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灵
摘要: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它的表达相对语言总体规范性来说是不规范的,而是习惯上通用的表达,且具有较强的比喻性质。文章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探讨对比两国语言在感觉器官惯用语上的异同,然后通过阐述概念隐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韩语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有效地将这一理论恰当有趣地融入课堂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感官惯用语;概念隐喻;对比;教学
1. 引言
隐喻是认知科学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基于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对比韩汉两国语言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感官惯用语的异同及韩语教学,在文本中涉及到的感官主要是与“眼、耳、鼻、舌”相关的惯用型。
2.基于概念隐喻下的韩汉感官惯用语分析与对比
2.1 实体性隐喻:实体性隐喻就是用表示实体的词汇来表达某一抽象概念,实体性隐喻中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它有分界面,具有内外之分,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之外的实体。先来观察一组韩语感官惯用语。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如下(1,)中的“”具有满足心意的意思,(1,)的“”则是蕴含着负有期待及由此产生的满足感,(1,)的“”表示留有记忆,而最后(1.)两句中的“”表示认真倾听,注意言语。
(1)
分析比较韩汉两国语言关于感官惯用语,不难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着共性和相似性的。 先来对比几组有关视觉的感官惯用语,“”是区分为里外的椭圆形容器,这种里外容器映射出憎恨、傲慢的心理概念。如:
(2)韩:汉:a. 拔眼中钉 b. 眼中钉,肉中刺
(3)韩:汉:两眼冒火
第(2)句可以推测出如果眼睛里插入了尖锐的刺儿,那该是多么痛苦难受的,这里的””有可恶,讨厌之意。因此””实质极其讨厌和反感的人。句(3)中的原意是灯捻,可想而知灯捻长在眼睛里也是极度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又如(4)中的例句可知,眼睛的里外容器还可以表示对某人某物的喜爱或重视的心理概念。
(4)韩:汉:放在眼里
句(4)中眼睛里如果进了什么东西的话,肯定也是非常不舒服的,可是却不会因此而感到任何的不适,从中蕴含着对对方的疼爱。
接下来,分析对比有关的惯用语。和一样都属于里外容器形态,映射出非正式说话方式。(5)韩:汉:嘴里含火药。
这里的也可以隐喻为容器,在这个像容器一样的嘴巴里装满气泡,形容极度难过和气愤。以前在韩国人们斗嘴时,经常会对容易激动的人说:“”,狗愤怒或处于危险,自卫时也会口含唾液,所以这句话是形容非常愤怒生气。
以上是韩汉两国语言关于感官惯用语的共性和相似性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性需要从它们的容器域和目标域进行说明,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容器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感官惯用语,另一类则是容器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感官惯用语。
先通过以下几组例句来一起认识第一类差异性。
(6)韩:汉:不放到眼里
这一容器概念在韩语中映射出是否看到,汉语中则映射出对人或事漠不关心的心理。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判断力,视力,以及空间等多个含义,在上面的惯用语中被换喻为可视的感觉器官。另外,一词原意表示进入某一空间,与结合而成的惯用语,并非表示真有某物进入眼内,而是眼睛看到了某物。
(7)韩:汉:入耳
例句(7)和例句(6)的含义基本相同,属于里外容器域概念,这句话可以想象成是某物进到像耳朵一样的空间里,引申出听到消息或者听话的意思。汉语‘入耳一词则映射出说话好听,中听。
另一类差异性是指容器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感官惯用语,先观察下面一组有关的例句。
(8)韩:汉:左耳进右耳出。
此类意思中,汉语的表达还可以是‘耳边风,‘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等等,其容器域都是耳朵,而韩语惯用语中使用的容器域是,所谓即耳背,是指耳外廓。在表示对方不听话时,通常可以用,等句型来表达。这句话其实可以理解成信号通过耳道未转达给位听器,使之被停留在耳廓位置,最终消失。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这两个惯用语的容器域虽不同,但映射出目标域是一样的。
2.2 方位性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的隐喻概念,也可以称之为空间隐喻。空间方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情绪、社会地位、品质等抽象概念都可以投射到这些方位概念上,这些方位概念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即‘上-下‘前-后‘左-右‘深-浅‘中心-边缘等等,本节着重从‘上-下‘前-后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1) 上-下:
人们把等级、地位、辈分、品质、水准、情绪等概念用方位概念来区别,例如地位的高低可以用上层和低层形容;情绪也可以用高兴、跌入低谷、跌宕起伏等来修饰。韩语也不例外,比如说数量的多少理解为,;
评价的高低理解为‘,;力量的强弱则是‘,。韩国语感官惯用语中心情好、能力强、水准高等积极概念,心情糟,能力弱,水准低等消极概念都可以用上-下方位概念对应表达。例如:
(9)韩:汉:眼光高/眼光低。
例句(9)中把对事物的判断力换喻为眼,眼光的高低概念最终映射出水准的高低。当然,在‘上-下方位概念中韩国语惯用语除了此类对应表达外,与此颠倒映射的例子也是存在的。例如:
(10)韩:汉:鼻子翘到天上。傲慢的神态是种消极的概念,例句(10)中使用‘进行修饰,对应的是‘上方位概念。
2)前-后:受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前给予较为肯定和过去的意义,对‘后则持否定态度和未来意向。这部分主要从‘前-后方向性概念出发研究韩汉惯用语的表达。 但是,与此相反的惯用句也是存在的。韩国语感官惯用语中关于‘前-后方向性隐喻的例句不是很多,先来看一组例句:endprint
(11)韩:。 汉(翻译):眼前发黑,不知所措 从方位性隐喻的角度看,汉语眼前一片光明映射的是积极含义,而例句(11)中的韩语惯用语则映射出消极,没有希望之意。
3. 概念隐喻与韩语教学
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结构及相关知识或经验去谈论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这些具有比喻性质的惯用语其含义并非是构成要素的表面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这些概念隐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的理论恰当地融入课堂。以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看,运用隐喻教授法可以帮助学生对惯用语的认识和理解,养成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隐喻在新知识的习得过程中经常起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已知认识未知的过程,可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这就为隐喻教学提供了方便。同时,隐喻生动形象的特点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韩语中有许多词汇都是在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扩展出隐喻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扩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充分理解某些固定搭配,以及惯用语的含义。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可以通过韩汉隐喻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隐喻的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由于隐喻的普遍性和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韩汉概念隐喻也表现出相似性;又因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隐喻概念实际也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也是教学内容上的重点,学生会将已形成的母语文化概念直接搬到目的语学习上,阻碍目的语准确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有关韩语惯用语时,应对其中蕴含的隐喻概念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4. 结束语
本文用了较大篇幅总结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有关韩汉感觉器官的惯用语,通过对比两国语言在这一层面的差异,抓住共性和个性,可以更清楚理解这些貌似很难记忆的惯用语,对学习和活用它们有一定的帮助。韩语教学中,阐述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概念隐喻的理论有效恰当地融入课堂中去。学生隐喻能力的提高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还应充分培养学生自身的隐喻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隐喻普遍存在性和系统性,无负担地使用惯用语、俗语等具有隐喻性质的表达。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