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许
周升业教授是新中国货币金融理论的先行者,研究领域涉及信贷资金运动、货币流通、国际收支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周升业教授坚持“在实践中找问题,从理论上去说明”,多次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点科研项目,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专业部门提供了诸多颇具实践性的咨询建议和报告,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金融理论和观点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展现了中国学者的“中国智慧”。周升业教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正人者先正自己”的理念,身体力行,受到了学子们的尊敬与爱戴。作为周升业教授的一名学生,每次聆听先生智慧的声音,都被他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所深深感染。2009年,适逢美国次贷危机进入最后阶段,当时重读恩师的《周升业自选集》,深受其中理论精髓和思想精华的启发,遂作《解读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智慧——读<周升业自选集>有感》一文,发表在2009年3月17日《金融时报》上。恩师辞世,深为痛惜,不胜哀伤,今日谨以此文缅怀悼念:
解读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智慧——读《周升业自选集》有感
一、对正确认识信用在经济金融中作用的启示
改革开放初期,周升业教授在研究货币市场及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以信用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信用在财政体系、资金流动以及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指出通过信用创造货币和增加资金供给,应该以生产与流通为基础。
如果信用创造货币超过了客观经济过程所需要的资金量,就会造成信用膨胀,体现在货币流通领域就是通货膨胀,最终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
当前全球面临的金融危机,其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从货币流通角度看,次贷危机就是一次信用危机:信贷消费的过度发展导致信用的盲目扩张,一些行业出现严重泡沫,典型的信用膨胀表现在美国房地产业,形成了从次级贷款到次级债,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巨大泡沫。与信用膨胀相伴生,通货膨胀势头难以遏制,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出现严重失衡。在信用膨胀的条件下,金融投机资本的杠杆率被多倍放大。初步统计,次贷危机的直接损失约为5800亿美元,却在信用杠杆的撬动下导致超过十万亿美元市值的蒸发,并深入影响到实体经济,最终引发全球经济的衰退。
二、对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启示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的两个层面。周升业教授曾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了区分: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及直接为此提供服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则是指以金融票据、期货及期权等形式存在的交易活动,主要是指金融的虚拟化。而金融虚拟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货币资金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逐渐发展为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周升业教授指出,在现代经济中虚拟资本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但是如果运作和管理失当,则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周升业教授建议要根据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促进实体经济平稳高效运行。同时,通过调节金融市场,使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周升业教授的这一学术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解读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长期以来,美国过于依靠居民的负债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美国的住房、生活和教育等领域超前消费,国民储蓄率持续走低,消费者债务日益积累。与此同时,与消费信贷相关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过度膨胀,为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反映到实体经济层面,则表现为美国国内消费与储蓄、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之间的失衡。在美国住房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后,美国金融体系中积聚起来的泡沫最终被刺破,金融市场的信心崩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接踵而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断恶化,最终为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增长模式划上了休止符。
三、对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规避风险和回避金融监管的需要,金融创新加速发展。对此,周升业教授曾指出,金融创新虽然能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但同时金融创新也会带来消极作用。金融过度创新引发的投机行为将会使金融产品偏离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甚至会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政策调控来把握金融创新的方向,既要给予市场充分的发展空间,又要时刻防范市场风险。周升业教授指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要立足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业的基础环境、调控体制制度以及金融微观主体的情况,不能盲目地通过金融综合经营来推动融资体系的创新,金融综合经营应该以健全的金融监管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为前提。
目前看来,周升业教授关于金融创新的风险警示具有很强的预见性。这次金融危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没有跟上,尤其是放松了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和业务经营超出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金融创新的方向偏离了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深化的金融综合经营又导致了风险进一步放大,使风险在不同金融领域内快速传导和蔓延,最终使得房地产信贷危机由银行向保险、证券以及其他金融领域不断扩散,并向实体经济蔓延。
四、对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启示
纵观《周升业自选集》全书,其中的许多学术观点和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层次解读美国次贷危机,而且对从理论上把握金融发展规律,进一步探讨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基础环境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可以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形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过度强调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容易导致金融体系的脱节运行和积累金融泡沫,反而会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中,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理顺金融市场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金融创新要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为前提。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过度衍生化,金融交易的链条不断延伸,风险容易在交易环节中放大和积累。如果监管不能及时跟上,有可能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危及经济金融稳定。因此,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采取稳妥、有序和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金融创新领域,使金融创新与经济金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金融机构的发育程度相适应,与监管机制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一方面,金融监管要合理鼓励和引导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借鉴国际经验要与我国金融发展实际相结合。现代主流的经济金融理论肇始于西方,经过200多年来理论和实践的持续碰撞,逐渐演变成相对严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前半叶以来,凯恩斯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福利国家等经济思想和社会实践,对当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西方经济金融理论的逐步引入,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好金融改革、稳定和发展关系方面,面临许多和西方国家共性的问题。当前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暴露了西方金融体系中的某些弊端,但并不意味着对其金融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其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扬弃。对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充分认识到我国金融发展客观存在的差距,继续借鉴西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成果,注重把借鉴国外理论和国内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从理念借鉴到理论创新、从政策导向到具体手段的飞跃,真正使西方经济金融的理论精髓植根于我国丰富而新鲜的实践土壤之上。
四是努力在国际金融秩序调整中有所作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角色和地位日益提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高度关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和世界金融格局调整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金融强国战略,促使国内金融机构苦练内功,提升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这次世界经济金融秩序调整的难得机遇,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积极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多边合作,促进形成对我国有利的国际金融秩序,拓展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手段和渠道,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周升业教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正人者先正自己”的理念,身体力行,受到了学子们的尊敬与爱戴。作为周升业教授的一名学生,每次聆听先生的教诲,都被他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所深深感染。这部《周升业自选集》既是周升业教授多年从事金融研究教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关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当代中国学者又一宝贵的思想精华。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周升业教授坚持“在实践中找问题,从理论上去说明”,多次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点科研项目,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专业部门提供了诸多颇具实践性的咨询建议和报告,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金融理论和观点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展现了中国学者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