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2年中国烤烟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015-03-10 14:16邓蒙芝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4期
关键词:烟区单产烤烟

邓蒙芝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 450003)

中国是世界烤烟生产第一大国,常年烤烟种植面积100万hm2,烤烟年产量达200万t[1]。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烟草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烤烟生产的可持续事关行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各省区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要素 (如劳动和土地等)的相对价格和比较利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2]。与此相伴随的是,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用工多、强度大、周期长、环节多、技术密集等特点的烤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烤烟生产的新格局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充分认识烤烟生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适时把握和尊重烤烟生产区域变迁规律,对于合理配置烤烟生产资源,科学有效地制定烤烟生产扶持政策,促进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粮食和一些经济作物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特征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譬如,刘彦随等[3]通过分析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揭示了粮食生产“北进中移”的态势。王介勇和刘彦随[4]从资源、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钟甫宁和刘顺非[5]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生产“由南向北”迁移明显,不同地区间水稻与替代作物的净收益差异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王志丹等[6]则在对2001~2011年间甜瓜生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从地理区域和省域层面划分了中国甜瓜产业的优势主产区。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系统而深入研究烤烟生产格局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该文通过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烤烟总产量、烤烟种植面积以及烤烟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进行定量研究,刻画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的耦合态势,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着重分析驱动烤烟生产重心移动的社会经济因素。

1 中国烤烟生产区域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烤烟生产发展迅速,烤烟总产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 (图1)。1978年烤烟总产量为105.7万t,2012年增加到312.6万t,增加了206.9万t,增加了近2倍 (1.96倍),年均增长率为3.2%。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烤烟生产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国烤烟种植区划分为西南烤烟种植区 (包含云南、贵州和四川3省)、东南烤烟种植区 (含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和江西等省区)、长江中上游烤烟种植区 (含湖南、湖北两省)、黄淮烤烟种植区 (含山东、河南、安徽3省)和北方烟草种植区 (含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等5个一级烤烟种植区[1]。从我国烤烟生产区域特征上看,西南烟区烤烟生产对全国烤烟产量贡献越来越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取代黄淮烟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烤烟生产区域。从1978年到2012年,西南烟区烤烟产量增加了154.9万t,对全国烤烟产量的贡献率高达74.9%。同期,长江中上游烟区、东南烟区和北方烟区的烤烟产量也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24.49万t、17.6万t和17.2万t,贡献率分别为11.5%、8.5%和8.3%。

然而,作为最早的烤烟主产区黄淮烟区烤烟产量在1978~2012年间减少了7.4万t,尤其是自进入1990年开始黄淮烟区烤烟产量连续减产,到2003年跌至33.2万t,是1978年以来的历史第二低值。尽管此后黄淮烟区烤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2012年烤烟产量也仅比2003年增加了33.9%。

图1 1978~2012年中国烟区烤烟产量变化

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是决定烤烟产量的直接因素。1978~2012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烤烟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61.29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148.05万hm2,增加了1.4倍,平均每年增加2.6%;与此同时,烤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由1978年的1 716.9kg/hm2,提高到2012年的2 112kg/hm2,增加了395.1kg/hm2,平均每年增加11.6kg/hm2。

烤烟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南烟区烤烟种植面积增长最快,增长幅度最大。西南烟区烤烟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14.7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90.48万hm2,增加了75.78万hm2,平均每年增加2.23万hm2,年均增速为5.5%。长江中上游烟区、东南烟区和北方烟区烤烟种植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速分别为2.4%、2.3%和1.1%。与其他烟区不同,黄淮烟区烤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由1978年的25.76万hm2减少到2012年的17.83万hm2,共减少了7.93万hm2,平均每年减少1.1%。

在5个烟区中,东南烟区和北方烟区烤烟单产水平提高相对较快,分别由1978年的1 086kg/hm2和1 693.3 kg/hm2增加到2012年的2 334.8kg/hm2和3 118.2kg/hm2,分别提高了115%和84.1%;同一时期,黄淮烟区和长江中上游烟区单产水平提高则相对较慢,分别只有38.6%和52.5%。

2 中国烤烟生产重心演变轨迹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重心概念源于物理学,是指在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重心模型是研究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重要分析工具。由于区域发展是要素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各要素的重心位置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要素重心的移动反映了区域发展的空间轨迹。人口重心模型[7]、经济重心模型[8]以及生产重心模型[9-10]是区域经济中常用的分析模型。为了进一步揭示中国烤烟生产区域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数量关系,该文依据重心模型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烤烟生产重心拟合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式 (1)中,xi为第i个省份中心的经度坐标,yi为第j个省份中心的纬度坐标。Wit第i个省份在第t年的烤烟产量 (烤烟种植面积、单产),Xt和Yt则分别为第t年全国烤烟产量 (种植面积、单产)重心Pt的经度和纬度坐标。设第t年、t+m年的全国烤烟产量 (种植面积、单产)的重心坐标分别为Pt(Xt,Yt)、Pt+m(Xt+m,Yt+m),那么,重心Pt向Pt+m移动方向模型为:

重心移动距离模型为:

在重心移动模型中,c为常数 (c=111.111),为地球表面坐标单位 (度)转化为平面距离 (km)的系数。

根据重心计算公式,该研究计算了1978~2012年连续35年的全国烤烟产量、烤烟种植面积和烤烟单产水平的重心年度变化量①考虑1988年海南建省以及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为了剔除这两次省级区划调整的影响并保持前后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将海南省和重庆市的数据分别合并到广东省和四川省。,为了更清楚地刻画烤烟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和趋势,按照烤烟产量的变化情况该文将1978年以来烤烟生产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烤烟产量稳定增长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7年,烤烟产量螺旋上升时期,并在1997年达到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第三阶段,1997~2003年,烤烟产量稳步下降时期;第四阶段,2003~2012年,烤烟产量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表1、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代表性年份 (分别是1978年、1985年、1997年、2003年和2012年)烤烟产量、烤烟种植面积和单产的重心坐标、重心移动方向以及重心移动距离和速度。

2.2 烤烟产量重心演变轨迹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烤烟产量重心由中部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明显。1978年烤烟产量重心经度113.03°、纬度32.19°,落在黄淮烟区河南省南阳市境内。2012年烤烟产量重心移至西南烟区贵州省铜仁市境内,重心坐标为经度108.70°、纬度29°。1978~2012年烤烟产量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2.8°,移动距离为654.1km,其中向西移动549.3km,向南移动354.7km,平均每年向西南方向移动19.2km。这说明西南烟区烤烟产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其他地区,并对全国烤烟产量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1978~1985年烤烟产量重心以较快的速度向河南省西南方向移动。这一时期烤烟产量重心向西偏南15.4°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为243.3km。其中东西跨度为1.81°,移动距离为201.1km;南北跨度为1.05°,移动距离116.7km;平均每年的移动速度为34.8km,移动速度较快。1985~1997年烤烟产量重心加速持续朝着西南方向移动,并逐渐移出河南省,落在湖北省境内。这期间烤烟产量重心向西偏南14.98°方向移动了369.9km,其中向西移动256.7km,向南移动127.8km,平均每年的移动速度为30.8km。1997~2003年烤烟产量重心总体上仍然向西南方向移动,但是移动速度明显减缓,烤烟产量重心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这一时期烤烟产量重心向西偏南方向共移动了56.7km,平均每年移动9.5km。2003~2012年间烤烟产量重心继续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但是移动速度进一步放缓。这一阶段烤烟产量重心向西南15.64°方向移动了11.9km,平均每年移动1.3km,烤烟产量重心落入贵州省境内。

表1 1978~2012年烤烟产量重心的阶段性演变轨迹

2.3 烤烟种植面积重心演变轨迹

1978~2012年各地烤烟种植面积不断地在变化,使得全国烤烟种植面积重心也逐年移动,移动距离为596.7km,移动速度为17.5km。其中向西移动523.3km,向南移动286.7km。

1978~1985年烤烟种植面积重心总体表现出向西偏南15.6°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为104.4km,其中向西移动151.1km,向北移动18.9km,平均每年移动14.9km。1985~1997年烤烟种植面积重心以平均每年26.3km的速度快速向西南15.41°方向移动了316.1km,移动到湖北省境内。1997年以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速度明显减缓。其中1997~2003年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向西南15.09°方向移动了30.5km,平均每年移动5.1km。2003~2012年间烤烟种植面积重心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移动了80.3km,平均每年移动8.9km,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表2 1978~2012年烤烟种植面积重心的阶段性演变轨迹

2.4 烤烟单产重心演变轨迹

在烤烟产量重心和烤烟种植面积重心明显由向西南方向移动的同时,烤烟单产重心向西移动趋势较为显著。1978~2012年,烤烟单产重心向西偏南4.6°方向移动了349.4km,移动速度为每年10.3km。其中向西移动277.8km,而向南只移动了22.22km。

分阶段来看 (表3),1978~1985年间,烤烟单产重心以10.6km/年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动了74km。1985~1997年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了106.2km,移动速度有所减缓。1997年以后,烤烟单产重心移动方向发生了改变,1997~2003年间首先以较快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10.5km,移动速度为18.4km/年;然后又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00km,移动速度为11.1km/年。

表3 1978~2012年中国烤烟单产重心的阶段性演变轨迹

2.5 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的时空耦合

1978年以来,中国烤烟产量重心与种植面积重心移动方向具有高度同向性,均表现出“西进南移”的态势。1978年以后,烤烟产量重心和种植面积重心的具有较高的重合性。1978年烤烟产量重心和种植面积重心距离为134.5km,1985年下降到26.9km。1997年两个重心接近重合,距离只有5.7km。尽管1997年以后两个重心的距离有所拉大,但也较为接近,2003年两个重心的距离为29.3km,2012年增加到64.4km。这表明烤烟种植面积对于烤烟产量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也进一步说明烤烟产量主要受到种植面积的影响。

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单产重心的移动方向并不完全同步,且两个重心距离较远。1997~2003年和2003~2012年在烤烟产量重心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同时,烤烟单产重心却分别向西偏北和东偏北方向移动,两个重心的移动方向并不一致。从距离上看,1985年烤烟产量重心和单产重心距离最近,为428.2km,但也远远大于烤烟产量重心和种植面积重心之间的距离。2012年烤烟产量重心和单产重心的距离达到768.3km。这反映了烤烟产量对单产的依赖程度和敏感程度并不高。

3 烤烟生产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分析

烤烟生产具有土地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在烤烟生产重心区域性迁移过程中,农业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在慢慢减弱,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比较优势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驱动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些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改变微观层面农户就业和农作物选择决策行为,汇总成宏观层面烤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

3.1 理论分析

耕地资源是烤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烤烟生产重心呈现区域性迁移的直接原因是耕地及其利用方式的空间非均衡性变化。在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导致耕地非农占用且无法逆转[11],地区耕地资源禀赋严重弱化,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应有较大幅度减少。相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相对较慢,有些西部边远省份1988年以后耕地甚至是净增加[12],耕地资源禀赋具有一定优势,烤烟生产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对非农就业的巨大需求吸引了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烤烟生产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最终导致烤烟生产逐渐萎缩。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如西南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引致的非农就业需求有限,烤烟生产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地区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非农就业的巨大需求带来了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较快的地区,随着农户非农收入增加,对农业收入依赖性下降,农户在种植结构上更倾向于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用工量较少的粮食作物,相应减少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烤烟种植。反之,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农户对非农收入的依赖性较弱,反映在种植结构上就会更倾向于种植用工较多、劳动强度较大,但是相对收益较高的烤烟。从农业内部来看,农户的种植决策 (更多的是种植面积决策)更多地是参考农业内部不同作物之间的相对收益,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只要农户种植烤烟的相对收益大于其他作物,那么农户就倾向于种植烤烟,代替其他大田作物的生产。

3.2 实证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烤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因素,具体形式如下:

模型中,i代表各省份,t代表年份。借鉴杨万江和陈文佳[13]利用计量模型研究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影响因素时对被解释变量的选择,该文以Con为被解释变量即烤烟集中度指数,用各年份不同省区烤烟产量在全国烤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解释变量包括:用耕地面积集中指数 (Cland)即各年份不同省份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来衡量不同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考虑到难以直接获得各省份耕地面积的数据,这里用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的乘积来近似代替;城镇化水平 (Urban),用各地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来衡量;非农就业机会 (Naemp),用各地区非农就业人员与乡村从业人员之比来表示,其中非农就业人员由乡村从业人员减去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得到;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 (Ocost),用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之比来表示;烤烟比较效益 (Crev),用烤烟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之比来表征。农业生产内部各产业之间 (尤其是替代作物之间)比较效益的变化对农户种植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烤烟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之比正是这一决策的直接结果,因此,借鉴李裕瑞等[14]的做法,用烤烟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之比来反映农业生产内部烤烟与粮食作物之间比较效益的变化。μit是一个既包含个体特质效应又包含特质效应的复合残差项。

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估计,固定效应模型还可以通过差分消除那些不随时间变化变量的影响,比如地理位置等。出于稳健性的考虑,表4中同时也列出了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表明,耕地面积集中指数和种烟比较收益对中国烤烟生产的时空格局的分布变化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显著性水平都达到1%。这表明,在耕地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耕地对烤烟生产的约束相对较弱,农户从事烤烟生产的愿意仍然比较强烈。平均来看,耕地面积集中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烤烟集中度指数相应上升0.34%。农户是农村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决策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农业内部自主选择生产作物。烤烟相对于替代作物粮食的收益越高的地区,烤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就会越多,从而使得该地区烤烟集中度指数上升。系数的估计结果表明,烟粮种植面积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烤烟集中度指数就会上升近2.7%。

模型估计结果还显示,城镇化水平和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对烤烟生产重心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烤烟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技术复杂,有些生产环节还难以被机械替代,在城镇化和工资性收入水高的地区,农业劳动力从事烤烟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他们或者退出农业劳动或者从事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作物生产,从而导致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萎缩。由于非农就业与城镇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虽然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为负值,但并不显著。系数的估计值表明,地区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烤烟集中度指数下降0.05%;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影响较小,每增加1%烤烟集中度指数下降近0.003%。

表4 烤烟生产重心变迁的驱动因素估计结果

4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烤烟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分析1978~2012年中国烤烟生产重心的演变路径,揭示了烤烟产量重心、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由中向西、从北向南的演进态势,为中国烤烟生产向西南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的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耦合性分析表明,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移动具有高度同向性且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较近;烤烟产量重心与单产重心移动方向不完全一致且距离较远。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烤烟生产重心的时空变化与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内部烤烟的比较效益显著正相关,与城镇化水平和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显著负相关。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烤烟生产向城镇化水平和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而耕地资源禀赋相对丰富和烤烟比较效益较高的西南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市场化改革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因此,为了促进烤烟生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应该实行地区差异化的烤烟生产扶持政策,将政策支持的重点倾斜到烤烟相对收益较高、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耕地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烤烟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努力提高这些地区农民的种烟收入及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确保种烟土地和种烟劳动力的可持续性。

[1] 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10:38~46

[3] 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269~4274

[4] 王介勇,刘彦随.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5] 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9:19~44

[6] 王志丹,赵姜,毛世平,等.中国甜瓜产业区域优势布局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128~133

[7] 王桂新,徐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演化考探.中国人口科学,2012,3:23~34

[8] 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2,32(4):12~18

[9] 孙磊,张晓平.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491~497

[10] 郭丽英,李刚.环渤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及其重心转移格局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4):32~36

[11] 唐惠燕,包平.基于GIS江苏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空间重心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4(1):118~124

[12]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31~335

[13] 杨万江,陈文佳.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1,12:2086~2093

[14]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25~131

猜你喜欢
烟区单产烤烟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烤烟专用水溶根施肥技术介绍(二)
烤烟专用水溶根施肥技术介绍(一)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湘西州植烟气候与国内外主要烟区比较及相似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