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学方法

2015-03-09 06:21蒋红斌
关键词:工业设计

蒋红斌

基于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学方法

蒋红斌

我们今天的讲座从设计最核心的人才培养这个点入手。教师的核心产品就是学生,所谓知人善用,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中,自己寻求发展都很困难,还要成就别人,这对教师的心智模型和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深度的考验。从设计的教育来看,设计学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起点,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设计,也就是Design,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工业,只有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很多美国高校请外边的设计总监授课,有个非常风行的词语叫做Design Thinking,也就是设计思维,这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设计往高端走,深入到最后实际上是我们能够想什么,它的核心是如何思考,所以连接设计和工业的就是设计思维,我们就在设计和工业这两个词语里面架一个桥梁,结合起来,做这样两个方面的讲解。

“设计”和“工业”

很多人原来是画画的,后来考上美院开始学设计,再后来成为设计学科领域里面的老师,我从学生到老师大概走了20多年,中间从事过视觉、平面等领域,美术是设计基础中很大的一块,但它不是培养设计的基础层,它是一把双刃剑,美术让你丢失的那些东西是设计人员千万不能丢掉的。为什么工业很重要,工业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我的第一个论点是工业的思想史。150年前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实际上工业真正的概念是人类生产文明的分水岭,它是一种生产方式。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很长,局部的文脉和文化河南文化、江南文化等等它们分布在不同时间点上。那国家与国家之间呢?那就有日本文化、美国文化,这条长轴叫做人类文明。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把社会划分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生产文明角度和设计学角度看,我们把社会划分成为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可以用这样的视角来定义工业设计这门学科。

整个人类生产文明过程有两大转折点,二十多万年前到五千年前这个之间,这个漫长的时间段是渔猎采集,这一阶段人类和自然界动物一样,和大自然原始地接触,后来人类开始进步了,人们从事农业开始定居,进入了农耕文明,有了家庭,这是生产文明的第一个梯度。人的意识形态、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这三个层面是一致的,最上层是意识形态,人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有关,和周围的环境有关,所以第二层是社会的组织形态,最底下则是生产方式,所以社会最基础的层面是怎么生产。人类的生产大概就两种,一种是人类的自我生产繁衍,这是生物层面的,第二种是为了生存打造周边的环境,生产文明的第二个梯度在这里,就是我们说的工业,在这之前叫农业,再之前是渔猎采集。什么是工业?我个人不喜欢工业这个词,英语叫Industry,也是指产业,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形态,这是工业设计这门学科的基础。我们热爱设计绝不是因为对生活有美好的冲动,教学生最好从设计思维的维度去讲,思维的核心不是思,思的美人人都称赞,有瞎想,也有遐想,但不能带着同学们瞎想。有一个美院老师教设计基础,教一个班15个学生做椅子。15把椅子都不错,画了很多草图,做了很多很酷的模型,他鼓励学生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有个学生捡了很多玻璃碴,集中起来用玻璃胶粘出一个椅子来;还有一个同学用很多铁丝线焊起来,喷上漆做成沙发。做好后每把椅子特色鲜明,每个人的表达都很充分。每一把椅子都很像艺术作品,但是都跟如何坐下去舒服没有关系,或者从如何坐下去的角度来琢磨,这件事情和坐没有关系。同样的,有些设计作品为了引导学生表达张力,用了很多小的铁钉,把它们焊起来,空间构成也不错,但这里有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不关注思考的维度。设计在思维层面很重要的是维度的周密性,设计师不能光从自己的角度想。维度周密性的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刚刚说过的生产方式,整个人类进步过程中,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基于生产这个概念,我们这个学科也是一样。

设计和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的落后实际上是由于产业革命中社会的意识形态、组织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改革得不彻底所导致的。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明治维新改得很彻底,其改革建立在革除旧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工业化强国为目的,其大环境是欧洲的社会革新。当西欧走过黑暗的中世纪,回望过去,人们看到了人文的力量。文艺复兴时期进行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社会创新,各种外界因素引发了产业革命,所以他们的现代化建立在工业基础上。事实上,中国近现代的任务依然是我们开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所说的四个现代化这一国家战略,但现代化的意思不是发展、再发展,而是在人类最高、最强、最健康的一种生产格局中去寻求准则,而化就是一种准则。我们区分物理和化学是因为化学是物质和物质碰到一起形成了性质的改变,这种质变叫做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中国要向十三五规划前进,发展的核心还是在现代化的化当中。这个化其实是规则、范式、要求,就是所谓的标准。中国现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要寻找当下这个时代的化,这会和工业联系起来,也会和我们这个专业联系起来,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整体的人才培养和专业之间如何关联的核心。中国近现代也出现过改革的浪潮,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留过洋、见过世面,相比很多保守派已经非常开化了,但他们唯一的也是致命的缺点是没看到中国同西方列强、同整个时代真正的断代是这三个层面(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意识形态)的断代。他们只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觉得只要引进就行了,中国为这种引进思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根深蒂固的不彻底性,这个不彻底性让列强全进来了。我们现在依然是这个引进思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成了全世界的工厂,引进技术,更新设备,以为设备越先进,我们这个国家就越强大。但是德国人已经计划在2025年奔向4.0,已经开始甩掉中国现在的3.0了,我们再引进他的设备已经没有用了。所以工业的性质实际上不是最先进的设备,它真正的内涵是对于生产方式的意识,这是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关键。

设计的历史与真正内涵

如果从社会资源和人类文明进步这两个方面来看殖民现象,我们就清楚实际上欧洲工业强国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其根源是现有资源与生产力的矛盾。工业化进程当中生产变成了掠夺,一战二战起源于资源之间的不等和权力之间的不平衡,是最惨烈的极端的竞争,是用扩张的方式竞争。1919年以后形成了新的战略分工,叫Design,也就是我们说的设计。所以设计是这样产生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能量,整个世界前面的300年,一旦工业被组织起来,它就扛不住,就需要社会的分工。从实用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到,英法在1851年举行的世界第一届博览会,其目的就是展示英法整体的工业有多强大。就像埃菲尔铁塔完全颠覆了建筑的概念,四个月就建成,而且全是用钢铁,不是石头,这种颠覆实际上是法国人对工业革命的一种怀抱和彰显。

譬如一次性杯子,它的生产史很短,但是它很精巧,设计模型很标准,可以生产五千万个都不变,这个是艺术,这才是真正的能量。现在很多人仍然向工艺美术靠拢,工艺美术非常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是一定要的,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向它偏倚的话就是复辟。两百年前某些法国人英国人也喜欢往回看,他们认为大机器生产的东西不美,就把繁复的附庸风雅的纹样贴饰上去,企图用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革命做了一些人文改变,结果失败了。这一过程旁边的德国看在眼里,德国人觉得这样做既成本高,又不好看,所以他们有了包豪斯。从建筑到产品全都是直接尊重生产方式,不是削足适履。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建筑,包豪斯的趣味很特别,方的,整体的,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日本人看到后颇受启发,东京大学对面有个非常现代的博物馆,菊竹清训设计的。他是福田繁雄、深泽直人等人的老师。这一建筑直接用模板翻拓下来,清训从模具就开始思考了:既然一定要模具,那么模具上的拓印能不能变成图案呢?我们做模具都很凑合,做完以后扔掉模具赶紧打磨,他却把这些图案看成是装饰,模具做得非常细,细到一个点一个点,这就是装饰,这就是现代设计的核心把生产的特质直接反映成品质,而不再附加。绝大多数人觉得模板突出来的地方不太好看,我们要美化它,把它砌平,打磨。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教她怎么化妆,怎么打粉底、打腮红,而忽视了她本身生命内在的美,这就是多数人的装饰艺术。我们看不到社会的生产能量,我们要把它拧回原来的传统模式,这是美术产生在设计领域里面的核心思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美术的副作用,我们崇尚美术中很重要的人的感受,但如果一味强调这些感受,那设计就要受到损害了。教师要教学生向着未来思考,要在这个社会生产的主流方式中捕捉美,捕捉未来。捕捉生产方式当中未来的特质,这个就是设计真正的力量。包豪斯的真正力量是它的智慧而不是它的形式,学习包豪斯不是看它里面的领袖人物,也不是看它的作品,而是看它留下来的精神。

站在设计角度看,这三个论点会形成一个闭环,和设计联系起来的要素是分工。当然分工这个概念也在变,二战以后现代设计就开始变化了,工业生产文明是有组织的联合,这个社会专家会越来越多。我们刚刚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设计,是纵向的角度,有纵必有横,接下来我们看设计的横列。

设计的“横列”——工业设计的基本教育格局

前面定义了真正的设计,它的来龙去脉、核心基础层以及它对于人类思想的建构,实际上仍是非常不完整的。不能孤立地看专业,而是把放到这个时代,从整体的人类历史当中来理解它。我们在这个学科当中,和时代同命运、共呼吸,回到教学组织上,要培养设计人才,他的特质是什么?怎么来培养?

有关工业设计的基本教学格局有这样的一个总体变化。如图1,四年制或者职业的三年制,基础课逐年递减,专业课逐年递增,现在向这个方向改变,呈金字塔形态(图2)。比如大连民族学院工业设计系采用的工作室制度,第一年公共课会很多,慢慢递减,然后不断进入专业化。设计本身变得也很快,现代设计已经变了很多,现在的主要趋势是这样的(图3)。这条曲线是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追问如何构思,小的半边是基础,大的半边是专业,现在很有可能变成七年制。像罗德岛设计学院就是七年制,学设计和学法律、学医一样,毕业就是硕士,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基础课,什么是专业课。这是一种用工作室制来打造、从实践到思维综合培养的教学方式,这个是大学。在现代工业国家当中,这个结构非常强,德国是两条线培养人才,一个是大学,一个是高职。高职这个概念在整个工业设计领域里非常重要,设计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它的生产是体系化的。

设计教育的20个关键词

这个教学模式(图3)的含义是既在基础上时常进行训练,同时又不断深入实践,这里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谓深就是设计的复杂。但不管怎样组织,教学本身是很智慧很机动的事情,上同一门课每个学期都可以有新的上法,甚至可以自己编教材。所以不要迷信权威,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人才培养性质来构建教学规划,别人很难提供一个非常合适的范本。构建好计划开始教学,首先要把一个东西讲活了、讲透了、讲明白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清楚要教给学生什么素质,这就是教学基础。不是说教学生设计最时髦的东西就说明课题很先进,这不是最重要的。那么设计学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设计人才的素质?

创新、美术功底、观察、思维方式、细致、市场、社会心理、逻辑、行为习惯、心理承受能力、活力、敏感、责任感、以人为本、热爱生活、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表达、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首先来看创新,大家应该都认同,创新是设计的一种特质,也是评判设计好坏的衡量标杆。创新就是有预前的想法对不对?再往前延伸一下,怎么获得预前的想法?创新从哪儿出来?这个就是素质,设计师和客户对话的能量,其来源不是创新而是创新背后的依据,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够为创新建立起依据的能力。提出创新是对的,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但创新要的是具有设计研究能力的人,做设计研究、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一下美术。美术实际上和设计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有关联。真正的美术实际上是设计的另一个概念,叫作视觉形态表征化特点,翻译过来是设计的视觉化,在日本有个词叫做呈现(包括表达能力、设计表达、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在中国叫造型基础。实际上美术的核心概念是让所有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设计学领域看,综合造型基础教学这门课程应该叫作交互,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信息交互,而是整体的交互。日本设计领域的领袖人物筑波大学教授原田昭老师去北海道的某个设计学院做了一个教学改革,他把设计分成两个新专业:一个是contents,内容,教所有的学生如何塑造内容;还有一个专业叫做media,但不是我们说的媒体,而是把原来的建筑、服装、平面等专业全都分到这两个里面,做了一个大改革。这里的media就是呈现。实际上美术真正的核心基础是能够综合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个感官,呈现出你想要的内容,这个能力很难也很重要。

第三个观察。我们要观察行为习惯、市场、细节、以人为本、敏感。观察和创新的核心概念是有关联的。现在的设计科学一直在发展,原来的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区分是从包豪斯开始的,但现在慢慢模糊起来了。二战以后,设计的核心问题除了形式和功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和企业的竞争战略有关系。美国人和日本人认为真正厉害的设计要在产品品牌与市场对接过程中有所作为,要符合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人类在不断进步,设计要追上人类的步伐。实际上日本和美国提出的都不错,美国人指向生活,日本也是,所以他们都回归到像宜家一样的设计风格,特别关注每一个产品细致的使用方式。松下公司的调研非常严格,松下洗衣机上的警示按键stop到底用什么颜色,一个研究员花了两年时间,最后探究出来在灰暗的地方最明显的颜色恰恰不是红色,而是橙色,所以松下所有电器的警示键是橙色键,反而更敏感、更安全、更鲜明。这些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9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成为日本美国的浪潮,他们以目标人群为本进行设计的深入研究。还有所谓的突破性创新设计(system design),核心是观察,不是观察自己,不是自我内心反向的观察,而是一种洞察,是观察对方。现在有各种各样以用户为中心的实验室,以此作为设计和创新的依据。在这个层面上,设计变成了非常理性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以人为本真正的概念是快速建立用户模型,用户模型的概念是使用。你会不会用这个东西?你能不能跑到用的过程中去做设计?任何一个东西的设计都有利我和利他的关系,但我和他这两个概念百分之九十可以重叠在一起,除非是差异性特别大的两个人,例如老年人和年幼儿童。整合起来大量可以重叠的部分就是使用者,要对使用者的使用做研究。所以设计百分之九十可以用使用模型来建构,设计的核心是使用。我们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只鼓励他想或去找资料,这都不是重要的,最核心的是你会用吗?你想用吗?你能用吗?如果学生能够瞬间在设计中通过使用的方式来建立使用模型,这个水平就高了。创新是性质,但是使用是能量,所谓敏感、行为习惯、市场,都指向使用。

第四个是思考,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名词,能够正确地思考和观察(或者说使用)有点关联。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的训练非常难。

第五个是人文,这个也很难。人文是一种修养,有一门课叫做游学,就是去全世界各个地方,老师带着学生讲解,不是去旅游,不是去参观,这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际上设计学属于文学,文学关照人的心灵家园,是从人的角度去获得更好的尊严。要让这些学设计的孩子具有人文精神,就要让他们感受很多和设计没关系但和生命有关系的历程,用人文感召他们,这个是最有用的。用游学的方式进行设计基础教学是有用的,现在许多国际交流会的举办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超浓缩地拓展视野,在同一个领域里很快地做比较研究。我曾经带学生去长安街上设计思维课,讲析中银大厦、西单图书大厦、远洋大厦等现代建筑的设计。这堂课不是谈具体的生活产品,而是用实际的生活体验来讲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再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建筑体量对社会的影响力。这种比较的方式就是游学。归结起来,活力、爱生活、思考、责任感实际上是游学多了以后,人对生命形成的关照,是一种内在的素质。

还有一些词,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沟通。设计实际上非常难,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让设计从社会分工里面分离出来,也会慢慢随着社会生产组织形态的演化而变化,它只是时代的产物,不会是永恒。横向就是沟通,打破壁垒非常重要,设计师不能闷头做事,他的沟通能力要变成个人的素质,多展开workshop,多展开一个主题不同知识结构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合作中,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全都合在一起,而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学、和设计的逻辑都有关系。设计师经常会被挫败,你只有真正认识到设计的本质意义,体会设计本身才能够有足够的意志面对挫折。

总结

最后对设计师理应具备的品质做一个归纳。第一是人文,它关乎学问和道德,设计学是关照人们生命品质的一个学问,要让学生从人的整体情怀这一角度去思考、去建构,用这样的维度来做设计;第二是观察,从用户的角度,在使用中观察;第三个是学会呈现,也就是我们说的造型基础;第四个是沟通。真正的设计,要具备这四个能力。还有一些能力对于职业的基础素养来说太复杂了,比如说敏感,它和现代科学中的感性科学、行为学、心理学一样对学生来说太深奥了,这是更高的研究领域要做的事情。设计学不能绕过去的第一要点是人文,要从人的品质角度去思考,从技术角度出发就错了。机器人是工程师研究的,教学生做机器人实际上是一个假象,设计不是做机器人,设计是去想机器人能不能很好地为人服务,这是设计师应该想的。机械工程师永远不会这么想,他们研究的是如何自动化。

真正的学问交流是什么?一个学问的世界,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整体的。工业设计这门学科有一个独特的专业角度。我解释了思和维的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讲思,也就是设计的理念从何而来的,再从多方面讲维。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应该只灌输一个维度的知识,比如说实践、动手、造型、素描、色彩这些中的一个或几个,设计从来不是一个维度就能搞定的。设计是一个网状结构,系统、缜密,人文、观察、呈现、沟通这些串起来以后,创新只是假象。对于设计来说,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从来不是创新。创新对于教设计、做设计的人来说是一个悖论,就和我们追求风格一样。你可以有风格,但是为了风格而去塑造自己的时候,在本质上已经被固化了,风格永远是别人对你的描述。绘画大师吴冠中,他的画风时时在变,他从来没有因为画风而限制自己。

猜你喜欢
工业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工业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