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虹
摘 要 随着信息产业现代化,微课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热潮,成为目前国内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比较国内外微课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微课在国内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显而易见,建议提高微课利用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并逐步建立健全微课资源开发平台。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资源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88-03
一、微课概念及溯源
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短时间的微课视频(不超过10分钟)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微课视频一般是记录教师制作或讲授的单一知识点或某一个教学问题。类“微课”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的说法[1]。而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称之“知识脉冲”[2]。Penrose还系统提出了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步骤[3]: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某一项核心概念;设计、制作介绍核心概念的文字或动画,为核心概念提供背景材料;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上述内容的微课视频资料,时间长度不超过3分钟;提出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或探索的任务,指导学生围绕微课核心概念开展自主学习;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等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二、国外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应用
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典范,当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演讲中提及,现在美国有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学生回家学习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视频来代替上课,第二天回到课堂上由教师指导或已经弄懂知识点的学生帮助答疑解惑。
可汗学院充分运用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影片长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在可汗教学视频中,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授课教师,主讲人在一块触控面板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边演示边录音,通过电脑软件将他所画所说的东西全部录制下来,最后再将录下的影片传送到网络上,供众多网友点击学习。可汗学院通过一段段短小简练的视频传授关键知识点,让网友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收看来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解决自身学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广受好评。
(二)意义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知识点少、教学容量小、教学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微课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通过微课视频学习重点、难点内容,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教学,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令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翻转课堂”。
第二,微课的应用范围还可以突破教学环节,适用于教师的授课资源共享。教师的授课各具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之间互相借鉴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之间往往缺乏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机会去课堂上相互听课学习,所以电子备课、课堂教学视频以及课后习题资源库等微课资源的应用将使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灵活,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学生可在课外通过微课视频及辅助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等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正在逐渐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三、国内微课教学的现状
相比国外微课在日常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国内的微课建设和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广东佛山的微课建设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这次活动在全市共征集到了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微课参赛作品,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内容涵盖了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主要来源于已有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并根据活动要求重新加工改造,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达到参赛的要求[4]。
在2012年前的两三年时间里,国内仅有少数几个地区如广东佛山、深圳、内蒙古鄂尔多斯等,以及少数学校,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江浙沪等地区的部分学校,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索性的建设和应用,而到了2012年,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与微课有关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全球的迅速走红,也令微课迅速在国内各个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关注。至2013年底,先后有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等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除此之外,各个地区不同级别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微课培训活动、微课竞赛评选、微课教学大赛、微课应用推广等旨在促进微课建设和发展的活动也相继开展。
四、国内微课建设的对策
第一,从微课建设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还只是处在竞赛征集评选阶段,微课在教学领域还未真正发挥作用,微课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建立健全微课资源数据库、开发微课网络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功能,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微课大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由教育部门、各个学校从全盘大局角度进行规划,在教师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完善。
第二,从微课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国内教育领域应用微课功能的主要定位更多偏向于发展教师职业技能,而非将学生视为微课的终端用户。从对微课大赛的参赛教师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教师们参赛的目的普遍是为了发展自身职业技能,为了获得奖励以利于评定职称,这些都是偏向发展教师专业角度的目标定位,参赛教师普遍忽视学生对微课的需求[5]。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应具有发展教师专业的功能,但更多的应该是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与学资源、提高教与学效率的工具,以在完成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从繁重反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困难,因材施教。
第三,从制作形式来看,微课制作的形式未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不太注重学生的用户体验。由于目前国内使用微课的目的主要是参赛,为迎合比赛要求,众多参赛作品的制作形式多样化,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将视频、课件制作得十分精良,从制作技术上看是非常到位,但从作品本身的内容来看却无法评估学生对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例如,大部分参赛作品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将一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40分钟课浓缩成10分钟的短课,或节选课,或片段课,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风格,由于缺乏教学配套资源,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对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加之缺乏微课的交互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进行了解和记录。显然,微课建设的效果应该是体现在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点,而非形式上的花哨。微课大赛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制作微课水平的提高,但创新教学模式应该是大赛的更高目标,教师不仅能满足于掌握制作微课的技术,更应该将微课放在日常教学的角度去衡量——微课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听懂,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等。
第四,从配套资源建设来看,教师对微课的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单节微课的建设上,应有建立健全微课资源开发平台的全局观。微课大赛可以征集数量很多的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微课,但由于参赛要求的限制,每一位参赛选手通常都只能提交一个微课视频参赛,就导致微课资源分散,很难形成某一学科系统化、专题化的微课程,从而导致微课大赛的微课资源不能契合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要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各地各校要建立起丰富全面的微课资源平台,既能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易用易得的微课学习资源,也能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学习的实践需求来促进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其次,应当从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的角度健全微课资源平台的各种学习功能,应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微课资源平台。学习者除了可以在平台中寻找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和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记录、共享资源、评价点评等,以建立起一个资源量丰富、交互体验好的开放的微课平台。
(本文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课题《高职高专微课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编号:2014-j-05,主持人:廖晓红)
参考文献:
[1]LeRoy A.McGrew,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543-544.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A1,A13.
[4]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DB/OL].][2014-01-10].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34.html.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