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立武与南京安全区的建立

2015-03-12 12:12徐一鸣
档案与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难民南京委员会

徐一鸣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留宁外籍人士建立的安全区救助了许多中国难民,使20多万人免遭日军的屠杀。时任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和中英庚款会董事会总干事的杭立武最先提议建立安全区,并为安全区的建立做了许多努力。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和委员贝德士(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直留守南京)都对杭立武为安全区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杭立武,民国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1903年出生于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杭铭渠曾任滁县参议会议长,颇受当时新思想之影响,在家中开设学馆教学。杭立武的启蒙教育由其父进行,讲授国文、历史等课目,并为其聘请了英文老师教授英文。1913年杭立武进入滁县基督中学学习,1917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今南京市金陵中学),1919年自金大附属中学毕业,直升金陵大学,主修政治学。1925年,杭立武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考试第一名,赴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攻读政治学,其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担任名誉研究员,获硕士学位后返英继续学习,于1929年获得伦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后归国。杭立武归国后主要从事文教工作,在母校金陵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授课,并出任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由于留学英国多年,杭立武归国后曾长期担任中英庚款会董事会总干事,并于1933年创办了旨在推动中英文化交流的中英文化协会,在抗战期间被指派为蒋介石与英国驻华大使及丘吉尔驻华私人代表的联络员。和金陵大学有渊源的杭立武还担任了金陵大学董事会的董事长。正是由于这些背景,杭立武和当时在宁的英美人士有密切的往来,为其在南京沦陷前夕提议建立安全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自8月15日起,日军对南京及周边地区展开轰炸,其轰炸目标不仅包括南京的军事设施,还肆意轰炸与军事无关的学校、医院、商店、工厂、民居、车站及码头,南京城南的居民区、中央大学实验中学、中央医院、省立第三医院、东郊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等都曾遭到日机的轰炸与扫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教授魏特琳在1937年9月26日的日记中写到:“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o.Wilson)医生带吴博士、格蕾斯·鲍尔和我去中央医院,查看了昨天中午遭轰炸的后果。尽管屋顶漆了一个很大的红十字标志,但仍有16枚炸弹被故意地投在中央医院和卫生署所在的院落里。”南京几乎每个晴天都要遭受日军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空袭或空袭威胁,以至于当时的南京人十分不愿意看到晴天,魏特琳在10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的天气潮湿、阴冷,而且有些凄凉,但是,南京没有人希望天气是另一个样。”作为首都的南京难以为无辜的平民提供安身之所。

为了保存力量,进行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即选定西南四川作为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日军于11月11日占领上海后,分3路向南京进军。先前经过3个月的淞沪会战,东战场的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短时间内无法在南京组织大规模的保卫战,而且南京是易攻难守之地,守卫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内迁迫在眉睫。11月16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宣布,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即席辞别,于次日赴四川。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在内迁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政府大量档案文件和相关物资及公务人员的输送。为保证国民政府各部门的安全迁移,国民政府所统制的全市交通工具包括600辆汽车和220余只民船全部用于军事和国民政府内迁上。一部分中央机关和军政主要领导人暂时不能遽行迁渝,而先迁至武汉,各国驻南京的大使馆人员亦随国民政府迁往汉口。政府已无力输送普通民众离开南京,有能力自行离开的人们都已经离去,大量无法撤离的平民滞留在南京城内无处可去,加之从前线撤退的士兵纷纷涌入南京,城内一片混乱。

如何安置滞留南京的人们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当时忙于搬迁的国民政府无力实施妥善的安置措施。鉴于这种情况,杭立武受到法国耶稣会神父饶家驹在上海建立南市安全区的启发,提出在南京建立一个安全区。淞沪会战爆发后,中日军队在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战斗,上海民众纷纷涌入租界以躲避战火,但租界能容纳的人数有限,8月13日、15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相继宣布戒严,阻止中国难民继续涌入。大批难民滞留在紧挨法租界的南市地区,期待租界能为他们敞开大门。因南市为中国控制地区,时常遭到日机的直接轰炸,拥挤在此的难民的安全问题异常严峻。与此同时,南市本地居民大多已避入租界,还有许多公共建筑空置,可以用于安顿难民。而且日军一步步逼近南市地区,也对法租界带来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饶家驹神父提出在南市地区建立一个非战的安全区,他首先争得上海各慈善团体和英、法、美等国驻沪领事的首肯,然后和中日交战双方进行谈判。经过饶神父的努力周旋,安全区的建立得到中日双方的认可。1937年11月9日,饶家驹安全区正式对外开放,安全区内禁止出现武装部队、军事设施和武装冲突,只收容非军事人员。至11月底,饶家驹安全区为25万名难民提供了住所。

杭立武从报纸上得知饶神父安全区,考虑到日本即将进攻南京,城内还有大量平民无法撤离,便邀集了在南京各教会学校服务的美国人和少数英、德商业人士约20人,共同商讨应变办法,决定援照上海难民区的先例,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 ittee of Nanking Safety Zone),此安全区亦称为“难民区”。由于安全区类似于战争中免于军事袭击的“中立区”,不便由交战方之一的中国人出面建立,国际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撤离而决定留守南京的外国人。委员会公推德国人约翰·拉贝为委员会主席,南京基督教青年会负责人费吴生为安全区总干事,杭立武为中方共同总干事。

11月22日,国际委员会举行会议,以委员会的名义通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日本大使发电文,建议成立南京安全区:“考虑到可能在南京或南京附近爆发敌对行动这一情况,由丹麦、德国、英国和美国公民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特此建议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为逃难的平民建立一个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有责任取得中国政府的特别保证;撤除拟建的安全区内所有军事设施和包括军事交通指挥机构在内的军事机构;安全区内不准驻扎武装人员,携带手枪的平民警察除外。禁止所有士兵与军事集团进入安全区,无论这些军事团体具有什么性质,无论其军官军衔为何种级别。”

安全区的建立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11月26日,杭立武告诉拉贝,蒋介石已经对建立安全区表示赞同。11月29日,在中英文化协会的例会上,南京市长马超俊当众宣布国际委员会成立。时任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的张群把自己位于宁海路5号的私宅交给德国大使馆,由大使馆转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使用。12月1日,马超俊把安全区的管理权移交给国际委员会,并派出450名警察维持治安,同时给了安全区2000吨大米、1万袋面粉、若干食盐和一大笔钱。南京戍卫司令唐生智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密切配合,下令从安全区撤除所有军事组织和交通设施,规定军事人员不得在区域内居住或穿越该区域。

12月2日,饶神父给国际委员会转来了日本当局的电报,称“日本政府已获悉你们建立安全区的申请,却不得不遗憾地对此予以否决。若中国政府对平民及其财产处理失当,日本政府方面对此不能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只要与日方必要的军事措施不相冲突,日本政府将努力尊重此区域。”虽然日方否决了安全区的建立,但是国际委员会认为日方的答复并未完全拒绝尊重安全区,还是给了委员们希望的。同日,国际委员会迁入宁海路5号,以此作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南京安全区采用和上海南市难民区相同的标记:白底红圈中间一个红十字,并划定了安全区的范围:东面,沿中山路往西北从新街口到山西路广场为界;北面,从山西路广场往西到西康路(即新住宅区的西南界路)为界;西面,沿西康路向南至汉口路交界(即新住宅区的西南角),又向东南成直线到上海路与汉中路交界处为界;南面,以汉中路与上海路交界到原起点的新街口为界。划定这一范围为安全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这一区域内外国使馆林立,包括日本大使馆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使馆都设立在安全区内,外国财产也较集中,如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神学院、鼓楼医院等,日军对于这一区域不得不有所顾忌;其次,南京市的“新住宅区”也在此范围内,在此居住的多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大多已随政府西迁,房屋空置的较多,便于安置难民;而且在这一区域内军事设施也较少,方便撤出军事人员,有利于保证安全区的“非军事性”。

在杭立武和国际委员会的委员们筹划安全区的范围时,南京市长马超俊曾建议杭立武将朝天宫也纳入安全区范围,以保卫珍贵的文物。当时的朝天宫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珍藏着一批从北平故宫南迁的珍贵文物,自8月日军开始空袭南京后,已有一批文物运出南京,但由于人力有限,仍有许多文物存放在朝天宫库房无法运出。杭立武对日军是否会真正尊重安全区信心不足,而且当时安全区的范围已经由饶神父送至日方,难以修改,所以朝天宫未能划入安全区内。考虑到朝天宫内收藏的文物十分珍贵,留在南京极有可能被日军掠夺,杭立武便面见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张群,建议设法将这些珍贵文物运往后方。张群立即请示蒋介石,蒋介石指定杭立武负责运送这批文物离开南京。由于当时形势危急,寻找交通工具困难,故宫博物院留在南京的人也很少,杭立武利用中英庚款会总干事的职务之便,设法租了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轮船,并调派了中英庚款会的几名职员协助文物的运送。最后一批文物在南京下关码头装上英轮后,由于当时日军飞机日夜轰炸,船长深恐日机追踪,连累该轮被炸,临时拒绝起航。杭立武接到报告后赶到码头与船长交涉,船长坚持要杭立武随船押运以作为安全保障。杭立武只得匆匆返回城内,将难民区的事务交给费吴生代理,并约定周内返回。十分惊险的是,当杭立武赶到下关时,为了防止难民抢登,船已经离岸,杭立武是被船员用绳索吊上了船。就这样,为了护送宝贵的文物,杭立武不得不放下难民区的事务,离开了南京。

在杭立武离开南京时,安全区已完成一些前期工作,开始有平民陆续进入安全区内避难。12月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发布《告南京市民书》,正式开放安全区,成千上万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安全区内。

虽然杭立武在南京沦陷前为护送珍贵文物离开了南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是留宁西方人士的努力使安全区得以保护难民,但是杭立武为安全区前期建立所做的贡献没有被遗忘,在拉贝、贝德士、魏特琳等人的日记和书信中都多次提到杭立武为安全区建立所做的工作。1991年杭立武逝世后,台湾当局颁发的“总统褒奖令”中还特别提到其“于战时援助南京难民,免于蹂躏。”

猜你喜欢
难民南京委员会
“南京不会忘记”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跟踪导练(五)(2)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编辑委员会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