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储建中
八路军战士的抗战阅读
——读《高鲁日记》
■文/储建中
高鲁原名王铿铎,满族,湖北武汉人,1936年8月在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6月到山西参加牺盟会决死队,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并任文学系秘书,1940年在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工作。此后一直转战于晋绥边区直至抗战胜利。他是冼星海的学生,1939年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时,他是领唱人。他的许多战友和同学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比如杨朔、莫耶、马峰、孙谦、蔡其矫等等。
高鲁既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抗日战士,更是一位手不释卷的知识分子。2004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鲁日记》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在已出版的70万字的日记中,他生动地记录了自己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有奋勇杀敌的场景,有采访抗日将士事迹的过程,有晋绥边区搞减租反霸和土改的调研与实施。顺着日记的线索,我们可以真实地体察和认知一位老八路在抗战炮火连天、血沃塞土时是怎样阅读的,它的广度和深度是怎样的,它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怀是怎样的。
关于高鲁的阅读我是在他的日记中获取的,主要有《在延安鲁艺日记》《在华北联合大学日记》《在120师战斗剧社日记》《在120师战斗报社日记》《在山西省河曲县抗联日记》《在中共晋绥分局党校日记》等等。阅读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时事政策以及文学艺术等等。虽然环境艰苦,条件简陋,但高鲁的阅读视野十分广阔。
1939年7月19日,高鲁由延安东渡黄河到了华北联合大学,在晋西,随军晓行夜宿,栉风沐雨,一边上军事课,一边读书,他写道:“读《联共党史》,许多问题看不懂,名词记不住,弄不清……读一段,得来回看,前后想,才稍能明白点。读到后头,还要翻翻前面,进度很慢。初读,不可能把所有的段落都记个大概。有时自认为懂了,到后面还是很陌生。”
高鲁对《联共党史》的阅读是实事求是的,尽可能学懂弄通并掌握。关于抗战问题及国际问题的讨论,不止高鲁,所有的八路军将士都在关注与思考,以期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这可以从当年美军来华军官卡尔逊收集的抗战史料来作参考,他记述了八路军学兵队第二周进度实施表所列练习科目,既有社会科学概论、群众工作、中国革命问题、政治工作等,也有防空防毒、游击战术、侦察警戒、利用地形地物等具体战略战术。这说明,高鲁日记的记述是真实而准确的,所不同是地点和单位的变化。
1940年1月,高鲁从华北联合大学离开,被派到了120师战斗剧社。在这里,他同样在战斗和工作的间隙,挤时间进行政治书籍和报刊的阅读。比如1941年5月14日的日记,记述的是“读徐一新同《关于非党干部中的几个问题》、王鹤寿同志《目前干部政策中的几个问题》做了摘录”。5月17日,“读温济泽《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缺点:手工业的工作方式》做了摘录”。
1942年,高鲁到了120师战斗报社工作,除了在前线采访八路军将士的战斗与工作,还参与了张闻天组织的晋西北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在任务十分繁重和流动性十分大的情况下,仍然手不释卷,一有时间便开始阅读。3月23日的日记写道:“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里有不少供我在生活中观察人的理论,同样也是我怎样朝这条路走下去的指南,我要仔仔细细地研究这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所著,一个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在自己的日记中坦诚地流露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怀,我相信是真实和朴素的,也是可信的。高鲁对学习和阅读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鲁一生都是一个文学艺术爱好者,1938年年底到延安鲁艺后,一边在文学系读书,一边兼任文学系秘书。所以,在日记中除了关于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时事政策的学习,就是大量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了。1939年3月12日,他写道:“由穆青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抗日新闻记者协会。每星期日都学习讨论。今天的讨论题是新闻的本质,什么是抗战新闻?抗战新闻与平时的新闻有何区别?抗战新闻应具备哪些条件?抗战新闻的使命是什么?”此后,直至4月2日的日记,他都在讨论和思考抗战新闻的写作与报道,提出了抗战的民族战争怎样与马列主义、三民主义结合抗战新闻应如何观察政治问题、分析政治问题等等。1939年7月,高鲁东渡黄河到华北联合大学,行军途中他还在读书。8月8日,他又记有“团部决定我仍留在设营队。读《苏联作家七人集》。大多数同志,每人都带着三两本书。行军中,互相借阅,这就成了流动阅览室了。有厚点的书,如《猎人笔记》,就拆开成了上下册,这样一本书同时两人都能看。”这个记录很重要,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八路军战士在战场的间隙和行军途中是怎样热爱读书,并渴求知识的,这相比于安定的环境读书是多么不易。
高鲁读书达到一种旁若无人的境界。这是一个八路军战士的豪气与胆魄,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胸襟和情怀。离开华北联合大学后,高鲁从1940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不管是在120师战斗剧社还是报社,不管是在山西河曲县抗联,还是中共晋绥分局党校,都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自觉要求阅读,大量的日记都记述了读书生活。
总结高鲁抗战时的读书生活,我想说的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性的,是文武皆备的。不管是前方后方,也不管是解放区或沦陷区、国统区,都有一个十分庞大的阅读群体,他们或一手拿枪,一手拿书;或以炮声为节律,以战壕为书桌,一边武力打击,一边在狼烟升起之时,筑起中华民族精神的座标。前方有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将士,后方有西南联大等中国著名的读书人聚集之地,他们同样都以抗日救亡图存为己任,危难之际为国家和民族在所不惜,在所不辞,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而八路军战士的读书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整个当时的阅读情境中,战士们是熠熠生辉的一个群体。二是高鲁的日记是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思想和精神历程的记录,是一个普通人信仰和文明的升华。他的阅读和思考是一个范例,不仅有实践,也有理论;不仅有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也有世界反法西斯比如苏德战场诸问题,更有日本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抗日战场从山沟到平原,从黄河到长江,我中华民族热血的脉动与沸腾。一个人如果忘记历史就会不知因何而生,由何而去;一个国家如果忘记历史,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所有的未来都不会有任何意义。读书,让精神内化于心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铭记。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