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斌
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家斌
目的观察纤溶酶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患者, 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胸膜肥厚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纤溶酶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质量, 降低胸膜肥厚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症状, 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和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纤溶酶;常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
结核性胸膜炎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随着肺结核发病率逐年升高, 该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对这一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抗结核药物、胸穿抽液以及胸腔置管引流和激素治疗, 同时, 向患者的胸腔内注入尿素酶。有关研究表明, 上述治疗方案治疗后仍然有部分患者留有胸膜肥厚的现象,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和胸壁塌陷, 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 就应该对更好的治疗药物进行探讨和分析[1,2]。
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治疗的患者88例为研究的对象, 对纤溶酶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并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 现将实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患者88例为研究的对象, 其中, 男46例, 女42例, 年龄15~60岁, 平均年龄(42.3±5.4)岁, 病程2~10周, 平均病程(5.4±2.8)周, 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常规治疗的方法为2HRZE/10HRE化疗方案, 同时, 有少量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抽液, 2~3次/周, 抽液结束后均给予10万单位尿激素胸腔注入;中等以上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置管引流,患者胸液引流量<100 ml/d后每隔1 d向其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单位, 尿激酶的总量均≤50万单位, 同时, 在晨起8:00时常规口服30 mg强的松。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 剂量为100单位, 将其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中以45~50滴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 每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胸膜肥厚发生率等情况均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为实验统计分析提供基础和依据。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患者胸水被完全吸收, 未发现胸膜肥厚和粘连情况为显效;患者胸水吸收, 仅有肋膈角遗留了轻度的胸膜肥厚为有效;患者胸水较吸收前减少>2/3, 遗留了轻度的胸膜肥厚为改善;患者治疗后仍有胸液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改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比较(n, %)
2.2 两组患者胸膜肥厚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较为明显胸膜肥厚患者有10例, 其胸膜肥厚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中出现较为明显胸膜肥厚患者有15例, 其胸膜肥厚发生率为34.1%, 观察组患者胸膜肥厚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核性胸膜炎主要是因为结核细菌直接侵犯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而胸膜肥厚是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是纤维蛋白渗出和沉积在胸膜腔壁上而不断增厚形成的, 属于一种较为难治的内科治愈后遗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3]。
纤溶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纤溶酶具有较强的纤溶作用, 可以通过使纤维蛋白变成较为不稳定的纤维单体的方式将其清除出体外, 在临床中被较为广泛的应用于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对结核性胸膜炎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纤溶酶的运用将胸膜上的纤维蛋白降解为较小的可溶片段, 有利于胸膜上淋巴孔的重吸收, 进而达到降低胸膜肥厚发生率的目的, 是一种效果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胸膜肥厚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纤溶酶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质量,降低胸膜肥厚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和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1]李香兰.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的效果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35(9):205-206.
[2]彭亦平, 谭彩萍, 姚琳, 等.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纤溶活性及胸膜肥厚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4, 9(10): 1610-1611.
[3]王淑玲, 李婷.结核性胸膜炎胸腔内注射纤溶酶和尿激酶的对比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45):125-126.
[4]傅满姣. 108例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治疗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3, 7(2):230-231.
[5]汪夙兴, 欧阳海峰.尿激酶、地塞米松预防及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胸膜粘连的研究.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2):33-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114
2015-07-20]
118313 辽宁省东港市结核病防治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