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热潮出现的内外因素

2015-03-12 02:12刘曼莹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死场葛浩文萧军

刘曼莹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是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家。但是建国后对她的评价与研究进行得并不顺利,可以说研究资料非常少,同时也没有取得读者的热切关注。但是,新时期以后,萧红研究逐渐兴起并形成了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研究热潮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一、作为萧红登上文坛的领路人萧军,曾是萧红最亲密的爱人与战友。他们曾经一起度过了六年的共同生活。在十年动乱过后,萧军在整理劫后余生的一些稿件时,意外发现了在1936年间与远在日本的萧红的一些书信稿件,“关于这批书简还能够存留到今天,居然还能够和读者们见面,这只能说是一个偶然的‘奇迹!”①在萧军整理的并接连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可以说将沉寂了太久的萧红一点点拉近人们的视线,同时也拉开了新时期研究萧红及其作品的开端。

自萧军的一系列回忆故友的文章陆续发表后,萧红终于被文坛重新拾起,重新重视起来。纵观萧红短暂的一生,生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她,人生轨迹动荡居无定所,又在战火与炮火中殒命香港。虽然萧红是经鲁迅亲手提携的青年作家,但是在紧张的战争年代,她的去世还来不及沉痛吊念,就被战争的硝烟掩盖了。而在建国后的“十七年”以及“文革”期间,萧红以她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追求自由的创作理念,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裂痕太深,得不到重视甚至被人淡忘也自在情理之中。又由于战乱年代,留下的有价值的关于萧红生平的记述散落在各地,更是加剧了新时期伊始对于萧红的全面认识及解读的整体局面。顺应历史的形势,同时也是为了完整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性的女作家的生命历程,搜集萧红的历史资料、展现女作家不平凡的一生成为了新时期研究萧红的首要前提。

二、关于萧红的第一本传记,其实早在她逝世后的第六年也即1947年就已面世,即在萧红逝世前最后一段时间陪在她身边的青年作家骆宾基写就的《萧红小传》。而这本传记,可以说是“萧红的第一本传记”②。由于写作者与传主的关系,这本传记也可以被看作是“亲友型”传记,因而“主体情感介入的问题更加突出”③。这本因为主观感情过于浓重的传记,是研究了解萧红的一道钥匙,但还不是客观详细的,这也给新时期萧红传记作者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新时期关于萧红的第一本传记是肖凤于1980年的《萧红传》,可以说从肖凤的《萧红传》以后,“国内外围萧红立传的艺术作品已达到70来部,16部传记或传记小说君已出版面世”④。随后刘慧心、松鹰的《落红萧萧》(1983)、庐湘的《萧军萧红外传》(1986)、铁峰的《萧红文学之路》(1991)、丁言召的《爱路跋涉:萧红传》(1991)、李重华的《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1993)、丁言召《萧红传》(1993)、钟汝霖的《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1994)、钟耀群的《端木与萧红》(1998)、梁晴的《萧红——1911-1942》(1999)、秋石的《萧红与萧军》(1999)、季红真的《萧红传》(2000)、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2002)、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2009)、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2009)、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2012)等为萧红作传记的书籍相继出版,它们或是重新整理萧红的一生坎坷历程,或是将重点放在萧红走上文学道路的渊源探究上,或是将萧红与萧军二人的传奇情爱经历与作家传记融合一体而写成的传记小说,重点表现两人的情爱世界等等。从以上关于萧红的传记或者传记小说来看,在新时期文坛解禁的伊始,萧红就以绝对的吸引力吸引了评论家的关注,通过为她做传记来弥补这半个世纪以来对她的忽视。同时“可以看出萧红传記的出版密度,从一定时间范围来看,几乎每一两年或两三年之内,都会有新的萧红传记推出。”⑤,作家传记出版后,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热情,那么萧红传记也就不会如此短时间高密度的出版了。所以,萧红传记的频频出版,也验证了萧红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作家对大众的持久的吸引力这一事实。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旅程中在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陕西、武汉、重庆、香港等地跋涉,最后落叶终是没有归根,陨落在战火中的香港。萧红的足迹遍布之地,也是萧红研究中重要的地域视角,对于丰富新时期萧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中国国内还处于十年“文革”的动乱时期,萧红研究在海外一直进行着。萧红的传记研究者肖凤在1982年8月22日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的《萧红研究在台湾及海外》一文中,将萧红研究在台湾以及海外的情况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台湾地区早在五十年代就发表过孙陵以《萧红》为题目的文章,到六十年代以萧红的婚姻问题为切入点,发表了《萧红的错误婚姻》一文。⑥随着大陆十年动乱的结束和萧红传记的频繁出版,台湾地区在八十年代初期也出版了研究萧红作品的专门论著,即周锦的《论<呼兰河传>》。香港是萧红生命中最后两年居住的地方,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未完成的《马伯乐》都是在此地报刊上连载创作完成的,同时萧红在香港与许多文化名人都有来往,比如周鲸文与柳亚子等。在萧红去世后香港友人纷纷撰文怀念或作诗缅怀,“这里的一些报纸杂志,经常断断续续地发表有关她的回忆及评介文章,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时有发表。”⑦因此香港的萧红研究是较之大陆要早,并且提前出现了研究萧红的热潮。日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国度,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大家都曾留学日本,萧红在1936年7月到1937年1月间来到日本,因为“由于她的身体和精神全很不好……那里环境比较安静,既可以休养,又可以专心读书、写作;同时也可以学学日文。”⑧萧红与萧军来到上海与鲁迅取得联系后,在鲁迅的介绍下结识了许多上海著名的文化人士,如胡风、聂绀弩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际友人,如日本学者鹿地亘夫妇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等。⑨可以说日本也是萧红研究一个不容让人忽视的地方。新时期以来在日本关于萧红研究介绍比较重要和被人熟知的文章是1980年平石淑子的《萧红<生死场>论》和中川俊的《萧红研究记录其一——关于<生死场>》⑩在美国,因为萧红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友情,使得萧红作品《马房之夜》在美国有了最初的传播。萧红研究在美国引起热烈响应的还应归结到美国学者葛浩文的研究上。葛浩文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他的老师是教授传记文学课的柳无忌,而柳无忌的父亲则是在香港与萧红交情颇深的民主人士柳亚子。也许是这样的机缘,让葛浩文想到以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的一生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论题。1974年,葛浩文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萧红评传》,这也让他成为了萧红传记的第一位海外作家。除了完成萧红生平研究的学术论著外,葛浩文还用英文将萧红的《生死场》(合译)、《呼兰河传》、《商市街》翻译出来,除了这些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和集子外,还陆续翻译了她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家族以外的人》、《牛车上》等。

在美国,除了有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和他翻译的萧红小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致力于挖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误解、被掩盖的文学大家,在这本书里面,夏志清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都列专章讨论,虽然没有列出专章讨论萧红,但在他的原作者序里这样写道“四五年前(1974年左右——作者注)我生平第一次系统地读了萧红的作品,真认为我书里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实在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我计划另写一部《抗战期间的小说史》,把吴组缃、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路翎,以及其他值得重视的小说家,予以专章讨论”。夏志清因为没有将萧红列专章讨论而遗憾不已,但从他的叙述中,同时也是将萧红推到了一定的文学史高度,从中也可以窥见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注释:

①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一[M].新文学史料,1979(2).

②骆宾基.萧红小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③周春梅.萧红传记研究综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④孙延林.萧红研究[M].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⑤周春梅.萧红传记研究综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

⑥肖凤.萧红研究在台湾及国外[J].新文学史料,1982(2).

⑦同上

⑧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一[J].新文学史料,1979(2).

⑨王观泉.怀念萧红[M].东方出版社,2011.

⑩肖凤.萧红研究在台湾及海外[J].新文学史料,1982(2).

柳无忌.萧红如何在美国出名[J].新民晚报,1986,10.

猜你喜欢
生死场葛浩文萧军
金秋待归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萧军
萧军纪念馆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