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圈构建与路径选择

2015-03-10 13:21钱海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钱海军

摘 要 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促使区域内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区域内高职教育生态结构,提出构建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圈的路径:优化、调整生态位,增强生态承载力,构建多元生态评价机制,以此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全面、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55-05

随着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列入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特大城市群[1],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珠中江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催生了区域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应用型人才的持续需求。但城市群行政区划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合作机制,资源不能共享,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矛盾,影响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基于这一背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圈既可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又能够以教育生态环境的视野,对珠中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一、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基本情况

2009年3月31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提出“打造珠中江经济圈,推进珠江西岸一体化”。4月17日,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正式签署了《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从而正式提出“珠中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框架。

(一)珠中江经济圈区位条件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地处珠江口西岸,地理上紧密相连,南连澳门,北接广佛都市区,东通(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香港,西承粤西地区,扼西江黄金航道出海口,是广东省的重要门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一极。三地历来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融,具备紧密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2]。

(二)珠中江三地经济基础[3]

2014年一季度,外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珠中江三市的经济仍平稳增长。目前,三市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珠海逐步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力能源业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质量较高。中山经历了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灯饰光源、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纺织服装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江门市在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现代农业等方面基础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三市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化布局,能够打造区域共同市场,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珠中江经济圈发展规划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依据,在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下,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打破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珠中江三地互动共赢的良性发展,全面提高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打造成为广东省发展的新引擎。重点在规划统领、交通先行、对接港澳、服务粤西、产业协作、环境共治、科技交流、应急协同等八个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全面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二、珠中江高职教育现状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现有高职院校6所,如表1所示。其中,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

表1 珠中江高职院校

城市 高职院校

珠海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公办)、珠海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民办)

中山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公办)

江门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民办)

表2显示出珠中江三市6所高职院校近几年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等数据。由表2数据可推算出珠中江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规模方面,三市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从2008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由23个上升到32个,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从61个上升到76个,上升幅度较大,说明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发展,大力设置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发展较慢,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明显错位,导致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严重不足,而对应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严重过剩,出现“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同时不少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用工短缺制约着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能级方面,除中山外,珠海、江门两市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规模小。2012年珠海技能人才紧缺12.3万,其中高技能人才紧缺2.76万。同年,珠海职业院校毕业生1.59万,加上珠海10所高校毕业生中预计留下的0.24万,共计1.83万,毕业生数量无法满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对应缺口较大。这些数据说明珠海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不能很好地满足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行业产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4]。中山、江门两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也有类似问题。

三、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状况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关注内部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要求系统的各种内部要素保持相互协调。高职教育生态圈以生态学的思维形式去关注和解决高职教育基本问题,从而为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生态环境分析

1.专业结构设置滞后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职业结构不断变化。这种外在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目前,珠中江三市经济稳步增长,但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缓慢,从而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处在被动跟从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具有相对稳定且滞后的属性,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缺乏宏观调适观念和前瞻性思维,不能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结构改革,则必然出现专业设置落后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2.单一型教育类型

国内高职教育类型包括民办高职与公办高职两大类,珠中江三市的公办高职院校4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三市公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约3.25万,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约0.8万,如表3所示。

表3 珠中江三市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

地级市 高职院校 在校生人数

珠海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公办) 6387

珠海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民办) 2452

中山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办) 7700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公办) 7042

江门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公办) 11447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民办) 5200

由表3数据分析可知,民办高职在校生人数约占三市高职在校生总人数的25%。如果将其他成人类高校、独立学院、普通本科院校数据也统计在内,这个比例将更低。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珠中江高职教育存在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性和欠协调性等特征,还需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3.学历层次不完整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完整体系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珠中江三市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也无法达到设置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的条件。要改变现有层次结构生态环境,需要在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二)生态结构分析

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指由于物种彼此的关联,而具有一定的时间位置和空间位置。珠中江高职教育生态的形成与其生态系统中共同进化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该区域高职院校生态位显示出以下特点:

1.生态位高度重叠

珠中江区域高职院校仍以公办和民办两种为主,公办院校的投资主体以地方财政为主。这样的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在政策支持、生态能力转换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受到制约,随着高职市场的扩张,单一性投资渠道的影响,形成了专业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趋同性。另一方面,珠中江区域内有一些较具生态位扩张实力、教育生态资源丰富的重点高校、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如中山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这些高校通过开设技术技能类专业等大规模的生态位扩张措施,挤压位于生态位下游的高职院校。同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建设,显化了高职教育生态结构的多元化。而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将大量资源配给这些在生态位上端的示范校、骨干校,导致生态位上端资源过剩,破坏了教育生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为了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则出现趋同,形成区域内高职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

2.生态结构多元化

珠中江三市不同的历史积淀,教育消费能力、师资力量、微观经济环境、学生就业空间等软环境的异化,在淡化政府非均衡发展策略的同时,促使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结构。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型向内涵型的内核演化,市场更加关注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就业竞争力和办学实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创新强校、特色发展”的改革。

在这种变革过程中,珠中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接轨,突破同质化办学思路,采取个性化办学,通过特色化办学符号和路径,逐步形成高职教育生态的多元结构。

四、高职教育生态圈构建原则

(一)基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生态的一条基本规律,把握这一规律,就能从根本上全面揭示教育领域存在问题的实质,推动教育更好地协调发展。教育生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系,而教育生态平衡则主要是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一般可以从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教育生态平衡。

(二)基于协同进化的稳定发展原则

无论是国家与国家、学校与学校,还是人才之间,从教育生态系统到群体、个体,竞争都是长久存在并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可以产生推动力,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改革,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推进学科间、院系间的协作,促进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从相互竞争到协同进化,这是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愿望。尽管有时不适当的竞争也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但对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协同进化将永远是主流。

(三)基于良性循环的和谐有序发展原则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群都存在输入和输出,而且存在着简单的或复杂的控制与反馈。在生态系统(或生态圈)内部和外部以及各要素之间都会有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在生态构筑中,一方面要注意各要素的层次结构,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和控制,使各种活动与管理工作形成一个环路和可控、不断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使信息能够自动地反馈并进行不断调整,最终保证整个生态系统和谐有序的推进式发展。

五、高职教育生态圈构建路径

构建高职教育生态圈有利于区域内高职院校在整体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评价体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调整生态位策略

目前,珠中江区域高职教育体系结构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珠海、中山的高职院校以协同创新的强校理念培育办学特色,创新办学品牌。增强了办学实力,人才培养层次却较为单一。因此,在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以珠中江区域示范性职业院校和重点专业为范围,采取定量考核机制,探索和逐步开展高职本科、高职研究生试点,优化区域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以实现高职教育生态位转移。

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本身具备自我维持和调节的生态弹力。其强度以生态个体的师资水平、实验设施及生源质量为指标。珠中江区域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区域经济和地缘优势,引进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构建完善的辐射区域产业群的生产性实训教育体系。整合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构建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以示范性高职为核心的教学、科研联合体,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以区域生态为基点组织高职集群,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释放生态位上游示范性高职的闲置资源,基于资源需求的共性,采取吸引与交流的方式,形成珠中江区域高职教育集群,实现信息汇总、协调统筹的多元化生态结构。

(二)增强生态承载力策略

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体现为通过教育资源和办学环境的优化维持质量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增强高职教育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将引导高职教育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转型。根据区域经济发达优势,珠中江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系统效应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人、财、物等资源,采取“适度资源承载力”原则,挖掘和优化教育财政投入、基础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手段,逐渐提高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

珠中江区域高职教育已经处于稳定规模和内涵发展阶段。如果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对高职教育整体规模与市场需求进行评估,则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提高该区域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实现高职院校内涵提升。首先,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为政策引导,借助珠海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构建新型的、具有良好生态适应能力的区域高职教育政策环境,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其次,充分发挥珠中江区域一体化优势,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遵循速度与规模、需求与总量的事物发展规律,建立高职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第三,发扬香山人开拓冒险、中西融和、自强救国的精神,为三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谋求更广阔领域合作与发展提供支撑。文化传承是高职教育的一项社会功能,高职教育又是一种文化生态载体。珠中江三地高职教育应以“大香山文化”为核心,强化文化传承功能,兼容多元文化元素,构建校本特色与区域开放的大学文化环境平台,有效提高珠中江高职院校的生态竞争力,使其生态发展机制良好运行。

六、构建多元生态评价策略

以需求为取向的同质化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导致高职院校以硬件配置与就业质量参与竞争,无法形成高职教育生态个体的特色,其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珠中江三地高职教育办学基础良好,应构建多元生态评价体系,以生态竞争为导向,评价目标以定量定性考核为标准,着重考量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及创新发展方式。通过动态的评价机制,加大生态型评价指标的权重,引导高职院校的自身可持续性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区域[EB/OL].[2013-01-01].辽宁省人民政府,http://www.ln.gov.cn/qmzx/qyjj/zsj/index.html.

[2][3]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2012-2020年)[EB/OL].[2012-09-10].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http://www.zhdpb.gov.cn/zwgk/gzdt/201209/t20120927_318391.html.

[4]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J].职业教育技术,2013(2):17-20.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