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何秉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 43007;2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程颖1,2,何秉燕1(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 430071;2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的耐药性。结果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s菌株52株,分离出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ESBLs阴性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外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41%以下,ESBLs阳性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77%~100%。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细菌耐药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越来越多,成为抗感染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本研究分析了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旨在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来源于2011年1月~2014年4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6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进行痰培养、血培养、胃液培养、气管插管患儿更换气管插管或拔出气管插管时做导管末端培养等,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均经法国生物梅里埃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62例患儿中,24例气管插管导管末端培养或痰培养1次阳性,12例脐部分泌物培养1次阳性,11例胃液培养1次阳性,1例尿培养1次阳性,1例PICC导管末端培养阳性,1例眼分泌物培养1次阳性,10例2次及以上痰培养或不同部位(痰、胃液、气管插管导管末端、尿液、分泌物)培养阳性。
1.2药敏试验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相应最新版本规定的折点进行操作和判断。质控菌株为ATCC700603,药敏纸片为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s菌株52株。ESBLs阳性与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外,两者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表1 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3讨论
新生儿危急重症患儿抢救成功与否,不仅与重症医学的发展及高级生命支持手段的应用有关,还取决于感染本身及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同时离不开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控制措施。肺炎克雷伯杆菌系革兰阴性杆菌,是呼吸道、消化道及周围环境的常见菌,是导致小儿肺炎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1]。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甚至滥用,呼吸道感染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肺炎克雷伯杆菌已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最重要代表菌种,ESBLs是常见的广谱β-内酰胺酶,其编码基因位于质粒并通过质粒传播;该酶除可水解青霉素类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还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之失去活性,其广谱、多药耐药性及在菌株间的传播性已引起全球的关注[2]。新生儿监护病房是发生KPN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区之一。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尤其是产ESBLs菌株是新生儿监护病房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和导致死亡的常见危险因素[3]。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势严峻。本研究7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s菌株52株(70.27%)。ESBLs阳性及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100%耐药,与部分国内学者[4~6]的研究结果相似。ESBLs阴性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外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41%以下,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均敏感。ESBLs阳性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77%~100.00%,即使是新生儿科极少使用的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已超过60.00%,而一向被新生儿监护病房视作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首选药物的碳青霉烯类已被突破防线,出现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自从1997年MacKenzie等发现首例CRKP以来,CRKP陆续在世界各地出现报道[7]。近年来欧洲各国CRKP总检出率为0.4%[8],美国31家医疗中心CRKP的检出率为5.6%[9],印度一家三级医院2009年CRKP的检出率高达52.0%[10]。国内的部分医院也陆续检出并报道,虽然各地区各医院的检出率存在差异,但普遍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流行爆发危害极大。目前认为CRKP耐碳青酶烯类的机制主要有两点:AmpC的过度表达联合孔蛋白的丢失和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其中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是最主要的原因[11]。国际上还未出现治疗CRKP所致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控制CRKP产生及传播仅靠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不够的,落实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与微生物室的检验和动态监测等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本研究中,临床医生在诊治CRKP感染的患儿中发现,有的患儿通过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手段,未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患儿预后良好,提示我们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动态分析病情,不能一检出即马上升级抗菌药物,如果只是定植,可以针对性的运用院感防控措施,切断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并加强支持治疗。由于本资料的样本量有限,观点可能存在局限性,应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可见,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治疗上应根据病原菌耐药种类、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合理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Dass R, Deka NM, Barman H, et al. Duwarah empyema thoracis: analysis of 150 cases from a tertiary care centre in North East Indian[J]. Indian J Pediatr, 2011,78(11):1371-1377.
[2] 胡红兵,王维鹏,夏维,等.湖北地区三级医院儿童感染克雷伯杆菌属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62-264.
[3] Ahmad TA, El-Sayed LH, Haroun M, et al. Development of immunization trials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J]. Vaccine, 2012,30(14):2411-2420.
[4] 樊卫红,刘杰,李珊珊.北京军区总医院儿科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耐药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60-161.
[5] 张卫星.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391-5392.
[6] 张永,杨杰,王艳丽,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监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0):834-836.
[7] 徐艳玲,顾兵,黄茂,等.2009~2011年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流行及整合子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4):506-510.
[8] Nørskov-Lauritsen N, Marchandin H, Dowzicky MJ.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tigecycline and comparators against bacterial isolates collected as part of the TEST study in Europe (2004-2007)[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9,34(2):121-130.
[9] Sader HS, Farrell DJ, Jones RN. Tigecycline activity teste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and acinetobacter spp. isolated in US medical centers (2005-2009)[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1,69(2):223-227.
[10] Datta S, Wattal C, Goel N, et al. A ten year analysi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 Indian J Med Res, 2012,135(6):907-912.
[11] Nordmann P, Dortet L, Poirel L.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iaceae: here is the storm[J]. Trends Mol Med, 2012,18(5):263-272.
(收稿日期:2014-11-22)
通信作者:何秉燕
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11-0069-0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