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祥,姜磊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脑梗死急性期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复发率特别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是脑梗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作为脑血管性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病程的监测指标[1-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与脑梗死患者预后有关的一种炎性因子之一,其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s-CRP处于高表达状态[4]。笔者运用平肝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80例,并观察对超敏CRP的影响,有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80例患者均为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2013~2014年住院部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性别(男/女) 病程(h)治疗组40 55.93±3.58 23/17 38.20±16.21对照组40 54.67±3.43 22/18 39.15±16.96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缺血性性脑梗死诊治指南2010》。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符合西医中缺血性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发病到入组时的时间在6~120h内;4)NIHSS评分≥4分且≤15分;5)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1)近6个月以来有脑出血者;2)脑卒中病史且遗留严重后遗症状者;3)经检查证实由其他原因如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3)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混合型脑中风(先梗死后出血);5)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血管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降血脂对症治疗,此外所有患者进行脑卒中后康复的针刺康复功能锻炼。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化痰法。药用:天麻18g,钩藤15g,地龙12g,姜夏10g,陈皮10g,瓜蒌仁12g,生山楂12g,莱菔子10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武汉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2周为1个疗程。
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中国)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根据195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由表3可知,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由表4可知,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评分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4.98±6.80 9.36±7.41#△△对照组40 15.32±6.61 10.65±6.31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超敏CRP的比较()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超敏CRP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超敏CRP(mg/l)治疗组 40 治疗前7.98±4.32治疗后 2.76±0.98#△△对照组 40 治疗前 8.34±4.21治疗后3.25±1.17
表4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血管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引起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全身症状的关键环节,直接导致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hs-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蛋白,它不仅是脑梗死后炎症损伤的敏感指标,还是直接参与了脑梗死后的病理损伤过程。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hs-CRP水平可用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高hs-CRP是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降低hs-CRP水平,减少脑梗死的进展和复发。
中医疗法通过辨证论治,将病、证紧密的结合起来,重视个体差异,能够有效的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体问题。本研究观察平肝化痰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结果显示平肝化痰法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清Hs-CRP水平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减轻脑梗死后炎症损伤过程有关。中医认为中风病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虚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清窍为中风的基本病因。方中天麻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君;钩藤熄风通络,地龙熄风清热、利水通络为臣;
姜夏、陈皮、瓜蒌仁增强化痰之功;生山楂化痰导滞为佐;莱菔子下气消痰,引邪下行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化痰之功,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可以抑制炎症早期的渗出,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钩藤总生物碱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增殖和衰老,从而可以推断钩藤生物碱这一作用对防治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11]。本研究初步揭示,平肝化痰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机制,为平肝化痰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提供了临床实验室依据。
[1]武湘云,李立新,李贵霞.脑血管疾病与血清C-反应蛋白关系的探讨[J].临床荟萃,2004,19(13):751.
[2]陈德欣,王瑶,郅扶旻,等.针刺传统保健穴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1):91-92.
[3]郭玉红,滕秀英,戴晓红,等.急性脑梗死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及头体针的干预治疗[J].中医药学报,2013,41(6):68-70.
[4]赵安成,任永强.高敏C反应蛋白、CD62P联合检测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2,27(12):1091.
[5]陈清棠.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