化的背景下,电影要想获得长久生命,必然会遵循“期待视野”的满足与超越,才会使观众的审美欣赏水平得到提高。《海角七号》这部电影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契合了观众的期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并超越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方面是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实现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海角七号》这部电影描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会出席,影片塑造了一系列的小人物,真实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有怀才不遇的音乐爱好者、代班邮差阿嘉,有竭尽全力推销小米酒的推销员马拉桑,有非主流的90后键盘手大大,有竭力捍卫恒春小镇本土文化的主席代表等等,这些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并能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非常鲜明。键盘手大大代表着典型的90后叛逆形象,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在电梯里遇到镇上的主席代表,毫不顾及领导长辈之分,让代表帮她按电梯,旁若无人地听着MP3尽情唱歌,乐团排练时,她的节奏忽快忽慢被主唱阿嘉严厉批评,她也是一脸若无其事的耍无辜,一个叛逆的90后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推销员马拉桑这一形象更是原原本本展示出了推销员的工作状态,他热情、诚恳、肯拼,利用一切机会推销他的马拉桑小米酒,在饭店、在路边店面,甚至乐团演出时,将团服印上了马拉桑的标志,当然他也会遇到名片送不出去的尴尬,被人嗤之以鼻的辛酸,但他仍充满斗志和激情,这一推销员形象的成功塑造让观众不禁感叹成功推销员的努力与执着。

另一方面是交织式的叙事结构实现对观众期待视野的超越。影片突破平铺直叙模式,采用多重叙事线索交叉进行。以日本男教师写给台湾女子友子的七封信交代第一个爱情的来龙去脉,这些情书以旁白的形式出现,并与现实中的爱情发展进程交错呈现,每一封信都暗合现实中的故事情节和男女主角的心境,这种将过去和现在以特定方式隔离开来,但又在内深处相吻合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产生了距离,又提升了自己的期待。如第四封信中提到:“在这什么都善变的人世间里,我想看一下永恒”。这种永恒,在现实故事情节中表现为阿嘉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友子的坚定爱情,而阿嘉努力寻找小岛友子的过程,已然已超越寻找这一事件本身,阿嘉最后不顾即将演出,骑上摩的赶紧送信,因为他希望在这样一个跨洋凄美爱情中能够找到爱的真谛,而寻找小岛友子也象征着现代人对失落已久的信仰的寻找,寻找是为了在现实中鼓起爱的勇气和力量。“但愿这彩虹的两端,足以跨过海洋,连结我和你”,影片最后阶段出现的彩虹,象征着一种融合,她消解了历史的恩怨、现实的摩擦、爱情的羁绊,带给人希望和信心,而彩虹最终也连接了阿嘉和友子的坚贞爱情。

三、空白原理——对“召唤结构”的运用

接受美学理论中,伊瑟尔提出作品内部存在很多空白点,期待或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将其填满,作品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这种未定性及意义空白即所谓的“召唤结构”,而作品潜在的意义通过读者的参与得以实现。电影中的“空白”技巧通常采取蒙太奇、场面调度、特技效果等方式来完成,一部电影要想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调动起观众的想象,会在情节安排上故意制造中断或按观众预料之外的方式发展,这种处理常常就是要让观众发挥自己的联想将“空白”填满,这样的互动过程在观影中极为常见,这样电影和一般的文学读本一样,也就成了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共同参与的开放过程。

《海角七号》的导演深知“空白”的作用,在影片中预留了很多“空白”,具体表现为影片情节的空白设置和七封情书构成的空白。影片一开始,1945年12月25日的时间字幕,傍晚深红的晚霞、暗红的色调、凄婉的音乐、深沉的背影、充满沧桑感的独白,随着渐渐远去的轮船,给人无尽的联想。接着镜头转向现代,一个年轻人在摩的上背满行李,摔碎吉他,飞快离开台北,节奏迅速加快,充满动感,但也留下了不确定,这个年轻为什么要摔碎吉他,愤世嫉俗的眼神似乎对一切都充满了不屑,而随着情节发展,才会慢慢得知阿嘉背后的心酸,正如影片中阿嘉所说“我也不差,为什么在台北就不能实现自己?”影片的结尾也有“空白”原理的运用,当阿嘉悄悄将精致的小木盒放在老奶奶身旁时,我们只看到老奶奶在安静地干活,导演也未给这位情书的倾诉对象一个正面镜头,相信很多观众都非常期待知道这位老奶奶有没看到木盒,看到木盒后会是什么表情等,但导演却将镜头切换到了沙滩音乐会表演,这两个镜头之间俨然已存在空白。直到傍晚,老奶奶做完手上的农活,才看见凳子旁边的木盒,当老奶奶轻轻打开木盒,拿起照片仔细端详,接着缓缓打开信时,观众应该都非常期待知道这位时隔60多年收到情书的老奶奶会是怎样的感觉,但是镜头在放到老奶奶拆开第一封信时便停止了,观眾至始至终没能看到这位信件女主人公的表情,她会是泪流满面,还是怅然若失,这些都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去揣摩,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回味。影片中的七封情书同样也给观众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从这些凄美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恋人的深爱,以及受客观原因无法在一起的痛,但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这对恋人在60多年前这样的特定背景下,产生了怎样一段怎样的美好爱情。

综上所述,《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影片的制作巧妙运用了接受美学的诸多理论,这种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美学,满足他们的期待,又留给他们一定想象空间的创作方式,对当下电影创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朱立元.西方现代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冯小宁.我背后站着一排观众[J].当代电影,2002(2).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1:24:55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价值工程(2016年36期)2017-01-11 09:25:22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价值工程(2016年36期)2017-01-11 09:24:48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看对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27:47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3:55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9:21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