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实施一体化防控

2015-03-09 01:09范婧芳赵国芳
河北农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作物检疫河北省

范婧芳 赵国芳 高 军 崔 栗 王 静

实施京津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一体化防控,是控制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重要举措;是减量控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现代植保事业的助推剂。

一、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概况

1、小麦病虫草害

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约为85.5万亩。全市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主要以麦蚜、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白粉病、杂草等为主。麦蚜在全市普遍发生;小麦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顺义、通州、房山、大兴等小麦主产区;地下害虫种类以蛴螬、金针虫为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生区为房山、顺义、通州等区县;杂草以荠菜、播娘蒿等为害为主,一般每平方米1—5株,最高每平方米16.3株。

天津市小麦种植面积约为167.67万亩,全市小麦病虫害共发生360万亩次。其中,麦蚜发生165万亩次,小麦吸浆虫发生105万亩次,麦叶蜂发生20万亩次,小麦白粉病发生10万亩,其他病虫110.7万亩。

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3620万亩,常规病虫草害均有发生,主要有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小麦吸浆虫、蚜虫、麦叶蜂,雀麦、节节麦、野燕麦、荠菜、播娘蒿等。

2、玉米病虫害

北京市玉米种植面积182.4万亩。玉米虫害以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灰尖巴蜗牛、褐足角胸叶甲等为主,其中粘虫受异常气候的影响,发生较重。病害以玉米矮化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为主。防治技术主要有赤眼蜂防治、“一封一杀”、“一封两杀”和药剂防治等,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天津市玉米种植面积320万亩。玉米虫害主要有粘虫、玉米螟、玉米蓟马、玉米蚜虫、玉米叶螨、地下害虫等。病害则以玉米褐斑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为主。

河北省玉米种植面积4587万亩,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锈病、纹枯病、褐斑病、病毒病、玉米螟、粘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蚜虫、耕葵粉蚧、地下害虫等。

3、检疫性有害生物

河北省面临着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巨大压力。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对外交往多,交通便利。辖区内有秦皇岛、曹妃甸、唐山、黄骅4个对外港口,石家庄空港,还紧邻北京、天津空港和海港、境内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增加了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的机会。

25个疫情监测县的110个监测点,开展专门针对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小麦一号病、大豆疫病、稻水象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扶桑绵粉蚧、瓜类果斑病菌、番茄溃疡病菌、腐烂茎线虫、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列当属、向日葵霜霉病菌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

2013年在秦皇岛、唐山、承德加强了对苹果蠹蛾的监测,设监测点102个,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密切监控苹果蠹蛾的发生动态。以防控阻截带建设为契机,完善了我省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建立了3个省级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示范区。有效阻截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河北省境内,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二、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开展情况

1、成功控制草地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威胁

草地螟从1995年种群回升到1998年大发生,形成了建国以来第三个暴发周期,与前两个暴发周期相比(1953—1959年,1978—1984年),就河北省来说发生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虫口密度、危害程度、持续时间都超出前两个暴发周期。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河北省草地螟每年发生面积均在1300万亩以上,其中农田每年发生面积在300万亩左右,成为农业生产的劲敌。2008年为确保奥运顺利召开,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等地通力合作,下大力进行了大规模除治,取得了“确保草地螟不对秋粮造成危害,确保奥运顺利召开”的预期目标。

2、东亚飞蝗得到有效遏制

河北省是全国东亚飞蝗主要滋生地之一,常年宜蝗面积400万亩左右。1998年—2003年东亚飞蝗在我省重发生,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与邻近省份的合作下,通过采用飞机精准施药、地面堵窝扫残、实施生态改造和生物控制等综合措施,重发生的态势得到有效的控制,蝗虫进入平稳发生年。近十年来,蝗虫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主要以生物控制和堵窝防治及点片挑治为主进行控制。

3、延缓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许多重大植物疫情传入蔓延并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检疫限制,凸显我国植物检疫能力的薄弱。沿边、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疫情防控的前沿地带,在植物检疫防疫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增强沿边、沿海的疫情防御能力,抵御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是保障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的必然选择。根据近年新发现重大植物疫情的传入特点,2007年农业部决定在沿海、沿边地区建设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从而达到阻截疫情传入、遏制疫情扩散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特制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启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

疫情阻截带主要是通过设置多个疫情监测点达到阻截疫情传入、遏制疫情扩散的目的。疫情监测是发现疫情和掌握疫情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阻截、早扑灭”疫情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规范监测方法,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为及时采取防控行动、进行有效防除提供保障。

阻截带的建设同时带动区域联动。区域联动是植物检疫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公共植保的具体表现。京津冀三地均有疫情阻截带,通过区域联动,开展联合监测、联合检疫,共同防范有害生物传入京津冀三地。

三、新形势下京津冀一体化防控模式探索

1、成立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

根据当前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结合自然生态区域与行政区划,可组织成立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由京津冀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全面组织开展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控。

2、建立京津冀植保专家数据库

京津冀三地植保部门可建立网络数据库,用于整合和收集植保专家的详细信息,包含其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便于在监测和防治过程中给予更为专业而科学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3、建立病虫发生趋势会商机制

可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录入京津冀三地历年来病虫发生的数据,涵盖气象信息、发生趋势等多种数据,方便查阅。

在对病虫监测过程中,可不定期通过网络进行视频会议,共同研讨当前病虫害发生趋势,并及时做出病虫害防治意见,京津冀三地通过联防联控,进一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4、建立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调研机制

当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近几年突发性有害生物的危害增加,因而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调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建立京津冀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调研机制,按照当地近几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有利于更为准确地对今后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

5、完善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建设

完善阻截带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切实保证监测效果,达到阻截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目的。与北京、天津相近的疫情监测点可进行区域联防联控,通过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信息共享,共同对其进行阻截,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6、开发远程诊断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当前,我省建立了河北省植物保护网络服务平台,其中收录了植保专家信息、各类病虫害数据等,实现了信息共享。还设有专门的远程诊断板块,可自行选择专家进行诊断。被选定的专家通过视频、音频或文字、图片等远程即时通信方式,或者通过专家视频会诊、田间诊断、实验室诊断等方式进行线上咨询,了解发生危害情况,确定病虫草害有害生物种类,并及时出具诊断结果和解决技术方案。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北京、天津两地与我省毗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相似,可通过我省的网络服务平台,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猜你喜欢
农作物检疫河北省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河北省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