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高校舞蹈教育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陕西省为例
张涛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之下,社会各行业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民间艺术也在新时代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碍。本文将以高校舞蹈教育为主题,探讨传承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策略,使高校舞蹈教育能够成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
民间舞蹈 传承发展 高等学校 舞蹈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而民间舞蹈就是这其中之一。随着历史发展,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在表现自己的民族特性时,都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就是民间舞蹈,这种艺术也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中。
1.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社会的特征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而源自于农村社会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如陕北地区的“陕北秧歌”,在农村社会,这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说在重要节日、丰收之时和其他欢庆的场合时,他们都通过这种“秧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舞蹈形式也已开始凋零了。除了在一些极少的地区还保留着这种舞蹈习俗外,在大部分地区已不复存在了。即便能够呈现在我们眼前,也更多的是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牺牲品,掺杂了很多商业化的成分,原生态的艺术特色流失了很多。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民间舞蹈艺术由于没有“价值”,也就失去了市场,这种价值当然也完全体现在经济利益上。新的传媒艺术形式已经将优秀的民间艺术推向了生存边缘,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如此。
2.当前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是造成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中的一部分,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保护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金投入的不足,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处于地方的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几乎被列入了边缘地带。各地方政府主要工作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没有市场价值的舞蹈艺术投入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对于民间艺术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二是保护的力度还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各种民间舞蹈艺术更是层出不穷、种类繁多。虽然在政策上有明确规定要保护民间艺术,但通常也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在众多的优秀民间艺术中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民间艺术载体的不断流失是民间艺术发展中的缺陷。任何艺术都是以人为载体,民间艺术更是如此。老艺人在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老艺人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上已深入骨髓,他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库。有些民间艺术会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受到西方的文化冲击比较大,因此,国家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积极开展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命名工作,这也是达到一种人的生命与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的境界。
上世纪 70年代末,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也进入了校园,进行规范化的教育。然而,民间舞蹈在高校里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体现在高校的教育形式上,对民间舞蹈的教育主要以学习技艺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对研究的轻视。这就开始了恶性循环,同时也会使民间舞蹈的学员文化程度不能提高,造成了艺术学习的单一化以及思维方式的简单化。这不足以担负起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化。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技艺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专业之外的如思维上的创新与启发性的课程则设置相对较少,这也就使我们的学生所学的东西局限于技艺本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专业定位不合理
自从舞蹈进入高校以来,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舞蹈的专业设置上都以汉族、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主。在这种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下,很难看到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价值。特别是地方高校,他们拥有较为强的地域优势,完全可以打造有特色的地方舞蹈文化,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民族、民间资源,同时,这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播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舞蹈教育和其它人文艺术科学教育脱节
对于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在人文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它是人文社科的一部分,如果高校的舞蹈教育完全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独立开来,不仅不能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还会导致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脱离社会,与其他的人文科学脱节。这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体会到民间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不能从多个角度去领悟舞蹈的魅力,不能真正感受这种民间舞蹈艺术的伟大,也就无法真正爱上这门艺术,进而去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4.教育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一个学科的发展,受到该学科的师资能力的影响,学科的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当前高校舞蹈教育模式单一,思维固化,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更显得人才匮乏了。具有创造性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学生中舞蹈人才的培育造成了很大阻碍。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文化的观念。我们只有对自己文化、自己民族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一种优越感,才能真正爱上这门艺术,从自己内心身心想去将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在我国优秀文化面临危机之时,作为传承人的高校学子更是应该勇于担起重任,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在各种舞台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本国或本族文化的烙印,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也要站上国际舞台、走向全世界。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发掘地方民间艺术、推行民间艺术舞台化等方面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在 2013年第七届CCTV 舞蹈大赛中,由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宁波、李颖编创的舞蹈《biangbiang 面》获得了专业组民族民间舞第三名的好成绩,作品以陕西人最爱吃的面食为主线,塑造出了陕西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更是把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文化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基础。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西安音乐学院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服务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与时代、与人民相结合的创作实践道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艺术才华,向社会撒播春风雨露,传递人间真情至爱,净化美好心灵,引领文明风尚;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奏响了乐章。
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高校都遵循一种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我们的课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但是也使课程设置变得僵化,不人性化。对于其他工科类院校而言,这或许不能体现出多大的劣势,但对于融入社会的民间舞蹈艺术则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当然在教材的选用上,应该充分利用现在所拥有的民间舞蹈素材,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了解其起源、发展,甚至对其将来的前景做出一定的预测。在这一方面,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将敦煌乐舞作为教学元素,排演了如大曲《团乱旋》、《苏合香》和中曲《倾盃乐》等乐舞,这是基于在教学模式创新下的理论研究的当代艺术实践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让民间舞蹈走进课堂
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仅凭高校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高校舞蹈课堂要向民间延伸,让民间的老艺术家们走进高校课堂,民间老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独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民间舞蹈艺术走进高校舞蹈课堂对于搭建高校舞蹈教育和地方艺术特色的桥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艺术特色。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积极开发和了解当地民间艺人信息,加强和民间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也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一种方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优势。地处陕北地区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把陕北秧歌成功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等大型文艺演出,使学生从元素组合的学习上升到了舞台表演的高度,进一步把民间舞蹈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
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更加珍惜。对于高校的舞蹈教育而言更是要从根本上做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加强和地方民间舞蹈的联系,让我们的学生作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者,作为新一代文艺人,在感受伟大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将它们充分发扬光大。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张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试析以普高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 [J].安徽文学,2011(6).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注:本文系 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本土舞蹈的当代转化与创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501;宝鸡文理学院第十批校级教改资助项目《陕西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G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