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5-03-12 16:40姚层林
科技资讯 2015年24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姚层林

摘 要:该文根据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培养的现状,提出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6个重要方面,以此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管理方式方法、测评标准上创新和改革,进而创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体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教育人才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建议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55-02

培养创新人才,其模式主要是以新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优化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体系的为原则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总称。

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理论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容,都需要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1 以通识教育为本,奠定创新人才学科基础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两大组成,前者主要关注学生学科专业及人文素养的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通识教育的特征是强调原理性、理论性、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同时,通识教育还将解决各种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专业领域,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相融。

2 人才专业知识的创新促使课程体系的创新

高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多元开放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既要确保学科专业知识相对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动态的与行业企业进行不断的交互和沟通。创新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三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构,既要体现理工文理的交融,也要做到自科和社科的相结合,同时在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见图1)

2.1 增设创新理论方面的课程内容

创新型综合素质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构建学生创新理论与方法,这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根据创新实践活动的锻炼,可以提升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扩展创新思维广度,提高创新思维深度,进而有效的提高创新素质。

2.2 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创新

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改革,既要转变大学生开展实验课程沦为一个基础单一的验证过程的情况。同时,也要将实验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方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等形式,开展科研等工作。实践性课程的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变成实际实践能力。

2.3 开展专业性讨论课

开展专业性讨论课对于互动课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力、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十分重要。专业性讨论课将围绕创新性主题,促使和开阔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学生在讨论提升的环境中通过研讨进行学习的平台。

2.4 开设综合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这些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相通发展趋势和知识快速更新变化的必然要求。这些要求促使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同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自身的发展也历经了相融、分化、再相融的历程。所以,只有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促使学生的认知既要符合科学综合化的特征,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文理交融的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学生具备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2.5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和做毕业论文,积极鼓励支持辅修专业的开设,

高等院校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发展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并支持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其他专业的辅修,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和做毕业论文。这些措施将促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由此建立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而非束缚于单一的学科专业内,做到即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展知识结构。

2.6 充实授课内容,对接前沿科学的发展

高等院校将科研、生产中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及行业企业前沿发展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使课程内容和设置体系更加完善科学,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样一种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丰富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掌握相关学科及科学前沿的知识,能做到兼收并蓄,思维拓宽,奠定跨学科专业的研究基础。

3 加强教育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在教育中把课堂教学作为“传道”的主要途径,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主。这种状况迫使学生轻能重知,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和结构理论化,毕业后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社会,导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所以,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锻炼的教育环节。

现在已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方式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将科学研究引入本科生的培养之中,组织大学生更多的参加科学研究,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得到科学研究的实际锻炼。而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4 实施研、产、学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平台

研、产、学结合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培养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且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高等院校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构建科研、教学、生产三者结合的科技工业园区,则可以大大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大大缩短从理论成果向实际产品转化的周期,进而很好地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培育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我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就要优化和改进人才成长环境和学术环境,形成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氛围。无论在政策的制定上还是舆论导向上,都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6 结语

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就需要把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更多的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特别是要把教育培养具有观念上创新、意识上创新、思维上创新和能力上创新的人才,并把这些作为高等院校提高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评价标准上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 苏竣,薛二勇.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123-126.

[3] 邱秀荣,王国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4):40-41.

[4] 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149-152.

[5] 刘阳.从大到强,国家发展人才优先[J].科技智囊,2010(9):18-21.

[6] 孙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与政府责任[J].人才开发,2010(9):43-47.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