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2015-03-11 02:55:44李建志李洁熊春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1期
关键词:检查法内出血颈动脉

李建志 李洁 熊春梅

探讨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李建志 李洁 熊春梅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体层摄影术(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12例经过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出现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均进行MRI与CT颈动脉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下患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情况、斑块钙化情况以及纤维帽状态等。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与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MRI与CT颈动脉检查后发现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22.5±1.3)%与(21.8±0.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8, P>0.05)。采用CT检查发现患者16支血管37处钙化, 4支血管出现纤维帽状态, 并未见斑块内出血情况;MRI检查发现18支血管42处钙化, 5支血管出现纤维帽状态, 3斑块内发现出血现象。两种方式检查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别上, MRI与CT颈动脉检查效果良好, 而MRI检查还能够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血情况。

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1], 危害人体健康, 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痛苦。且有关研究报道,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情况, 即斑块的成分、病变情况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2]。通常斑块的病变情况以及特征决定了斑块的稳定性, 而血管管腔的宽窄程度也会影响到斑块的病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体层摄影术(CT)对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进行检查, 确定缺血灶及病变情况[3]。本文对采用这两种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了对比, 探讨两者对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检测能力,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8 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经过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出现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例,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 62~78岁, 平均年龄(65±15)岁。

1.2 检查方法 患者经超声确定检查后, 分别进行MRI及CT检查, 观察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两者检查间隔两周以内。患者均先经超声检查确定颈动脉分叉。体层摄影术检查时首先为患者静脉注射碘海醇, 作为非离子型对比剂, 之后再给以生理盐水30 ml, 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时将注射磁显葡胺作为对比剂。将扫描范围定为颈动脉分叉中心点的上下2 cm范围内, 且进行质子密度加权像、T1W与T2W扫描模式。同时采取黑血技术作为增强手段, 评价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的成分。

1.3 图像分析 检查图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纤维帽情况、斑块钙化情况、斑块内出血情况、患者血管宽窄程度等。血管宽窄程度一般采用血管中管腔直径最狭窄处值与管腔直径正常值的比值表示。在进行体层摄影术检查时,采用颈动脉分析软件对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种的成分以及形态学特征进行处理。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时, T1W与T2W扫描序列中无信号表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有钙化现象, 出现强信号特征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有内出血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2例患者共 24 支颈动脉图像进行观察, 经MRI与CT颈动脉检查后发现患者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22.5± 1.3)%与与(21.8±0.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8, P>0.05)。采用CT检查发现患者16支血管37处钙化, 4支血管出现纤维帽状态, 并未见斑块内出血情况;MRI检查发现18支血管42处钙化, 5支血管出现纤维帽状态, 3斑块内发现出血现象。CT检查发现的16处点状钙化MRI没有测出, 11处MRI检查的钙化疑点CT检查没有发现, MRT发现的斑内出血情况CT也未能发现;且在MRT检查出的5处纤维帽状态中3处破溃出现龛影, 另外2处则较薄且不匀质,而且还能测出破溃纤维帽四周的间质组成;CT检查初的4处纤维帽出现破溃龛影, 但都不能判定纤维帽是否是薄或者不均质。两种方式检查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经MRI与CT检查的成像质量比较[n(%)]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血管疾病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形式。该病患者多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 严重时会发生猝死, 如果可以在发病早期检出患者颈动脉狭窄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及早进行治疗及护理, 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 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诊断方法不断进步, MRI检查法与CT检查法具有检查快速、操作简便、对患者无风险和经济实用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检查手段。

CT法又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法, 主要通过超声波、X线、γ射线等联合灵敏度较高的探测器进行人体特定部位的断层扫描; MRI法即核磁共振成像法, 主要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的机理, 通过在人体中得到相关的电磁信号, 之后重构出人体信息的一种技术。CT与MRI两种方法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对纤维帽破溃形成的可视化检查上, 两者均可以得到较好的龛影, 但在对纤维帽的炎性改变以及厚度方面的检查上CT的效果要低于MRI。通常将脂质坏死核与血管管腔之间的部位定义为纤维帽, 而采用CT进行检查时, 处理软件会根据不同的CT值来判断脂质坏死核部位, 最终确定纤维帽位置。但CT对斑块出血情况、斑块纤维成分组成以及内脂质坏死核的检测能力有限, 导致其最终无法准确鉴定纤维帽的组织成分以及厚度。

但与MRI相比, 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在检查过程中不受血流状态及对比剂显影的影响, 可以清楚分辨血管管腔的宽窄情况。且该方法的具有高达94%的特异性及89%的闭塞敏感性[4]。正如本研究结果所示, MRI检查法与 CT 检查法在成像质量及判别血管管腔宽窄程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情况方面MRI检查法要优于CT检查法。

综上所述, 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清晰显示粥化斑块的纤维帽破溃龛影。而在对斑块的出血情况及纤维帽异常情况检查上CT的效果要低于MRI。临床上实际检测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检测者的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 以提高检查的灵敏度及结果的准确性。

[1]岑雄图, 黄树栋. 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2, 17(4):307-308.

[2]王琳, 赵性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脑梗死. 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3):221-225.

[3]蒋益纲.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I诊断对比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2):80-81.

[4]齐旭红, 毕冬梅, 李娟, 等.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 对照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 11(6):28-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58

2015-06-18]

250021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李建志熊春梅);济南市人民政府机关门诊部(李洁)

熊春梅

猜你喜欢
检查法内出血颈动脉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医学前沿(2021年18期)2021-04-14 02:53:06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5种同名异型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中成药(2017年7期)2017-11-22 07:33:59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扭伤后赶紧这样处理
健康博览(2016年3期)2016-03-14 09:28:31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周围型肺癌X线片检测法和CT检查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D MRI可检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
中国药业(2014年17期)2014-05-26 09: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