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华
● 创新整合点
①课前预习环节,教师使用平台在线调查功能,使家乡在江南一带的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更好地融入课堂内容。②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学校组织参观园博园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苏州园的江南美景,再结合苏州园墙壁上的白居易《忆江南》一诗,来导入本课内容。③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设置了知道、解读、感受、融入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使用平台的投票活动,学生能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再根据所选角色参与回答讨论区内相应的问题,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江南农村新面貌》的视频资料,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④达标检测环节,通过回复课前预习环节讨论区中的疑问,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通过试题检测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促进了南北方融合,也使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以及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 学情分析
本校招生受地域限制,学生大多数来自外地,所以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大多数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江南经济发展原因;提高解读材料及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识读《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了解朝代的更替;形成正确的时序观念;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历史剧的表演创设情境,归纳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认识到劳动力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将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初中版)和电子白板技术与传统的PPT课件制作巧妙结合,来呈现《江南的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师将制作的视频、课件、习题和学生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材料(电子课文、图片、文字、音频等)上传到“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初中版)”。
●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贴近生活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猜一猜这是哪里。
学生观看照片,参与“猜一猜”。
教师通过照片引出白居易的《忆江南》,让学生谈谈这首诗描写的江南留给他们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江南的开发》。
设计意图:学校刚刚组织全校师生参观了北京的园博园,园中苏州园的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墙壁上题了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利用这个契机,选择与本课有关的一组照片,导入新课。以学生身边亲身经历感受到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预习,发帖质疑
学生课下预习本课后,在讨论区中发帖质疑(如下页图1、图2)。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其在课堂听讲的时候能更有针对性,也能增强其自主探究的意识。使用初中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功能,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把疑问说出来,便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自主探究,参与其中
师:这节课的核心词就是江南,我们来了解江南的地理范围。(师生共同查看有关江南的地理范围的介绍)
我们了解了江南的范围,你的家乡在江南吗?
设计意图:使用平台链接网站功能,链接百度百科中关于江南地理范围的介绍,使学生更明确范围。紧接着采用平台的在线调查功能,调查学生家乡所在地是否属于江南,以此拉近学生与本课的关系。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的历史,这节课学习南北朝。有些同学就有疑问了,是三国之后就是南北朝了吗?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时期朝代的更替。(用幻灯片演示)
教师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利用幻灯片演示朝代的更替,清楚明了。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局面,对后面问题的判断做了铺垫。对史料进行解析,提高了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师: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民,你愿意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原因是什么?
学生做判断,并且说出原因。
师:假如你是北方的居民,无法在此地生活了,你会选择到哪里?
学生判断。
师:(参与活动,角色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你愿意扮演谁?参与投票,选角色。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选择,并参与讨论区中自己角色的讨论话题(如图3)。
设计意图:使用网络平台的投票功能,能够自己选择参与的话题。使用平台的讨论区功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利用课上生成性资源推动教学,呈现迅速,并能保留思想的火花。将课文内容提炼出问题,以网页形式呈现,便于集体分析讲解。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思维碰撞中交流见解,体会角色的想法,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师:北方人民带着他们的生活用具,迁到江南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江南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观看视频《江南农村新面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江南农村新面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课文,其次要搜集资料,编排剧本等。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起到了梳理及展现重点的作用。将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帮助其他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体现了生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师利用幻灯片小结江南的开发。(以江南手工业为例,共同欣赏江南得到开发后,手工业的发展成就。)(视频播放)
设计意图:采用平台链接幻灯片方式小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更能突出本课重难点问题。利用学生搜集的图片,编制视频,播放展示手工业发展成就,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江南手工业的变化。
4.达标检测,弥补不足
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疑惑,学后再去参与“讨论区”。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完成后,学生再来参与课前预习中在讨论区“想知道的”,把预习时的疑问再一次呈现出来。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由学生交流。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在课下回复。这样做到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共同提高能力。
● 教学反思
1.巧设活动,调动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设计的活动紧贴学生生活。首先,在线调查学生的家乡是否属于江南的范围,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南,活跃课堂气氛。其次,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投票功能,让学生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让学生参与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江南农村新面貌》,能展示学生的多种才能。
另外,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注意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师生的联系。例如,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在讨论区发帖,展示阅读后的疑问;本课学完后,师生间和生生间相互交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两段史料,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巧用平台,扩充信息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增大课堂知识容量,这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搜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结束新课后,网络平台还可以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使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能接受,而且也能表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课下,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传到网页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取舍能力,又展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巧借网络,反馈及时
网络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再一次阅读学生的帖子,回复他们的问题并进行批改。对于学生课后检测题的答题情况,教师也能及时反馈,对有问题的内容,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