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2014年,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迅速调整期。2015年伊始,中国经济走向何方?未来,中国经济要找到持续增长的原始动力,关键在创新,而创新路又在哪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一直走在经济发展和创新改革的前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探讨深圳经济发展和创新问题意义重大,同时,深圳毗邻拥有先进制度的香港,研讨深港两地经济体和经济圈的创新发展,不仅是促进两地协同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更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深港投资联盟投资商会、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银行家》杂志社协办的“2015中国深港创新论坛”于2015年1月12日在深圳召开,解放军少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陈佐洱,凤凰卫视总裁、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刘长乐等参加了论坛,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主流媒体等参会并踊跃发言、深入讨论,奉献了一场创新激荡的思想盛宴,论坛旨在讨论创新时代下深港协同发展的机遇,深入挖掘两地创新发展中的原始动力,并致力于将创新理念和经验推广至全国,为国内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深港创新合作的时代背景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陈佐洱发言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核心,以往粤港澳,尤其是深港澳的大合作大发展,就是三地在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创新的辉煌成果。当今,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正汇聚成无比强大的创新动力,在构筑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当中,为三地的合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习总书记在十八大后视察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深圳前海,并做出了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重要指示。四年来,深圳前海在探索深化与港澳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地迈出新步伐,深圳与港澳未来将有更紧密的联系。新时代的粤港澳合作,已经从地区性的发展措施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站在军事和国际发展形势的高度,在分析了国家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的基础上指明了深港创新合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深港澳在此大格局中既有优势又有挑战,在推动国家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在航运、贸易、基建等诸多领域经验丰富,资源广阔。深港澳三地要更紧密地与国家战略融为一体,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也需要更多的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深圳与港澳要在制度与规划上包容并进,有效衔接,继续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发言时也指出,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过去三十多年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一枝独秀带动了全国的百花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新的要求,冀望深圳继续做好国家改革开放实验田,打造创新发展高度。毗邻港澳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独特优势,未来,深圳要携手香港,深入拓展深港两地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这既是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好中央战略的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港创新合作的着力点
深港创新背景下,深圳和香港之间的关系和战略地位不断被刷新。新常态下,深港寻求新的合作和共赢,应当寻找新的着力点。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方舟表示,深港合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整合深港两地优势资源。现阶段,深圳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集群,有一些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同时,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城市,具有领先地位。加之香港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多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如果能有效整合深圳的科技产业优势和香港的金融、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际资本市场流通的优势,势必能有效带动深圳市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香港金融中心的作用,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以香港为基地促进深圳人才引进。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想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靠人才资源。想要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到深圳工作,就不能忽视他们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深圳毗邻香港,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法律、教育和公共管理等方面都已与国际接轨。因此,如果深圳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能够在香港设立基地,用这些基地作为号召,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以香港基地辐射深圳的公司工作,必将实现深圳和香港完美的结合。
构建深港协同合作平台。现阶段,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走出去”时必然会面临语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在此情况下,香港和深圳可以协同合作。现阶段,已经有许多一流的深圳企业,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同时,香港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包括金融、法律、会计、仲裁等等方面,他们懂得各个国家的习惯。但是,这些人才缺少一个合作平台,如果能够搭起这样的平台,将对深港协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推动深港成为下一届全球创新投资最闪耀的明星,也对我国的“走出去”战略具有示范效应。
深港创新合作的制度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
原台湾财政部门一把手、香港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刘忆如女士做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中港台离岸人民币研究》的专题发言。刘女士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中心和进一步推动深圳改革创新三者息息相关,借助前海改革开放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能进一步促进深港金融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是“水到渠成”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从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例如,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国;2014年,以PPP计算,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经济体。根据现有数据预测,不久的将来,当中国发展成“什么都是最大”或者“第二大”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就变成一个水到渠成的现实了。其二,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机遇的必然。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带来了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的改变,在2010年之后,亚洲经济成长结构的改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为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带来了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的新的风险和商机。以股票市场价格为例,因为人民币没有与国际接轨,才会造成经济快速增长与股价下跌的非常规状况出现。但是,当一国货币融入国际的时候,其股价就会由国际金融市场来决定,这样的异常现象就不会出现。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必须有配套的体制和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国际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甚至包括成立民营银行等。只有建立健全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和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商机,才能有效防范风险,使人民币才能走得又稳又远。
深港合作的金融创新
香港中文大学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何佳指出,当前,国内尤其是深圳地区的民营企业多,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和投资难等问题,金融创新必要且迫切。
金融全局化考量。所有金融问题都是全局化问题,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全局化考虑。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被分割成中央政府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形成的地方“准金融”和体制外的金融等模块。香港的金融体系从属于中国金融体系整体,但实际却独立于大陆的监管体系。这样的割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金融的全局性。同时,现阶段我国实行渐进式的经济改革,逐步创造出了不同的市场,而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尚未完全确立,这就会产生一些套利行为。因此,金融创新应该有全局化的视角,应当首先从宏观角度完善金融制度设计和金融体系建设。
金融问题局部化。深圳拥有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群,深圳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经济转型的前沿。深圳的金融创新应当融入深圳高科技产业,金融问题的局部化就体现在与具体产业的结合。同时,深圳可以利用香港国际化的平台,将金融创新“推出去”。首先是建立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操作的人才队伍,其次也要深入了解内地的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两者相结合,金融创新的独特竞争力就会突显出来。因此,金融创新要发挥市场化优势,真正与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推动当地产业“走出去”。
深港创新的文化建设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金东辉发言指出,创新需要文化支撑,要有适应创新的文化氛围。以美国高新技术发展为例,除了其机制和制度保障以外,美国的创新文化也是重要的保障之一。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缺少这样的创新文化,对深港两地而言,这样的创新文化氛围仍然欠缺,最基本的市场和政府关系没有完全确立,因此需要建立和培养创新文化氛围。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圳和香港两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一种是大陆文化,一种是欧美为主体的文化。因此,深港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要解决文化冲突,双方要兼容并包、互取所长,培养持续的创新合作文化氛围,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
同时,深港创新合作需要重视法制精神和企业精神。当前中国企业文化缺少诸如知识产权这样的企业文化。尊重知识产权的概念,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力产生内在的支撑。深圳应当仔细分析和学习香港企业的企业精神和文化,为内地企业注入对别人的创新成果给予足够尊重的细胞和元素。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新成果。针对深圳市政府而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格局,从深圳市和香港这两方面着手,创立一种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有效整合深圳和香港两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使得深港协同创新落到实处。
推动智慧型发展模式
深圳市委改革办主任乐正在发言中指出,以智慧为主题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共同选择,智慧增长和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际发达国家一致的新发展目标。同时,当前大数据的应用加速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以新一轮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智慧创造正在推动城市发展。通过智慧创造,以及智能技术的高度集成和广泛运用,新的城市治理方式正在被创造,资源利用和城市运行效率将被大大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也将全面提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将被全面升级。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智慧经济正在引领未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突破口。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智慧型发展是深圳的长处所在,深圳市的IT产品产值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8.7%,信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稳步壮大,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0%。近年来,深圳市互联网支撑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崛起。深圳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2011年以后,非户籍流动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下滑,而户籍人口开始负增长,白领群体扩大。同时,城市社会治理也向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转变,社会治理向大数据时代迈进,深圳市已经初步构建了包含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等各类信息的公共基础信息库,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信用体系。
未来,智慧型发展将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是创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这也将全面提高新生代深圳人的创新能力。智慧型发展要强调中小企业的作用,率先形成以信息生产和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圳毗邻香港和广州,这两个城市的服务业优势明显,未来深圳在以信息技术引领的智慧型发展方面,也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媒介形成两个黄金走廊,一个是西部走廊,即从前海、蛇口一直到松岗宝安;另一个是东部走廊,即从盐田到大鹏。两个走廊是未来深圳的重点黄金走廊。
创新发展健康产业
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何界生女士指出,健康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健康产业发展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深港都市圈有创新的优势,培育引领全国的深港健康服务业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香港,其在发展健康服务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值得内地学习和借鉴。深港健康产业领域的创新合作,一定能推动深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打造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健康保障的体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健康管理为核心,通过金融保险工具,推动生命健康工程系统化建设。第一,强化金融保险与健康管理的结合。健康管理包括救援、医疗、大医院绿色通道、培训、养生养老连锁服务等,将健康保险的内涵融入金融保险的范畴和服务中去,将大大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二,建立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机构的合作机制。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沉淀了大量资金,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产业链的整合,不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也能有效促进经济金融创新发展。第三,发挥社会管理功能,通过保险渠道对人群的健康需要进行分析和引导,实现健康的分层管理和集约化管理。第四,利用金融保险平台,传播科学健康文化生活方式,这种传播主要是强调贯彻预防为主,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建立“医护养一体化”的养生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一体化的养生养老健康服务模式,可以提升养老保险、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的服务技术、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养生养老健康服务模式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这个模式下,老年社区医疗保健院等养生养老机构能够融为一体,在政府统筹安排下,运用市场的手段把休闲、度假、学习、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该模式可以通过发挥医院的优势,做好养生养老服务。第三,该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住、民办民营等多元化的投入和运作,把社会各方力量组织起来,投入到“医护养一体化”的主体中,为健康服务产业增加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结
总而言之,一国两制下的深港协同创新合作,与国际化的合作与国内合作都不尽相同,深港经济融合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因此,重点是着眼未来。深港两地具有互补性,深港经济的融合既是强强联手,又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当然,两地的协同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深港两地在经济、政权、法律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地政府对两地融合重视不够,这都增加了深港两地深度合作的难度。其次,深港合作需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推动,要实现这种转型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内地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也影响了深港合作的推进,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渤海湾的繁荣,尤其是上海已经基本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对深港合作也形成了挑战。
此次论坛的最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发表总结发言,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初步形成了以创新独立、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新的时期,深圳须保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香港也要接纳新文化的包容制度并有所创造,只有创新文化进入,城市才能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