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雅正品格简论

2015-03-11 06:22薛海兵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格调品格理性

薛海兵

语文课堂教学的雅正品格是以中庸为哲学基础,以中和为审美标准,以辩证法为方法指导,在释雅为正和释雅为美两个维度上,建构辩证和谐的新型课堂所需遵循的美学品质。以雅正品格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强化学科规范意识、加强辩证思维训练和开展情趣审美教育等策略,处理好格调与才情、理性与诗意、审美与实用、法度与通变等关系范畴,才能充分体现雅正品格的辩证性、正确性、尚雅性和价值性等特征。雅正追求有助于语文教学脱离目前的非科学、非理性和非审美状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

雅正品格 中庸哲学 格调语文

子思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致中和”的意思是通过不偏不倚的方式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西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们也普遍认同中庸思想。亚里士多德曾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2],而且认为“任何事情只有做到中庸才是正确的”[3]。这种东西方共通的传统哲学思想,其主要美学特质表现为雅正。中庸思想及其雅正品格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建构辩证和谐的格调语文所需要遵循的审美价值标准,而且对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偏激行为与现象有着显著的“制冷”效果。

一、雅正的内涵演变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雅正品格

理解“雅正”的语义,从词源学进入可以窥见大概。《说文·隹部》:“雅,从隹从牙,牙亦声。”[4]“雅”字本义是“尖锐的牙齿”,即犬齿。古人视犬齿为基准牙,由此引申出“基准”、“标准”之义。因标准作为规范无疑是正确的,故又引申为“正确;符合规范”的意思。《毛诗序》即训其曰:“雅者,正也。”[5]此后,“雅”字又引申出带有审美意味的“高尚;美好”的意思。在古汉语语境中,“正确;符合规范”与“高尚;美好”两个义项,作为“雅”字的基本义使用而无偏废。而“正”字则由本义“征伐;征服”引申为“正当;正义”,后又引申为“标准”之义[6]。自此,“雅”“正”二字遂常连用,属于典型的同义复词现象。关于“雅正”之义,《辞海》释为“典雅纯正;方正”[7],现代美学家朱立元释为“与俗、奇相对”[8],多用以评价符合儒家典雅纯正、中正和平的文艺作品。这个界定将“雅正”作为并列结构加以诠释,传达了现代汉语语境中语义接受的转向事实,即在继承“释雅为正”的传统观点的同时,表达了当代“释雅为美”的普遍认同。雅正的词义演变,清晰地表明了其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发展史。

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雅正作为规范化与审美化的价值标准,主要体现在语文规范理论、儒家审美理想与雅正词学观等领域。在古代语文理论中,雅正是语文规范的核心范畴,主要指语言文字的体制形式方面的规范标准。“雅”指言语体制在总体或宏观方面合乎规范标准,“正”指文字的形音义方面的正确标准。以雅正观念为核心的古代语文规范理论,概括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在儒家审美理想中,孔子以中和雅正为审美尺度,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尽善尽美的要求。在尽善方面,创作应该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效用;在尽美方面,作品必须做到含蓄委婉与中和得体。从此,雅正审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优良传统与审美风尚。雅正词学观是南宋张炎所标举的重要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内容无邪、语言典雅、意趣高远和风格克制四方面,在词学创作与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综上所述,雅正是指以中庸和谐为哲学基础、以典雅纯正为基本特征和以尽善尽美为理想境界的儒家审美理想和艺术评判标准。它涵括了释雅为正与释雅为美的审美内涵,兼顾了文艺作品的形式与意蕴两个方面,承载着古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匡谬正俗”[9]的使命感,发挥了审美教化和泄导人情等积极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雅正品格,是对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与借鉴,对言语实践和文本审美都具有匡范作用。在释雅为正的维度上,雅正品格要求语文课堂朝着正确、规范和理性等科学性范畴的方向去争取“尽善”;在释雅为美的维度上,雅正品格要求语文课堂朝着典雅、通变和诗意等审美性范畴的方向去争取“尽美”。依据雅正即中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善与尽美及其诸元素必须追求理性而有美感的平衡,做到既遵循科学性又遵循审美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雅正品格,就是以中庸为哲学基础,以中和为审美标准,以辩证法为方法指导,从课堂教学的审美特征入手,在释雅为正和释雅为美两个维度上,建构辩证和谐的语文课堂所要遵循的美学品质。它基于传统与现代美学思想的融合,体现出最为根本的尚雅追求,彰显着中正和平的教学格调,符合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审美与价值判断的需要。

二、雅正品格的主体范畴与辩证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雅正格调,需要在中庸哲学的指导下处理好内部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简要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将工具科学与浪漫人文有机融合;要处理好理性与诗意之间的关系,将价值理性与情感追求有机融合;要处理好格调与才情之间的关系,将学科规范与自由性情有机融合;要处理好法度传统与创新变革之间的关系,将经典传承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这几组关系构成了雅正课堂教学的科学范畴与审美范畴的主要内涵。

格调与才情。格调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文艺批评的格调理论是文艺审美趣味的体现。格调理论标举汉唐气象,主张以体为主,讲究体格风调,注重艺术形式,发展至明清时代成为文艺审美与批评的主要标准。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格调说,就是要吸收格调审美理论的精华,重视课堂的规范与法度,重视课堂的风格与意蕴,重视课堂的艺术与审美,重视教学方法的经典与传承,培养学生的雅正审美趣味。才情是与格调相对的审美范畴。文艺创造学认为,才情跟才气、识见、性情紧密相关,跟灵感、想象、表达紧密相关。如果这些元素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才情就会得到充分展现。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培育并展示师生才情。长期以来,格调理论的批评者往往认为格调抑制才情,使得作品不能真实自由地表达内在性情。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此为鉴,不能因为追求格调而抑制课堂的才情力量,忽视师生才情对于理解知识、实现言意转换和文本审美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善于借助情感的力量、性情的自由和横溢的才华,提高和完善语文教学艺术,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在理智与情感、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实现更高境界的融合。

理性与诗意。现代美学释雅为正和释雅为美的审美取向,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即为理性与诗意的两端。教学理性是师生内在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理性反映。语文学科的教学理性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象差异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科学精神、辩证思想、批判意识和教学逻辑等特征。教学理性的缺失使得学科培养目标模糊化,使得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呈现随意性,使得教法与学法不讲科学性,人的培养最终成为最漫不经心的工作。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特征主要体现为经验的感性、情感的抒发、意境的优美、想象的迷人、语言的优雅和韵律的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既要有因情调而生的浪漫,也要有因智慧而生的趣味,还要有因文化而生的典雅。语文课堂的诗意是学科诗性特质的重要体现,是培育学生诗意生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改变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偏执状态,必须在理性与诗性之间获得审美平衡,以理性强化教学逻辑,以诗意感染学生灵魂,以雅正中和彰显审美价值,最终造就学生完满而美好的人格。这样的课堂才是雅正格调的语文课堂。

审美与实用。语文教学是促进言意互转的审美化实践活动。言意互转以实用功能为主要追求,文本审美以审美功能为主要追求,前者偏重于理性与科学,后者偏重于诗性与浪漫。审美化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言语本身去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实用性语文教学也不能毫无情趣地去开展语言的感受、欣赏和创造。因此,言意转换的过程中应追求诗性与理性的双重美感,任何偏向于感性或理性的言语实践都不符合雅正品格。只有在雅正品格平衡下,语文教学实践才能体现完整的学科功能。在完善学科功能的过程中,要努力使教学目标更具审美追求,使教学元素更具审美价值,使教学过程更具审美趣味。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在实践中不能截然分开,在流程上也不存在绝对顺序。任何教学法的运用,任何文本的分析理解,都必须遵循并体现这样的平衡关系。譬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李密的谈判语言艺术,是侧重于言意互转的实用功能教学,还是侧重于人情美善的审美功能教学,这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审美与实用只有在合理平衡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学科功能。

法度与通变。格调向来追求格古调逸,要求审美能从传统中飞扬出来,所以格调本意就内蕴了法度与通变的关系范畴,而这种内在的包容性也要求其体现雅正中和之美。所谓教学法度主要指语文教学在厘定教学规律与原则、遵守教学规范与要求、实施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品格追求。教学法度的主要特征有规范性、经典性和选择性,规范性下的教学法度需要遵循存在、对话和审美三条规律,经典性下的教学法度需要遵循需求原则和契合原则,选择性下的教学法度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因人彰美和雅正中和三条规律。当然,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基于传统的适度创新,而且是符合言意转换要求的思维创新与审美创造。格调语文的审美创造,就是指以言语实践为基础,以雅正中和的审美理想为指导,运用美的规律进行言意转换之创造的一种审美活动。同时,它还能在传统与革新之间自由绽放思想的智慧。当下语文课堂大多充满形式的喧嚣,缺乏内在的沉静。这种喧嚣毫无节制地抛弃传统,胡乱附和所谓新潮观念,使得语文课堂成为毫无品格的堆栈。语文课堂教学走得太快,丢了自己的灵魂,雅正品格才能使其从癫狂中走出来。

三、雅正品格的主要特征与美学追求

语文教学中的雅正品格有哪些主要特征?雅正品格即中和之美,表层是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弥漫着中和的精神;深层是鲜明而突出的理性精神,凝聚着中庸的精髓。在此基础上,雅正品格的辩证性、正确性、尚雅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才得以全面彰显。

雅正品格以普遍的辩证和谐观为存在表征。在审美实践中,如果遵循中庸哲学和中和思想,辩证和谐观自然成为其存在表征与指导原则。在格调语文课堂教学中,雅正品格规约下的各组相对范畴的元素,譬如诗性表征与理性自觉等,它们的存在即系格调语文的特征表现,或者说它们是实现格调语文的必要前提。但是,语文课堂仅仅如此还不具备真正的格调,因为这些元素都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遭遇变形,主要表现为或者过于执着,或者几近偏废。只有真正运用辩证法的语文课堂,才可能呈现和谐美感与雅正品格,才可能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格调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两条腿走路,言语实践与文本审美二者不可或缺。不仅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内的诸相对因素,譬如法度与通变、活动与沉思、接受与批判、自主与指导等,它们之间都应当呈现为辩证和谐、科学合理的关系状态。

雅正品格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在孔子中庸思想与先秦尚中思想中,“中”是指在相对因素之间动态流动着的合情合理的正确点,它视具体情况而可以处于两端之间的任何位置,这就是所谓正确性原则。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理性追求的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种合理性就是正确性。雅正品格的正确性原则包括了标准、规范、正确和理性等基本内涵。哈贝马斯从交往理性出发,认为合理性更多地追求主体间交往共识的有效性。以对话教学与师生关系为例。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主体之间就学习内容形成共识,确定教学逻辑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对话教学的基本追求。教师若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文本与学生考虑不够,课堂就会不合理地偏向教师,这种不平衡很难保证通过对话形成共识,并且影响教学有效性。反之,儿童中心论也不是符合雅正品格和辩证精神的科学教育观。

雅正品格具有以雅为核心的艺术美感。语文课的语文味要体现在言意互转的科学与文本审美的艺术中。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要由内而外地焕发出艺术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之美感具有强烈的内敛性,强调含蓄与委婉;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强调渗透与穿越。这样,在内敛性与感染性之间就形成了具有张力的美,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这种张力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感的内涵与形式非常丰富,其中雅正之美包含了教学设计的高雅,教学意境的优雅,教学语言的典雅,教师学识的博雅,学生风貌的文雅等。语文教师从气质上讲总该是最具风雅的群体,他们的教学应该延伸其气质而具高雅之风。在骨子里散发着尘世俗气的教师及其课堂上,唐诗宋词的雅致诗意总是荡然无存,令人无比痛心。正因为如此,雅正之雅更有理由成为当代美学释雅为美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雅正品格具有价值论美学的色彩。以中庸哲学为基础的雅正品格,实质上是审美对象与主体之间富有价值的和谐关系形态。雅正就是要弃恶扬善,卑鄙尚雅,明确反对事物越过正确的极限所产生的趋害质变。这是鲜明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雅正品格因此打上了价值论的烙印。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行为和结果等,美的发现、欣赏与创造,都需要作出是否合乎雅正之美的价值判断,也始终不能离开对象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不能离开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审美意识。网络盛传某教师用RAP说唱教学《师说》产生了震撼性效果。《师说》是否适合运用RAP说唱风格实施教学呢?我们认为,对于一篇弘扬师道的严肃作品而言,这种教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雅正品格。语文课程的确遭遇了边缘化等困境,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课程信仰,不能放弃教学理性和价值判断。

四、培育雅正品格的基本策略

既然雅正品格能从科学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匡谬正俗”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将雅正品格转化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品质和学生的人格特征呢?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强化学科规范意识,加强辩证思维训练和开展情趣审美教育,是培育语文教学雅正品格的有效策略。

强化学科规范意识。所谓学科规范,这里指在语文学科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科学化和有约束力的标准。规范与正确是雅正的基本内涵,要彰显雅正品格当然需重视学科规范意识。历经百年的语文学科,最严峻的问题不是教学内容的混沌,而是学科规范的阙如。与绘画和实验等学科清晰、科学的操作规范相比,阅读与写作有什么基本规范,我们始终语焉不详。因为没有学科规范,各行其是就变得冠冕堂皇,胡言乱语被美其名曰多元化。语文教学应科学传承古代语文规范理论,借鉴各国母语教学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形成符合当代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学规范。它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规范、语言运用的实践规范、文本解读的基本规律、学科审美的参照体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传授语言学习规范,保证规范与正确。

加强辩证思维训练。语文课程因为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充满个性化色彩,语文教学常出现偏执与极端的现象。人文关怀、文本解读、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常常陷入过与不及的两难境地。加强辩证思维训练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首先,要求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教师头脑里要有辩证思维的观念和习惯,要对语文学科的辩证精神有深刻理解,要有培养与训练辩证思维的意识和技巧。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思维方法学会分析问题;使用辩证思维提供解决问题受阻时的有效方案。这样的教学既要求理性的科学分析,也要求复杂的形象感悟,是人文与科学在雅正品格上的落实与体现。

开展情趣审美教育。以雅正品格为核心特征的格调语文,对学生亟需开展以典雅美与中和美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典雅美包含雅正无邪、温柔敦厚、尽善尽美、天然真淳、雅而不腐五方面的规定性内涵。譬如,在韩愈《进学解》的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委婉而中肯的艺术手法所体现的雅正之美,帮助学生领略作者人格中闪耀的温柔敦厚的典雅美。中和美的培育则要求教学审美活动必须遵循雅正之道,追求辩证和谐,至于中庸境界。先秦老子《道德经》中充满辩证和谐思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倡和谐为美:他们都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特征。这对雅正审美教育都是极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所以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审美对象必须以情趣形象为主,做到润物无声而又形象可感。

雅正格调对于当下语文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能够彰显格调语文的审美取向,以中和化解偏执;能够强化语文课程的社会责任,以社会效用点燃时代精神;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理性缺失,以科学规范奠基情趣美感。而且,雅正品格有利于引导学生欣赏格调高雅纯正的文化遗产,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高尚的思想情调,在言意互转和文本审美的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脱离目前的非科学现状、非理性状态和非审美状态,必须从改变它低级庸俗的教学品质开始,使之朝着格调雅正的语文教学方向发展,重塑语文学科的本真形象,重树师生热爱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潜苗金.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金发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日]白川静.常用字解[M].苏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7]夏征农.辞海(缩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增补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格调品格理性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欲望膨胀
格调时刻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冬季暖男必备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
炫酷春夏
运动,是一种格调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