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冰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
樊冰
目的对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患者中, 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41%, 其中, 2例恶心呕吐, 2例腹泻。结论肠内营养制剂可有效维持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
所谓的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法经过患者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其他营养素营养支持的方法。临床上肠内营养对应激反应和危重疾病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伴随人们对肠内营养的深入研究和营养生物化技术的发展, 肠内营养得到较大进展, 同时, 其有效性同临床医师了解肠内营养制剂类别、特性、组成和制备等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为进一步了解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 将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在外。其中, 男47例, 女27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48.56±5.17)岁;住院时间19~110 d, 平均住院时间(64.52±15.13)d;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
1.2 方法 临床上肠内营养制剂的主要输入途径有食道造口、鼻胃管、胃造口和口服等, 其中鼻胃管为最主要的肠内营养制剂给药途径, 其对不能通过口进食或是经口进食不能满足生理需要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食道造口主要是将喂养管通过口咽部, 将喂养管放置在胃中, 保留患者正常进食通道, 促使消化功能恢复正常。胃造口主要是在胃镜器械引导下, 将喂养管放置在患者胃中, 实施营养供给, 便于起到长时间保留营养物质作用, 其为肠内营养制剂最佳给药方法。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连续性泵入、一次性输入或是间歇性重力滴注输入的方法输入, 其中, 连续性泵入为临床上常用的、效果较佳的输入方式。滴注时应注意控制好滴注速度, 开始时应慢滴, 滴注40~60 ml/h, 滴注3~4 h后, 可适当增加低速,滴注100~150 ml/h。除此之外, 在滴注过程中应保持营养制剂的温度。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早期, 应通过低浓度肠内营养液进行治疗, 治疗后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 适量加入果汁、米汤和蛋白质粉等自制营养制剂。
1.3 观察指标 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密切观察。
1.4 疗效判定指标[1]显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 其体力得到显著恢复, 且充分发挥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有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其体力同治疗前相比得到一定恢复, 且部分发挥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无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 其体力同治疗前相比没有得到恢复, 且没有发挥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作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74例通过肠内营养剂治疗的患者, 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其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00%。见表1。
表1 74例患者临床治疗效分析[n, %]
2.2 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患者, 2例为恶心呕吐, 2例为腹泻, 其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41%(4/74)。
肠内营养制剂方法同肠外营养方法相比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需求, 可有效保护患者胃肠道黏膜, 并且价格低廉, 对于需要长时间营养支持患者为较好的选择。目前, 瓶装乳剂口服较为方便, 同时, 其配备一个相对特殊的瓶盖, 通过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后便能完成营养输注, 因此应用率较高,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2]。临床上, 常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包含氨基酸型、短肽型和整蛋白型三大类。其中,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各种中度创伤、危重患者、中度烧伤、昏迷不醒、意识障碍和严重营养不良等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在我国临床上, 主要分为不含纤维型和纤维型两种类型。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胰腺炎、肠瘘、短肠综合征、胆囊纤维化、肠道炎性疾病、化学性或放射性肠炎、艾滋病、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和大型手术后恢复期等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均存在一定损害或障碍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在我国临床上主要有百普力和百普素两种[3]。
临床上,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治疗中,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 h后, 通过吻合口输入肠内营养制剂。对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在手术结束后实施场外营养支持方法治疗, 治疗7 d后根据患者具体状况, 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进行治疗, 或是通过肠内肠外混合方法进行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空肠造口管输入肠内营养制剂, 基本控制患者病情后改为口服营养制剂[4]。对于危重的肠外瘘患者, 根据患者消化液丢失程度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 从近端肠道口或是瘘口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道细菌移位, 促使白蛋白合成, 尽快恢复肠道完整性, 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制剂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支持, 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赵清波, 吴文惠, 周喻, 等.蚕蛹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干预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特性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23):342-346.
[2]吴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对不同蛋白质含量肠内营养支持反应的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4, 21(6):377-378.
[3]孙海嵩.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2):2935-2936.
[4]陈永春.含缓释碳水化合物高单不饱和脂肪酸配方肠内营养制剂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3):26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201
2015-04-17]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