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夏
(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一
江苏省档案馆存有一套《布尔塞维克》,这在一般档案馆、图书馆是较为少见的。《布尔塞维克》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机关报《向导》1927年7月被迫停刊后办的又一个中央机关刊物。这一年国民党反动势力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封杀一切宣传革命的进步刊物,白色恐怖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及时传达中央的声音,指导中国革命继续前进,于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秘密创办了《布尔塞维克》。《布尔塞维克》是中共中央的一份综合性机关刊物(1928年11月《红旗》创刊后,转为专门性理论性刊物),前16期为周刊,后因恶劣的环境改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其间还停刊了三个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在王明等人“左”倾错误领导和白色恐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1932年7月出版第五卷第一期后停刊,共出52期。在整个创办过程中,为了应付国民党的搜查,《布尔塞维克》曾用《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中国文化史》《中国古考史》《金贵银贱之研究》《经济月刊》《虹》《平民》等名称伪装封面出版发行。为了加强领导,《布尔塞维克》创刊初期,中央决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会;11月,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罗章龙等加入编委会。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等先后任总编辑(主任)。可见中央对《布尔塞维克》的高度重视。
王若飞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布尔塞维克》的出版发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当时唯一及时传达党的声音的宣传刊物,在党的宣传工作上功不可没。刊物曾刊载了瞿秋白主持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公布了共产国际许多重要决议和指示,如《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宣言》等;宣传了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总方针,开辟“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指导思想;迅疾地报导宣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朱毛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地区的斗争情况;报导宣传了党在江西、湖南、福建、江苏、广东、广西、湖北、河南等省领导上百次工农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的经过和情况。总之,它阐明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和斗争策略,成为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继续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冲锋号角。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曾多次致函党中央,要求中央寄送《布尔塞维克》,“务请勿以事小弃置”,以对党员进行理论教育。可想而知,此刊的作用和意义是重大的。
但是,这套值得纪念的刊物,没有一篇文章选录进江苏省档案馆编撰出版的《红色记忆——江苏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报刊资料选编》之中,实为一种遗憾。为了不使这套刊物“藏在深闺无人识”,作者写下如上的简介,其目的是为了给中国革命史和党史工作者提供史料渠道,也是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实物途径。
二
《布尔塞维克》不仅及时地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决议、决定和指示,也及时刊载了包括江苏在内的各地区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各类可歌可泣斗争的情况,分析了这些斗争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今后斗争方向,其中《江苏农民大暴动之过去与将来》最典型。这篇文章首先揭露了南京国民党政府与地方豪绅地主乘1927年江南农村丰年之际,大肆抬高租谷,催缴陈租,索追借债,增加苛捐杂税,勒派国务券等行径,苦不堪言的农民“有了丰年连苟延残喘都不可能了”的凄惨生活。第二,较为详实地报导了宜兴、无锡、江阴、崇明、海门等地区农民暴动的经过和国民党政府派兵镇压农民斗争的暴行。第三,阐明了农民暴动的意义和影响,认为这些斗争提高了工农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打破了旧势力的权威和农民对旧势力心怀恐惧的枷锁,为工农群众今后的斗争指出了方向。第四,分析了这些农民暴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要充分认识和估量反动势力的力量,要加强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斗争的力度和广度;要坚持游击的策略,坚持在乡村长期斗争,而不应以占领城镇为首要目的。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受中央过高估量革命形势的思想影响,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些农民暴动进行了较为清醒的思考,对以后的工农群众斗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我们了解当时江苏农民斗争历史,研究江苏党史提供了史料。
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为岳威。岳威就是我党早期革命家王若飞。岳威是王若飞的化名,如同仲山、源清是他的化名一样,用于参加会议,发表文章。在当时为了组织和个人的安全,许多革命者都有自己的化名,如曾是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首任书记陈延年被捕)的赵世炎,就用文琪、施英、丁文琪等化名。“岳威”与“若飞”近于谐音。王若飞,原名王运生,贵州人。“若飞”取于《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表示一种奋战疆场而前行的豪气和救国救民的决心。“岳威”的“岳”取抗金将领岳飞之姓,且“若飞”的“飞”与“岳飞”的“飞”同音同字,表达了王若飞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王若飞是《布尔塞维克》的编委之一。中央在决定创办刊物时,要求编委撰文写稿,宣传中央的精神,指导各地工农群众的斗争。王若飞1926年春从河南赴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秘书长),参与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次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之日起,任江苏省委委员、常委。7月至8月,任临时省委代理书记,并兼任宣传部长。作为江苏省委的成员和刊物的编委,撰文报导江苏农民群众的斗争是王若飞义不容辞的职责。
1927年8月起,王若飞担任江苏省委农民部部长,9月又任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直到1928年5月赴莫斯科参加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他十分关心农村和农民运动,经常巡视沪宁沿线各地,在无锡、宜兴、(南)通如(皋)泰(兴)等地区农村都留下他的足迹,了解农民的疾苦,指导农民斗争。他熟悉江苏农村和农民的情况,所以在11月1日宜兴、9日无锡、14日江阴等地农民暴动以后的不长时间内,12月5日出版发行的《布尔塞维克》(第7期)上就刊出如此迅疾、如此详实的文章,作者非王若飞莫属。
三
王若飞作为江苏省委农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对江苏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7年,国民党反动势力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把血腥的屠刀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农群众,曾经活跃在上海(当时属江苏)和江苏各地的工会、农会等组织遭破坏,大批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全省共产党员由7000多人锐减到1000多人,大好的革命形势瞬间夭折。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为江苏的革命指明了斗争方向。但是,在党内有一部分人留恋于城市,轻视农村和农民斗争工作,希望再次发动新的工人武装起义。9月9日,江苏省委召开了一次会议,激烈讨论了江苏党组织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王若飞在会议上明确地指出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我敢说江苏以后的斗争,应由乡村发动起来,由城市来响应。”这次会议促使了江苏党内思想的统一,也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和发展方向起到了转变作用。
针对江苏当时的情况,王若飞和江苏省委认为,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组织,建立农民运动工作指导机关是江苏党的第一要务。为此,江苏省委先后派夏霖、陈云、黄玉峰、何孟雄等人到江苏地区各县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王若飞自己也在沪宁沿线各县巡视,了解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农民运动工作情况。至10月初,江苏省委所辖的60个县(含安徽一些地区)当中30个县有了党组织,其中11个县成立了独立支部,8个县建立和恢复了县委,江苏全省党员除上海外已达1329人。江苏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为江苏农村斗争的开展准备了领导力量。与此同时,江苏省委设立了农民工作领导机关,王若飞任主要负责人,指导全省农村工作,研究和制定农民运动工作计划。农民工作指导机关和省委巡视制度的建立,既保证了基层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了省委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也确保了江苏农村和农民斗争的协调与指挥。
江苏省委和王若飞极为重视农村工作骨干力量的造就和培训。在一次省委临时会议上王若飞指出,省委“最近应做的几件事:1.各区应在一星期内,选好赴农村工作的人(选出15人);2.应速开一短期训练班,以训练之。”他认为农村工作的人才应是“最勇敢、最坚决,死抱着土地革命口号去干,不妥协不动摇者”,应“特别注意从工人中农人中去挑选。”训练班开办时,王若飞还亲自对参加训练的人员进行讲课。农村工作骨干训练班的开办,为江苏农村和农民斗争培养了一批忠于斗争的力量。
不仅如此,王若飞根据江苏省委的决定,在1927年9月和11月先后制定了第一次、第二次《江苏农民运动计划》,11月7日起草了《江苏省委紧急决议案——组织全省暴动计划》,获得省委通过并下发,12月又制定了《江苏农民运动之第三次计划》,第二年的1月再次制定了《江苏各县暴动计划》。这些计划和其他一系列有关农村工作和农民斗争的文件,虽然含有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过于急躁的偏“左”错误思想,但宣传了土地革命,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指出了农民斗争的主要任务,划分了斗争的区域和强调了重点地区,对江苏农民运动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江苏农民斗争提供了思想指导。
1927年10月,王若飞代表江苏省委在上海召开江南农民暴动委员会会议,确定宜兴、无锡、常州、江阴、常熟等地在较短时间内发动暴动。会议期间,宜兴于“双十节”驱逐国民党县长施方百取得胜利。得此信息后,参会人员认为宜兴首先发动暴动时机已成熟,应立即率先暴动。省委决定派万镒和军事干部段炎华以特派员身份到宜兴参加领导工作。14日,宜兴县委决定由万镒、宗益寿、段炎华、匡梦苏(匡亚明)、史观芬等5人组成秋收起义行动委员会,向农民广泛宣传反苛捐杂税,号召农民暴动,同时积极挑选组织农民协会中的党员、骨干进行军事训练。11月1日,在起义行动委员会领导下,宜兴四乡各路农民数千人手执木棍农具,以请免冬漕加税为名,冲击县政府,赶走县长及公安局长,占领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逮捕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30余人,处决了7名罪大恶极分子,成立了宜兴县革命政权工农委员会。2日,王若飞得知暴动消息后,立即以省委名义指示宜兴县委,祝贺他们暴动成功,同时指出:“虽然占了县城,但广大的农民群众都在乡下,绝不要因为占了县城,反与群众离开”,要“使四乡的农民统统起来,使乡村的争斗更为激烈”;纵然国民党政府派兵来镇压,“乡村农民政权仍不会消灭,反一天天的更蔓延扩大。”但是,由于计划不周,加之反动武装力量强大,暴动最终失败。
宜兴农民暴动后,同月9日晚,无锡东北乡13个村镇3000多名农民,在无锡农委会委员长、农民革命军总司令杭果人的率领下举行了暴动,占领了十几个村镇,惩治恶霸地主,焚烧地主田契债券,开仓分粮,救济贫苦农民。戚墅堰电厂工人停电罢工,配合农民暴动。14日晚,江阴顾山、后塍农民也发动了暴动。宜兴、无锡、江阴三地的农民暴动,极大地点燃了江苏农民胸中对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反抗烈火。一时间,崇明、海门、丹阳、青浦、松江、淮安、嘉定、睢宁等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爆发了农民暴动,暴动的烈火燃烧在江苏大地。1928年春,王若飞两次赴南通地区巡视指导农村工作,召开了南通、如皋、泰兴等地区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听取他们的汇报,指出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的重要性,号召他们开展农民运动,发动武装斗争。这年的5月1日,如皋、泰兴、靖江等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手执土枪、大刀等武器,袭击国民党公安局,解除地主武装,开仓分粮,烧焚田契债据,建立县苏维埃政府。这就是史称的“五一”大暴动。
江苏农民的暴动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了,但它发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带,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同时,它扩大了党的影响,造就了一批党的干部,为后来的(南)通如(皋)海(门)地区的红十四军创立及斗争,为新四军、八路军在江南江北的抗日斗争,以及为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支援解放军摧毁国民党统治奠定了广泛牢固的群众基础。
江苏农民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最底层广大农民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伟大斗争实践,王若飞作为江苏省农民运动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贡献可载史册。但在当时探索适合中国革命之路的过程中,面对革命力量屡遭严重打击,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从中央到地方,党的领导集体在形势的判断和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种急躁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江苏省委、对王若飞都产生了影响。江苏省委多次强调江苏的形势属于“直接革命形势”,“是高涨的局面”,特别是宜兴、无锡暴动失败后,仍然要求“应当努力去发动各地城乡革命的高潮,创造总暴动的局面。”这种对形势过于“乐观”的估量,导致各地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盲目发动暴动,给革命力量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在具体的策略和政策上主张硬拼蛮干,强调取攻势,“不得有丝毫准备后退或准备失败的心理”,“尽可能的统率四乡广大农民群众占领县城”,反动军队镇压时,也应尽可能“与之开仗”;提倡“红色恐怖”,“杀戮政府官员”,“杀土豪劣绅”等错误政策。这些策略和政策偏离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改善生活的欲望,从而使革命队伍遭到削弱。正如李维汉所说,这种“急躁幼稚病”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在当时党的队伍中是普遍现象。王若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江苏农民运动的领导和组织也产生了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王若飞在实际工作中较早地认识到了上述错误,并予以纠正。1928年1月,他起草的《省委通告第二十五号》就检讨了对形势估量的错误。他指出,省委在接到中央“八七”会议暴动政策的精神后,“便急于想在江苏速成暴动,对于当时政治的估量有过分的不确实的奢望。”他认为,当时的江苏在群众的发动、党的地方领导力量等方面,“还没有到即刻总暴动的时候”。2月12日,王若飞在中央的一次政治谈话会上说:“我认为现在革命潮流是低落的。”他肯定说,对革命形势的估量不清楚,政策一定是不正确的。“现在,不能认为全国整个群众的情绪已可以达到暴动夺取政权,从党的力量来说要全国暴动也是不可能的。”在具体发动农民暴动的方针上,王若飞在上述省委通告中做了检查,他认为联络土匪、采取欺骗宣传鼓动、发动攻城是“最坏最危险的办法,绝对不宜采用”。他认为领导和发动农民斗争的任务应是抗租抗税抗债,但“并不绝对要用武装的性质和方法”。
王若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领导和组织江苏农民运动过程中,虽然也有不切实际的急躁倾向,但他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剖析自己,也不断纠正错误,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质和对党的事业呕心沥血极度负责的精神。无需置疑,历史会记住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