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伟+郭爽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三农”问题,农业不断被提到了更显著的位置。其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用航空建设。
事实上,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推进,农用植保无人机渐渐登上舞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用航空建设,为植保无人机提供了更大的机遇。然而,农用无人机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近日,笔者走进江苏省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和航空),了解他们如何研制并推广这个农业领域的“高大上”装备,感受其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的新产物
近年来,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的不断兴起,药械的发展应用势头凶猛。而农用无人机可以说是药械领域最近两年最引人注目的新秀。
目前,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适合飞防植保的约为15亿亩。预测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覆盖面积达到5亿亩,另农垦系统有约9180万亩耕地。
与传统农业机械相比,无人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拖拉机一小时能给12亩农田喷药,而无人机可以喷洒72~90亩,而且还不会破坏土壤和农作物。
汉和航空董事长沈建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大农户飞防市场容量约8.6万架,全国适合飞防种植面积15亿亩,每亩年均施药5次,每亩包括工费和药剂飞防利润平均约为20元,全国飞防作业年利润能力达1500亿元。
实际上,高端农用飞机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地使用已非常普及。日本是无人机农业应用领域中的佼佼者,从199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架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到现在,每年有超过2000台雅马哈生产的直升机被用来给大约1517万亩稻田喷洒农药,给该国农业植保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植保仍以手动为主,既危险又低效。”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会长杨林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至今尚无官方统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高科技的农用无人机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1月25日举办的“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项目申报”主题沙龙上,汉和航空总经理孙向东介绍了农用无人机。与会代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会后纷纷前去向“操盘手”孙向东咨询。
事实也如此。杨林向笔者介绍,我国农业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入农用航空产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包括飞机制造产业、飞行控制系统和专业化农业航空服务组织。目前农用航空也有一些成效,如在农用无人机的帮助下,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取得重大进展。
沈建文指出,专业化统防统治已成为我国病虫害防治的一个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型机械无法进地,而无人机进入到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防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无人机解决了植保机械进地难题,可以不受耕作模式的限制、不受区域的限制。”沈建文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农业航空的需求日益旺盛,决定了农用无人机必定成为未来农业操作的主要器械之一。
事实上,我国2.6%的飞机作业应用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平均30%~50%的飞机作业水平仍有着巨大的落差,利用无人机开展施药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机遇和挑战并存。”杨林指出,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升温给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美施药技术联合实验室教授兰玉彬指出,在我国,仅新疆、黑龙江等地的自动导航系统开展得较为普遍。全国目前共有200多家企业单位从事无人机研究生产销售服务。国内无人机市场潜力非常大,市场可容纳15万架植保无人机,年服务总值预计在450亿元。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把农业与信息化确定为重点领域,航空植保在国内取得了突破进展,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同时,诸多科研机构、企业对无人机研发的不断投入,强大的科技支撑,也是相关的研发机构、产销企业对农业植保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农用无人机要真正地“飞”起来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何雄奎认为,目前航空植保需要关注的是精准施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即用最少的农药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高效、精准用药。
我国航空植保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进行探索,沉淀商业模型。“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航空植保企业需求将进入爆发增长期。”沈建文表示。
据了解,有一些经销商很看好航空植保的前景,纷纷涌入该行业。部分农药企业已经涉足飞防领域,以更好地服务农户,并利用农用无人机这样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促进公司转型。在农资行业,这又是一个新机遇。
标准制定势在必行
无人机的优势凸显,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农业实际作业中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沈建文认为,国家标准也应该尽快出台。
据了解,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归属农业部的农业机械化协会管理,这一行业的规范标准正在制订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初稿,将是此领域里的第一个标准。对无人机的机体、飞行控制系统等一整套提出了硬件的功能要求。主要从农业生产安全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制订。”杨林说道。
行业标准出台后,还会陆续针对作业质量、飞行规则、人员培训等方面制定相关规范,来指导整个产业发展。提高无人机技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杨林指出,尤其是发动机、电池、飞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科研攻关要加强。
作为国家标准制定的成员单位之一,汉和航空从行业的发展角度考虑到,“国家标准出来前会有宽容度,考虑让更多企业进入,这样才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沈建文说。
同时,在培训、认证方面要严格管理。当地培训、当地认证,这是最权威的。沈建文指出,国家应该考虑安全方面的认证,飞行认证应该归培训学校管理。
杨林建议,目前政府暂时不会跟进,既然是市场经济,应该先由企业进行前期投入。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涉及到监管问题,政府还是应该抓一抓。
在推广过程中,企业也在自己探索。“飞防能够依靠基层的社会组织是最好的。”杨林指出。反过来,作为一家组织,购买几架飞机,组织人员培训,按照农民的要求开展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管理规范,生产和发展持续进行,与需要服务的分散农户建立关系就会相对容易些,毕竟组织比个人更有诚信。
毋庸置疑,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发展到关键时期,大量农民离乡务工并逐步融入城市,以小农为主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农业产业化成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跨向高等收入国家,农业从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植保行业也必然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过渡。“因此,植保是一项大有前途、大有市场、大有技术含量的领域,航空植保应当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之一。”沈建文说。
“农用航空机械的推广应用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杨林说。农用航空企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农民需求,生产研发出来的产品能经得住市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