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2015-03-11 16:59李风波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李风波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实施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照组行有创通气。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呼吸、血压、动脉血气指标改变情况;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呼吸频率、动脉收缩压、心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改善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并发症,值得借鉴。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无创;有创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a)-0040-03

肺源性心脏病可在支气管或肺部感染状况下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病情加重,为了改善患者急性发作症状,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多需要实施机械通气干预。机械通气主要包括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两者在改善呼吸衰竭方面均效果显著[1-3]。本文选择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观察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重症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符合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均存在缺氧症状和二氧化碳潴留相关症状,入院时患者氧分压<5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80 mm Hg,所选患者中可合并肺性脑病。同时排除精神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患者、面部畸形或损伤而影响面罩通气患者、体温未控制而>38℃的患者。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4岁,平均(64.9±6.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75岁,平均(66.1±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处理。对照组患者持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为14~20/min、吸氧浓度为35%~50%、加压支持通气为12~16 cm H2O。观察组患者起初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而后将导管拔除实施面罩下机械通气,有创支持通气同对照组,而后采用无创通气:无创呼吸机、面罩下通气,加压支持通气为12~16 cm H2O、呼气末正压为3~5 cm H2O。在通气期间逐渐降低压力支持水平,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撤机。撤机条件:经过通气治疗后患者的神志状况得到改善,意识清楚,能够自主呼吸且持续时间>48 h,呼吸频率降低而<25/min,血压处于稳定状态,气道压力<30 cm H2O,血氧饱和度>90%,血气指标中氧分压>60 mm Hg及二氧化碳分压<45 mm Hg。患者在撤机后的3 d内无重新插管通气或面罩通气,提示撤机成功。如果患者不符合上述撤机条件需持续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呼吸(呼吸频率)、血压(收缩压)、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改变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从有创改为无创通气后通气24 h与对照组同时刻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从有创改为无创通气后通气24 h的呼吸(呼吸频率)、血压(收缩压)、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感染等诱因下可引起急性发作,此类患者多合并呼吸衰竭,所以治疗过程中多需要机械通气,通过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阻塞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也得到改善[4-6]。在机械通气模式中,有创机械通气是通过气管插管实施,虽然通气效果较佳,但此种通气模式容易引起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此类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较高,故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而影响撤机,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延长,甚至有的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随着通气技术研究的深入,无创通气模式在改善患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使部分患者在不气管插管情况下改善呼吸效果,但单纯的无创通气治疗也存在适应范围,如果患者气道分泌物过多而不能得到有效清除、支气管肺部感染较重、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的,单纯的无创通气治疗受到限制[7-8]。目前认为,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最好是将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结合起来的序贯通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减少两者的缺点。在两者联合应用过程中,首先对患者实施有创通气,此时通气有助于减轻痰液对患者气道阻塞影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通气不佳状况,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症状,随着患者病情改善,可拔除导管实施面罩下无创通气,继续改善患者通气功能[9-10]。

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机械通气后,观察组的呼吸、血压、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呼吸机肺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说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改善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并发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唐丽玲.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76-77.

[2] 胡敏红,宋秀琴,王吕国.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腹部术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61-62.

[3] 牛希玲.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3):282-283.

[4] 马德花,侯明,鲍海咏.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高海拔地区甲流重症肺炎中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3587-3589.

[5] 倪献丹,高旭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救治非COPD急性严重呼吸衰竭的护理[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5):173-175.

[6] 张敏,宋莹莹,杨建平.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3,34(4):166-167.

[7] 符国浩.序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335-337.

[8] 黄华兴,陈飞鹏.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46-649.

[9] 李有香.成人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无创和有创通气治疗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2):3531-3534.

[10] 石廷慧,林保冠,吴世畅.序贯机械通气联合尼可刹米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4332-4334.

(收稿日期:2014-08-26 本文编辑:郭静娟)

猜你喜欢
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胃镜下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