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

2015-03-09 12:57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64003刘海霞王胡乃宝韩春蕾孙红卫
中国卫生统计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历心理健康因子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64003) 刘海霞王 玖 林 林 胡乃宝 韩春蕾 孙红卫

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64003) 刘海霞△王 玖 林 林 胡乃宝 韩春蕾 孙红卫

目的了解高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为未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CL-90量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市三所高校16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AS9.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所高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占19.44%,66.7%的人认为留守经历使得性格发生正向改变,只有22.8%的人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较关心,有一半的人承认自己和周围的师生及朋友关系一般,而这些人恰巧是自己平时的倾诉对象;35.58%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前三位的为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10个因子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0个因子在不同类型院校、性别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个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不同生源地之间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整体高于城市的学生;多因素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强迫因子、师生关系四个变量是影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调查的留守人群心理问题阳性率较高,提示留守经历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性别、学校类型、生源地10个因子间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提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部分人群,挖掘留守背景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健康水平。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留在家乡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群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的“留守儿童”中部分有幸继续学业,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即在其上大学之前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曾与其分居1年及以上的这部分大学生[2]。本研究通过对某市三种类型高校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也为未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某沿海城市为研究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市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三所大学分别为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医学类大学,每所学校涉及部分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调查过程使用统一的方法和指导语,问卷统一发放,当场作答、统一回收与核对。共发放调查问卷165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5份,有效率97.27%,其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12名,阳性率19.44%。

2.方法

(1)研究工具(量表)本研究采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rogatis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3],该量表为五点计分的里克特量表,共包含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都由患者从无(1)到极端(5)来估计。量表共包含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症状维度或因子。

(2)统计分析 通过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双遍双人录入、整理与逻辑检错、应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等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 果

(1)调查对象人口分布

调查选取山东省某市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综合类、师范类、医学类)的在校大学生1605名进行调查,其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共312名,阳性率为19.44%,综合类大学阳性率为25.93%,师范类大学阳性率为17.67%,医学类大学阳性率为17.01%。

312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男、女生各占39.7%、60.3%;其中79.8%的人来自农村,64.7%的人为非独生子女;从年级来看,大部分学生来自低年级,其中大一占34.6%,大二和大三分别占26.6%、29.5%,大四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占9.3%,这与调查对象的选择有关,大四学生处于见习、实习与找工作阶段,人群流动较大,在样本选择时该部分人群调查起来相对较困难。

2.留守背景与心理健康状况

(1)留守背景情况

本研究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留守经历设定了若干项目,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评价、情感与社会支持等方面做了调查。

从自我和谐和与评价来看,调查的312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38.5%的人认为留守经历使得自己的性格发生了改变,这其中有66.7%的人认为这种性格改变是正向的,只有33.3%的人认为是负向的;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对周围人关心程度的感受,22.8%的人认为周围的邻里、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很关心自己,51.6%的人认为他们较关心自己,有25.6%的人认为他们很少、不关心或者对自己冷漠;从在学校的情感与社会支持情况来看,53.5%的人认为自己在学校里与师生关系一般,9%的人认为与师生关系不好甚至很差;从“在学校朋友多吗”这个项目来看,有53.5%的人认为自己在学校朋友一般,34.6%的人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朋友很多,还有11.8%的人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朋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这其中有20.8%的人表述自己在学校无知心朋友;在“平时遇到问题与谁交流”这个项目上,63.8%的人选择同学或者朋友,23.7%的人选择向父母倾诉,而选择向辅导员老师倾诉的只占1.6%,自己一个人闷着解决的却占7.1%。

(2)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留守人群中,心理健康量表评价因子总得分的平均分为153.86分,因子得分超过160分的人数共111人,占留守人群的35.58%,提示该部分人群有阳性症状,测试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将因子总得分除以因子内题目数,算得各因子平均得分,强迫症因子平均分最高,为1.95分,其次为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结合量表阳性率判定标准,留守人群十个因子阳性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

(3)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①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本研究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SCL-90的10因子各个因子间进行差异性比较。从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这十个因子比较来看,两人群各因子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提示“留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对影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类型、性别与生源地进行选项间差异比较。从学校类型来看,各个因子在三所院校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躯体化、焦虑和恐惧三个因子均以医学类院校最高,而其他各因子,均以综合类院校的得分最高,具体见表1;从性别间各因子得分差异比较情况来看,各因子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因子平均得分均小于2分,且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具体见表2。然而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来看,各因子间均无差异;从生源地情况来看,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不同生源地之间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整体高于城市的学生,具体见表3。

表1 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学校间比较

③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因素分析

以SCL-90量表总得分为因变量(因子总分超过160分的定义心理问题阳性,赋值为1,低于160分的定义为心理问题阴性,赋值为0),以人口学特征变量、留守背景项目、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为自变量,按照模型分析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分类属性变量中分类条目的合并和赋值、数值型变量的离散化),采用前向选择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Fin=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有4个变量保留在模型中,分别为师生关系、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这几个变量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得分的影响顺序大小为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强迫因子、师生关系。似然比检验G=93.287,P<0.05,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4。

表2 性别间各因子得分比较

表3 不同生源的学生因子得分比较

表4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1.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增强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和谐

本研究中,38.5%的人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改变,这38.5%的人中有66.7%的人认为这种性格改变是正向,只有33.3%的人认为是负向的,通过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定性访谈也发现这一结果,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4-5],类似研究多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更多关注留守经历的负向作用,而对其正向作用很少关注或忽视;从情感和社会支持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周围的人比较关心自己,且在周围有知心朋友,问题倾诉多向朋友或同学,选择父母倾诉的占23.7%,还有7.1%的学生选择自己闷着解决问题,这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6],针对此类问题,学校的辅导员老师或家长应注意对其进行情绪的正确疏导,引导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情绪的积压,鼓励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沟通机制[7-9]。关于留守背景的信息应进一步进行挖掘,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因此,应该注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尤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2.加强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SCL-90阳性检出率判定标准,在留守人群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35.58%,高于全国常模与国内大学生水平[3],提示该部分人群有阳性症状,测试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高于非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水平,提示“留守”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1],在进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按照10个因子任意一项因子分≥2判定为心理健康阳性状的标准来看,该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十个因子阳性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强迫症状因子和“其他”,这与赵洁、王海荣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13]。

影响因素分析中,从性别来看,10个因子得分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这与一般大学生的状况一致,与赵洁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张莉华老师的心理咨询结果一致[2-3,12],相对于有留守经历的男生,留守经历对女生来说正向作用明显,源于女生成熟较早,早期留守期间更易担当父母的角色,更能独立处理和应对事件;侧面了解大一新生与大五学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状态方面的得分较高,这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这个不熟悉的环境和大五学生面临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压力有关,自我和谐较差,这与其进入特殊环境后的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等有关,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灵活的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帮助不同时期的学生做好角色转换和适应新环境与社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活实践应对方式[6,14-15];而生源地这个因素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虽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地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教育等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逐渐提高,对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差异性影响不明显[16-17]。

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既有负向的,也有正向的,这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并发挥留守经历对其正向的作用;重视脆弱女性心理健康的同时,格外重视留守经历对男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结构,主动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机制,特别是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健康问题,建立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

[1]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25-29.

[2]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3]蔡灿龙.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舒艳,张莉华.留守:那一段岁月刻骨铭心.法制与社会,2008(3):273-274.

[5]吴薇莉,苏文明,王政书,等.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

[6]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88-389.

[7]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西华大学学报,2010,29(1):107-120.

[8]邓树崇,马迎教,吴琪俊.某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7,24(5):529-530.

[9]肖婉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成因及对策—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科教文汇,2010(11):183-184.

[10]杨曙民,李素敏,李建秀,等.某高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中国卫生统计,2008,25(4):417-418.

[11]齐雷涛,刘娜.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8(3):304-306

[12]王海荣,杨文兵.大学新生SCL-90心理健康筛查阳性结果分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31-33.

[13]江巧瑜,许能锋,曹建平.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2,27(1):25-27.

[14]张朝、于宗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308-1310.

[15]王文娟,许华山,祝亚丽,等.医学生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01):72-74.

[16]谭雪晴,向光富,韦耀阳,等.农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75-276.

(责任编辑:邓 妍)

国家统计科研一般项目(2012LY074)子课题;滨州医学院科技计划项目(BY2013KJ086)

△通信作者:刘海霞,E-mail:liuhaixia127@163.com

猜你喜欢
经历心理健康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