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睿
目的分析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及实验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实验组在康复训练中应用目标管理, 对两组患者依从性、肢体康复情况及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肢体康复情况及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实施目标管理,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目标管理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 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 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患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康复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 但是该方式需持续较长的时间,对患者依从性具有一定的影响[1]。目标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方式, 也是患者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本文为了分析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院对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分组训练,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及实验组(34例)。其中男37例, 女30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63.2±3.3)岁;病程3~12 d, 平均病程(5.3±2.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包括肌力训练、口腔卫生护理、上肢进食功能训练等在内的常规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目标管理, 主要包括目标设立、目标实施及目标评价3个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1.2.1 目标设立 分为近期、中期及远期。近期目标:体位摆放, 将患者肢体摆放在合适的生理解剖位置, 以患者舒适为宜, 帮助患者做好卧位至坐位及行走位的准备。中期目标:从坐位向行走位转变, 指导患者进行重心转移, 帮助其利用支撑物行走, 患者回家后可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康复训练。远期目标:在他人帮助下实现独立行走, 自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操作。
1.2.2 目标实施 根据既定目标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 包括保持良好的姿势、被动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康复训练等。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需帮助其摆好并保持姿势, 以免对患侧产生不良影响。被动训练时, 可将其身体移动至床边, 将患腿放置在床边自然弯曲, 对躯干进行旋转, 并摆动双腿, 2次/d, 15 min/次。站立平衡训练时需向上伸直上肢, 并向前移动双足, 将臀部及臂部抬高,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延长患者的站立时间。在平衡杠的帮助下进行步行训练, 并进行上下楼梯练习, 10 min/次, 如有不适可缩短训练时间。日常生活中需专人照顾, 锻炼其饮食、洗漱、更衣动作及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大小便自理等锻炼。
1.2.3 目标评价 患者出院后, 可通过电话及邮件的方式进行随访, 深入了解其康复情况, 耐心回答其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困难, 叮嘱其严格依据制定的目标完成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依从性测评表对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进行评价, 满分为25分, >20分为依从性较好, 16~20分为一般, <16分为依从性较差。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对患者肢体康复情况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50分为肢体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 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越好。依据Barthel指数对患者训练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强[2,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肢体康复情况及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效果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训练效果对比(±s, 分)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依从性评分 FMA评分 Barthel指数实验组 34 22.3±2.1 93.1±5.4 91.4±12.3对照组 33 17.8±1.6 72.6±5.2 76.3±11.5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 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目标的制定和管理中, 且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 并将此结果作为评价管理效果的重要方式[4]。急性脑梗死是预后较差的危重疾病, 即使救治成功后也可能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目前, 临床普遍认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 减少致残情况。因康复训练为持久的过程, 易造成患者依从性下降, 对其康复产生影响[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目标管理, 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肢体康复情况及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给予康复训练的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了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实施目标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
[1]牛延良, 张舒校, 姜炎, 等.经颅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4): 285-286.
[2]杜莎莎.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病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15, 20(12):1517-1518.
[3]罗坚, 梁德贞, 梁琴.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5, 23(2):125-127.
[4]牛玉秋.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22(3):141-142.
[5]雷靖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疗效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0(3):78-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205
2015-07-10]
110006 沈阳急救中心东陵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