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江西省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2015-03-09 12:57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朱丽萍陈轶英
中国卫生统计 2015年4期
关键词:标化顺位死因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 赵 军 朱丽萍 吉 路 陈轶英 颜 玮

2012-2013年江西省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 赵 军 朱丽萍 吉 路 陈轶英 颜 玮

目的了解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谱、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3年江西省死因监测资料,分析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情况及就诊就医信息。结果2012-2013年,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率为519.0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9.04/10万。标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居民前四位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部死亡构成的85.04%,伤害占9.12%。与1997-1998年比较,慢性病死亡率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及其死亡水平、死因顺位不同。死亡人群中未就诊比例城市为3.45%,农村为5.69%。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监测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应针对不同人群及其主要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疾病监测 死亡原因 分析

为了解江西省居民的死亡谱、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对2012-2013年江西省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利用江西死因监测系统资料,该系统中5个县(区)长期、连续地收集全人群死亡资料,其中东湖区和章贡区属城市地区,武宁县、龙南县、上高县属农村地区。

2.方法 按《全国死因登记系统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要求收集人口、死亡资料,由专业人员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原则确定根本死因并编码进行统计分析,标化死亡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结 果

1.总死亡情况:2012-2013年江西省监测人口总数为4438484人,其中男性2239359人,女性2199125人;城市2433997人,农村2004487人。死亡总数23038人。从表1可见:监测地区死亡率为519.0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9.04/10万;城市和农村(χ2=356.09,P<0.005)、男性和女性(χ2=974.28,P<0.005)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1.82倍,农村标化死亡率是城市的1.32倍。

表1 2012-2013年江西省监测地区分城乡分性别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

2.三大类死因死亡率及其构成:2012-2013年江西省监测地区感染病、慢性病、伤害死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4.93%、85.04%和9.12%。三大类死因分性别、分城乡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情况见表1。以标化死亡率计:感染病死亡率城市是农村的1.61倍,慢性病、伤害死亡率农村分别是城市的1.28和2.44倍,感染病、慢性病、伤害死因标化死亡率男性分别是女性的1.78、1.77和2.56倍。

3.主要死因死亡水平和顺位变化情况:江西省监测地区前十位主要死因死亡率及其顺位见表2。与1997-1998年比较:2012-2013年总死亡率上升了51.10%,其中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等慢性病死亡率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伤害、传染病、围生期疾病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两个年代比较,前五位死因顺位相同,2012-2013年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的死亡率和死因顺位均有上升,由死因顺位前十位外跃居第六位。

4.年龄别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死亡构成(见表3):将监测地区人口按0岁~、5岁~、15岁~、45岁~、≥65岁~分组,各年龄组死亡数分别占总死亡数的2.03%、0.48%、7.11%、21.81%、68.57%。5~14岁死亡率最低,除0~4岁组外,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0~4岁组中,感染病死亡率最高,占该组死亡数的46.37%;5~14岁组中,伤害死亡率最高,占该组死亡数的52.73%;而在15~44岁组、45~64岁组、65岁~组中,慢性病死亡率最高,分别占各组死亡数的56.51%、82.91%、90.71%。

表2 江西省监测地区主要死因死亡率(1/10万)及顺位比较

讨 论

1.2012-2013年我省监测地区居民总标化死亡率、慢性病和伤害标化死亡率(399.04/10万、335.02/10万、40.70/10万)低于全国(419.34/10万、352.68/10万、42.70/10万)和中、西部,高于东部,前六位死因顺位与全国一致[1],死因谱以慢性病和伤害为主,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等慢性病死亡率呈升高趋势,开展对慢性病和伤害的防治,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是目前已知的非传染病危险因素[2],健康促进策略被认为是非传染病防治最有效的策略[3]。

表3 江西省监测地区分年龄别三大类疾病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2.男性和女性的死亡水平和死因顺位有差异,三大类疾病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与全国的结果一致[1]。男女性前四位死因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男性第五、六位死因为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女性则为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男性传染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分别是女性的3.09、2.56、2.48、2.07、1.89倍,可能与男性暴露于相关危险因素水平高于女性有关,一些危险的行为因素(如吸烟和酗酒)是导致两性死亡差异的重要原因[4]。

3.城乡死亡水平和死因顺位有差异。慢性病、伤害两大类疾病死亡率农村均高于城市,与全国的结果一致[1]。2012-2013年我省监测地区死亡人群生前到省市级、县级、乡村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城市分别为70.71%、22.98%、3.22%,农村分别为17.48%、57.43%、18.67%,未就诊比例城市为3.45%,农村为5.69%,城市未就诊比例稍高于全国城市(3.31%)和东部城市(3.04%),农村未就诊比例高于全国农村(4.97%)和东、中部农村(5.14%、3.44%),提示仍有部分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受到抑制,一些该去医疗机构就诊而未去就诊,应住院治疗而未能住院,应进一步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

4.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及其死亡水平、死因顺位不同,应针对不同人群及其主要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1]王宇.2012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

[2]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2.

[3]柴玉英,张向阳,李勇.我国人口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c):1025-1027.

[4]纪颖.中国大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对死亡性别差异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1):55-60.

(责任编辑:郭海强)

猜你喜欢
标化顺位死因
2005—2016年中国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2005~2015年中国口腔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第二顺位最高额抵押相关法律风险及防范
抵押前顺位作展期是否要后顺位同意
辽宁省农村地区2009—201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及过早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现况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黄岩长潭水电厂
死因
音乐和家庭都是第一顺位!两者才是他要的“爵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