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枫
佐罗塔耶夫《奏鸣曲二号》作品与演奏技术分析
李岚枫
手风琴这件具有独特魅力的乐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纵观一百八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有高潮,有低谷,跌宕起伏。不仅乐器本身不断改进创新,手风琴音乐也在不断丰富远播,同时在手风琴界也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家,并顺应时代发展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手风琴音乐作品。俄罗斯著名的手风琴音乐家、作曲家佐罗塔耶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创作技法谱写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和鲜明个性的音乐作品,推动了手风琴音乐的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他的作品中不仅包含了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同时融入了 20世纪音乐发展思维的新思想。
手风琴 佐罗塔耶夫 演奏 技术
纵观手风琴的发展历程,这件具有独特魅力的乐器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手风琴界也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家,并创作了大量适合其特点的作品。佐罗塔耶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创作技法谱写出许多具有时代性意义的作品,推动了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包含了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同时融入了 20世纪音乐发展中的新思想。
《奏鸣曲二号》是佐罗塔耶夫创作成熟时期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但从整个研究现状来看,对这部作品风格特点和演奏技术的分析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经验和体会,试从新的角度,对佐罗塔耶夫这部音乐作品做全新的解读。希望通过对作品内在价值的深入挖掘,为演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平台,增进演奏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在今后的演奏中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同时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演奏相结合,力求二者的相对统一,从而使理论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把手风琴音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佐罗塔耶夫作为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领军人物,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大量适合自由低音巴扬手风琴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俄罗斯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同时更与世界接轨,把巴扬手风琴从俄罗斯民间乐器带到了专业音乐领域。本文结合谱例对各乐章结构和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从演奏技术等角度详细解析这部作品,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作品内涵,从中总结出其内在价值,为演奏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佐罗塔耶夫带给我们音乐的美感享受与心灵的升华。
在佐罗塔耶夫的众多作品中,《奏鸣曲二号》最具有代表性。该作品创作于 1971年,由三个乐章组成。整个奏鸣曲在速度上以“快—慢—快”进行布局,具有典型的奏鸣曲式特点,但在结构内部又有很多创新之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非传统二部曲式;第三乐章是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
(一)第一乐章结构特点与音乐风格
第一乐章是不典型的奏鸣曲式,天真、活泼的快板,共有 229小节。结构图示如下:
从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来看,虽然采用了奏鸣曲第一乐章惯用的“奏鸣曲式”,但只遵循了奏鸣原则,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式”。本乐章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展开部十分庞大,而再现部也没有完整的再现呈示部,只再现了其中一个主部主题,更缺少了传统奏鸣曲式中所具有的调性附和的特点。调性主要采用bG 大调和 A 大调与bf小调的平行调关系。
1.呈示部(1—51小节)
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部分组成,副部与主部形成一定对比。
(1)主部(1—8小节)
突出乐曲的主题,音乐形象积极果断,个性鲜明,是一个方整的两乐句乐段,调性为bG 大调。乐曲开始采用比标准音低一个八度类似于大管音色的变音器,虽然是高八度演奏,但在高音区也不会显得尖锐,相反音色柔和,给人带来梦幻般的意境。
(2)连接部(9—27小节)
连接部起到一个转接过渡的作用,其中较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调性布局。调性由主部的bG 大调转为bf小调,从而为副部 A大调的出现做准备。13小节出现了具有典型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四度跳进,随后在节拍上也发生改变,由 4/4拍、5/4拍、2/4拍穿插进行,变为混合节拍,不稳定性增强。接着是超过两个八度的bf小调的音阶演奏,非常适合在巴扬宽广的音域上弹奏。
(3)副部(28—37小节)
副部主题采用新的材料与主部主题形成一定对比,调性转为色彩明亮的 A 大调。如谱例 1所示,28小节变音器变为,
音色近似管风琴,抚慰的、柔情的演奏。30小节处出现表情术语loco,意为恢复原位演奏,继续重复前两小节的动机,力度稍作加强处理,同时变音器也转为全开模式,是手风琴原本的音色。随后 32小节出现“转折”,与之前四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强音演奏简洁有力,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谱例1.
(4)结束部(38—51小节)
结束部在顺应副部音乐动力发展的同时,也采用了新的材料进行变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乐段,也起到了对整个呈示部加以概括总结的作用。42小节渐强的处理,增强了音乐前进的动力,推出了结束部分的高潮,充满了进行曲风格的威武气势。
结束部的调性布局有别于典型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中的调性分布,并没有继续沿用副部的调性,反之,进行了多次调性变换。从副部的 A 大调转为近关系小调bc 小调,在 45小节进而变换为关系大调 E 大调,最终结束在bf小调上。节拍采用混合拍子,4/4拍、7/8拍、3/4拍交替进行。结尾处采用了最具手风琴特色的抖风箱技巧,把呈示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2.展开部(52—209小节)
此展开部规模庞大,进一步深入之前呈示部提出的矛盾冲突,主题发展积极,调式调性变化频繁,根据发展逻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引入阶段、展开实质阶段 1、展开实质阶段 2和假再现。
(1)I 引入阶段(52—59小节)
这一部分是一个方整的两乐句乐段,调性为 A 大调,对展开阶段进行铺垫。
(2)II 展开实质阶段 1(60—98小节)
乐段开始采用了呈示部中主部的材料,是对主部主题的变奏,调性为 A 大调。70小节转变为气势磅礴的进行曲风格,调性转为?f小调。随后在 78小节处(见谱例 2),速度渐慢、音乐情绪逐渐变弱,在经历了一段激动的情感后,音乐从威武瞬间转为沉寂,又回到令人不安的残酷现实世界中。
谱例2.
这一阶段最后采用了呈示部中副部和结束部的材料,对副部材料进行了变奏,而结束部材料是完全按照原型演奏。
(3)III 展开实质阶段 2(99—148小节)
乐段开始是一个方整的两乐句乐段,调性又转回明亮的A大调。由诙谐的断音奏法转为辉煌的七和旋连续进行,明显的强弱对比带给人以震撼的效果,尽情的表达着俄罗斯人民反抗专制统治的信心(见谱例 3),调性在 113小节转为bC 大调。
谱例3.
随后是对呈示部中的主部材料进行的两次变奏,起到一个巩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在幻想与现实中徘徊的矛盾情绪。两次变奏织体相似,但调性不同。第一次变奏在 E 大调上,第二次变奏在A大调上。此阶段结束部分使用了呈示部中的连接部材料,调性转为bf小调,起到过渡的作用。
(4)假再现(149—209小节)
展开部在这一部分达到了高潮。其中 149小节开始仍然是对呈示部中的主部材料进行的变奏,调性为 A 大调,随后伴有短暂的离调,在 A 大调主和旋的基础上,进行三度关系的离调。在164—171短短的 8小节内,分别重复了副部、展开实质阶段 II和主部中的动机,同时伴随着强弱、音域高低的对比,与变音器的频繁转换,将矛盾挣扎的情绪抒写的淋漓尽致。
172小节起,音乐情绪突然减弱,之后随着旋律上行,音响效果逐渐增强,引出了一个新的高潮。调性随即转回 A 大调,是一个方整的两乐句乐段,在不同的八度上演奏,左手演奏旋律,右手用短促有力的断音为其伴奏。
198—209小节起到补充连接的作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210—229小节)
再现部只再现了呈示部中的主部,调性由?G 大调转为?f小调,省略了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这在古典奏鸣曲式中并不常见,但由于展开部规模庞大,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因此再现部结束时并不显得突兀。
在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在不同音区、不同调性和不同音色上进行了多次变奏,在平凡中求新颖,最后结束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中,体现出 20世纪简约派作曲技法的特点。
(二)第二乐章结构特点与音乐风格
第二乐章近似于二部曲式,创作非常自由化。因和声变化频繁,所以无法划分具体的调式调性。共有 62小节,分为三个部分,A 段、B 段和尾声。结构图示如下:
A 段(1—20小节)开始是柔和的广板,前六小节采用小二度关系下行,配以音色为小提琴的变音器,给人以忧郁愁苦的感觉而又期盼着光明的来临。第七小节变音器转换为,类似于管风琴的音色,如歌的旋律,柔美的音色,仿佛人们轻声叹息黎明何时到来。随着旋律线条的不断上升,音响效果的渐强,音乐逐渐明朗。随后左手分解和旋的演奏,右手八度音程渐弱下行等表现手法,使A段结束在无限希望中。
B 段(21-49小节)开始在bF 大调上,音乐色彩转为明亮。第 32—40小节采用了复调技法,情感表现上追求适度、有理智的感情,用管风琴音色的变音器演奏时,声部显得更为清晰。随后调性转为f小调,旋律线条呈上行走向,体现出作曲家在困境中艰难前行,但仍旧保持着乐观坚定的信念。B段与A段材料不同,形成了一定对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乐段,但又联系紧密,在 B 段第 42小节处有明显的再现因素,具有三部性特征。
尾声 (50—62小节) 开始在更为明亮的 D 大调上,右手持续的长音保持,左手贝司奏出柔美的低音旋律,结束了之前作曲家犹豫惆怅的情感,赋予乐曲一种新的意境,表现了作曲家遥望远方美好光明的未来,内心充满无限遐想、无限希望的思想感情。
(三)第三乐章结构特点与音乐风格
第三乐章是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共有 141小节,创作非常规整,音乐情绪为生动的急板,音乐形象与第二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带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清新脱俗的感觉,充分展现出手风琴所独具的魅力。结构图示如下:
插部B采用变奏原则,共进行了五次变奏,主部A反复再现,同时在再现时发生一定变化,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充分的展现出俄罗斯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更像是描绘着一个歌舞交汇、音乐起伏的宏大场面。调性明显简洁,始终保持着bF 大调、bd 小调的平行调关系,但在插部 C 出现了短暂的离调,由bE 大调转为be 小调,属于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尾声部分通篇采用抖风箱演奏,整个乐章从开始到高潮再到结束一气呵成,简洁而精彩。
本乐章中不仅使人聆听到手风琴独特的声音,还能够感受到管弦乐宏大宽广的音乐效果,他在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中注入了乐队化的思维模式,把巴扬手风琴宽广的音域、多声的音效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前人所未及的程度。
如谱例4所示,作曲家将左手的传统低音与自由低音完美的结合起来,烘托右手色彩较暗的旋律,听觉效果近似于乐队低音与弦乐交相呼应,层次非常分明。
谱例4.
又如谱例5所示,用左手的传统低音来模仿演奏管弦乐队中大号的低音效果。
谱例5:
从整部作品来看,第一乐章体现出 20世纪简约派的风格特点,即始终保持主部主题旋律片段,并在不同音高、不同节奏变化上不断反复。同时,在反复的过程中,节奏、和声、旋律、调性、配器等随之逐渐变化。第二乐章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均匀、和声清晰,在情感表现方面追求简朴、有约束的、有理智的感情。
佐罗塔耶夫的音乐创作成熟期是被称为简约派的 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1971年创作的《奏鸣曲二号》不仅蕴含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醇美,还包含着斯拉夫民族广泛流传的音乐精髓,是现代音乐发展中不多见的创新元素。
1.风箱技术
抖风箱。在《奏鸣曲二号》这部作品中,佐罗塔耶夫大量运用了手风琴演奏中特有的抖风箱技巧,主要分为二抖风箱和四抖风箱。通过风箱快速均匀的开合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是手风琴最具有渲染力的表现手法之一。
其中较具有典型性的是第一乐章中的二抖风箱演奏(见谱例 6),此处抖风箱的听觉效果是一拍四个音,演奏时风箱开合两次,每次开合成两个音。演奏时身体略向前倾,左右手一起触键的同时风箱向左前方发力呈正扇形,下方保持稳定呈闭合状态,随即迅速推回来。此乐段是呈示部中的结束部,富有矛盾性和积极性,此处的二抖风箱安排恰到好处,旋律上行的同时力度一直做渐强处理,将热烈激动的情绪烘托到极致,最终结束在最强音上,与之后展开部富有生气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谱例6.
又如第三乐章的尾声部分运用了大篇幅的四抖风箱演奏(见谱例 7)。在带有抖风箱标记的和旋前面有三拍的平风箱演奏,最后半拍正好处于回风箱状态,有利于之后的四抖风箱演奏。由于结束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抖风箱,而四抖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个需要演奏的音都呈打开风箱的状态,如果不把握好风箱力度,风箱的缝隙会越来越大,最后很容易失去控制。作曲家在此段中反复运用这一技巧,烘托出作品欢快热烈的气氛,也是“四抖风箱”技巧中较经典的曲例。
谱例7.
抖风箱是一种很难掌握和较耗体力的技巧,演奏者需严格照分解步骤练习并领会其中的要领,演奏时风箱力量保持平稳一致,左手臂要一直处于积极的用力状态,切不可使用蛮力,如此,在不消耗更多体力的基础上又能完整的诠释作品。
顿音、重音风箱技术。第三乐章的开头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和弦(见谱例 9),为了突出饱满、热情的音乐效果,在右手和弦的强音之后,左手立即变为较弱的连续性顿音演奏。在演奏强音和弦时,左手手腕用力顶住皮带,使风箱呈紧绷状态,在按键的同时,根据惯性发力,随后立即放松下来,切不能使用蛮力。因左手的顿音演奏篇幅较长,所以从手臂到手指都要保持放松的状态,奏出的音才能干脆,富有颗粒性,同时风箱要保持平稳的开合状态。与顿音的演奏技巧大致相同,左手手腕要用力顶住皮带,不同的是,发力后不需要放松下来,要一直绷住皮带,使风箱呈紧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重音演奏不仅需要爆发力,还要有持续力,要保证音符的时值。在风箱的运行中不要刻意突出“音头”,要保持风箱的相对平稳性。
2.触键技巧
抚摸式触键。《奏鸣曲二号》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开始采用了抚摸式触键。触键前,手指轻贴在琴键上,并以指肚前端按键,下键速度较缓慢,按键后迅速放松。这种方法用于演奏连音和接近连音的非连音,多用于表达抒情的音乐思想(见谱例 8)。
谱例8.
轻击式触键。《奏鸣曲二号》第一乐章中出现了大量断音“▼”记号(见谱例 9),表示弹奏此音符时值的 1/4,休止此音符时值的 3/4,在此主要为了突出强音演奏。在实际演奏中,不必计算时值,只需设法弹短。按键前手腕放松,手指借助第三关节的带动稍抬起后用指尖轻点琴键,落键后需要迅速离键,力量集中,富有弹性。
谱例9.
弹跳式触键。《奏鸣曲二号》第三乐章插部 B的第一主题采用了弹跳式触键,多处出现跳音“·”记号(见谱例 10),表示弹奏此音符时值的 1/2,休止此音符时值的 1/2。按键前手腕放松,手指借助第三关节的带动稍抬起后用指尖轻弹琴键,琴键要按到底,以免出现音的模糊、音色发粘等情况,并借助反弹力使手指迅速弹离键盘。
谱例 10:
贴键式触键。《奏鸣曲二号》第一乐章展开部中的高潮部分采用贴键式触键(见谱例 11)。演奏时手臂不动,保持稳定的姿势,手腕放松,以右手腕关节为轴承进行运动,由腕发力,加上手指的弹力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指弹起后,不要离开琴键,继续重复之前的动作来演奏下一个音。
谱例 11.
乐曲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频繁出现了左手双音与和旋的交替进行(见谱例 12),触键方法与贴键式触键基本相同,肩、手臂、手腕需要放松,手腕变成支撑点,按键前手指先抬起再下键,弹起后不要离开琴键,利用手指的反弹力和惯性进行连续性的演奏。
谱例 12.
另外,在《奏鸣曲二号》这部作品中,佐罗塔耶夫频繁的使用了变音器,以达到扩展音域和转换音色的目的。手风琴变音器结构比较复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其发声原理却非常简单,通过控制气流让相对应的簧片产生震动,从而产生其特有的音色效果。佐罗塔耶夫通过对手风琴变音器巧妙灵活的使用,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更大限度的为乐曲增色添彩,以充分表达乐曲的思想内涵。
在《奏鸣曲二号》这部作品中,佐罗塔耶夫不仅融入了 20世纪音乐的新思想,同时深入挖掘手风琴的表现能力和音色的多样性。音色效果不可孤立而谈,除了通过变音器转换以外,与风箱的运用、触键技巧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风箱不仅推动着音乐动力向前发展,还控制了音色变化,正所谓风箱是手风琴的“心脏”。触键技巧也同样影响着音色的变化,触键时间的长短、按键的深浅,直接影响着音色的饱满度和声音的大小。
手风琴音色优美,旋律悠扬,但佐罗塔耶夫在《奏鸣曲二号》中大胆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特点,空前丰富的使用了变音器和抖风箱技巧,赋予乐曲强烈的对比特征,充满了激动热烈与浪漫柔美的艺术情境。
在手风琴音乐艺术逐渐成熟的今天,佐罗塔耶夫的音乐作品仍能在世界各地奏响,仍然不被人们忘记,可见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足以证明他在手风琴领域的辉煌成就和时代变迁的适应力。在《奏鸣曲二号》这部作品中,佐罗塔耶夫不仅将传统与现代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并且完美的结合了手风琴所独具的特点,展示了该作品特有的骄人魅力。
《奏鸣曲二号》是佐罗塔耶夫众多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乐曲,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全面剖析,有助于演奏者对佐罗塔耶夫的音乐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他跌宕起伏的思想情感。如果演奏者能娴熟运用风箱和掌握灵活的触键技巧,则更能表达乐曲的丰富内涵,使听众读懂佐罗塔耶夫的心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手风琴赛事中,佐罗塔耶夫的作品被列入规定曲目。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更多的应用于手风琴教学及演出实践中。这不难看出演奏佐罗塔耶夫的作品已经成为手风琴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他的广泛影响对手风琴音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成为手风琴音乐艺术的一座丰碑,使手风琴艺术跃上新的高度、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发扬光大。
[1]程晓梅.同样的大师,不同的命运[D].曲阜师范大学,2008.
[2]何巍.试论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J].电影评介,2008(23).
[3]孔静雅.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奏鸣曲 2号》研究[D].2013.
[4]李锐.论俄罗斯当代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性[D].西南大学,2006.
[5]罗汉.佐罗塔耶夫和他的巴扬作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1).
[6]罗汉.手风琴变音器的认识与运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2).
[7]刘胜男.浅谈手风琴风箱的运用技巧和训练方法[J].科技风,2010(4).
[8]陆琳霖.浅析手风琴音乐中的近现代作品[D].天津音乐学院,,2007.
[9]任腾腾.佐罗塔耶夫手风琴音乐的艺术特点[D].曲阜师范大学,2012.
[10]王舜平.俄罗斯现代手风琴作品的宗教语境[D].西南大学,2011.
[1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1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