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03-09 11:34张族勤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神经学心肺降温

张族勤 李 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三明 365400

当前,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CPR)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脑复苏的成功率仍然较低。到目前为止,治疗性低温疗法(亚低温)是最具有支持力并取得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治疗方法[1-5]。但降温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ICU 收治的心脏骤停CPR 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持续昏迷患者60 例,其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5~78 岁,平均(53±8.5)岁。将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早期亚低温组(ROSC 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和延迟亚低温组(ROSC 后8 h 行亚低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30 例,按下述方法接受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延迟亚低温组30 例,先常规治疗,8 h 后加用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复苏时间、复苏当天GCS 评分、基本用药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从心脏骤停至开始CPR 时间5~10 min,从心脏骤停至实施CPR 的持续时间<45 min。排除标准:发病前期出现严重脑损伤,严重基础疾病,各种疾病的终末期所致的心脏骤停,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停搏后处理

两组患者均按照《2010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6]要求,继续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控制抽搐/肌阵挛、血糖控制、镇静镇痛、降颅压、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脑细胞及预防感染等处理。早期亚低温组ROSC 后立即加用亚低温治疗,延迟亚低温组ROSC 后8 h 加用亚低温治疗。

1.4 亚低温治疗

参照文献[7]的降温方法,应用HGT 200Ⅱ亚低温治疗仪(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身降温,6 h 后使肛温降至并维持在32~34℃,同时给予镇静肌松治疗,使患者不出现寒战。治疗24 h 后开始复温,以0.2~0.5 ℃/h 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37℃。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①复苏早期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分:全部患者在复苏后第1、3、7 天分别进行GCS 评分,共15 分。②两组患者分别于ROSC 后0、8、24、48、72 h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均购自北京尚柏生物工程公司,采用美国RG 公司试剂)检测S-100β 蛋白水平。③随访患者6 个月,根据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分(CPC)进行评级:CPC1 表示脑功能完好;CPC2 表示中度脑功能残障;CPC3 表示严重脑功能残障;CPC4 表示昏迷及植物状态;CPC5 表示死亡,确认的脑死亡或传统标准认定的死亡。CPC1、CPC2 认定良好神经学结局,CPC3、CPC4 和CPC5 认定不良神经学结局。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神经学结局的差异。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CS 评分的比较

心脏骤停复苏后第1 天,两组GC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第7 天,两组GCS 评分均较复苏后第1 天明显升高(P<0.01),且早期亚低温组较延迟亚低温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GC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GCS 评分的比较(分,±s)

与同组复苏后第1 天比较,*P<0.01;与延迟亚低温组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100β 蛋白浓度的比较

心脏骤停ROSC 后0 h 两组静脉血测得的S-100β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亚低温组8、24、48、72 h 静脉血测得的S-100β 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延迟亚低温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100β 蛋白浓度的比较(μg/L,±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100β 蛋白浓度的比较(μg/L,±s)

与延迟组亚低温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6 个月时神经学结局的比较

复苏后6 个月,早期亚低温组良好神经学结局率为53%,明显高于延迟亚低温组的23%(P<0.05);早期亚低温组不良神经学结局率为47%,明显低于延迟亚低温组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6 个月时神经学结局的比较[n(%)]

3 讨论

CPR 后的亚低温脑保护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亚低温疗法的适应证、最佳降温时机、最佳降温方法、维持时间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技术细节及其机制等问题仍需完善。尤其是降温时机对预后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

有关亚低温对CPR 后脑保护作用的大多数临床研究选择在ROSC 后开始降温[1-5],但罗明慧等[8]的研究发现,在CPR 的同时应用降温治疗的患者较ROSC后再应用降温治疗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率更高,动物试验研究亦表明,亚低温治疗CPR 后脑损伤疗效与诱导亚低温开始的时间有关[9-10]。故有研究者建议亚低温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童建成等[11]对比了心脏骤停患者ROSC 后90 min 内及90 min 后接受亚低温治疗的病死率,结果发现,90 min 内复苏组的病死率为45.5%,较90 min 后复苏组的25.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伤后8 h 再应用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消失[12]。亦有研究发现,伤后24 h内实施降温治疗均有效果[13]。那么亚低温治疗对CPR患者预后影响的降温时机是否可能有一个真正的切割点?

本研究选择心脏骤停ROSC 后8 h 作为降温时机的关键点[12-14],初步探讨亚低温降温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复苏后第1 天,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第7 天,两组GCS 评分均较复苏后第1 天明显升高(P<0.01),且早期亚低温组比延迟亚低温组明显更高(P<0.01),说明ROSC 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较ROSC 后8 h 行亚低温治疗更能改善患者CPR 后早期的神经功能。

S-100β 蛋白存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中,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故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心脏骤停后,脑细胞缺血缺氧、水肿,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血液,因此可从血液中检出,且血清浓度与病情呈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15]。本研究显示,心脏骤停ROSC 后0 h 两组静脉血测得的S-100β 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亚低温组8、24、48、72 h静脉血测得的S-100β 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延迟亚低温组(P<0.05),说明ROSC 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较ROSC 后8 h 行亚低温治疗更能减轻患者脑损伤。结果表明,ROSC 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较ROSC 后8 h行亚低温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学结局,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时需考虑降温时机对预后的影响,可能的最佳时机是ROSC 后8 h 内。

[1]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02,346(8):549-556.

[2]Bernard SA,Gray TW,Buist MD,et al.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J].N Engl J Med,2002,346(8):557-563.

[3]Castrejon S,Cortes M,Salto ML,et al.Improved prognosis after using mild hypothermia to treat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 due to a cardiac cause:comparison with a control group[J].Rev Esp Cardiol,2009,62(7):733-741.

[4]李道海,林锦潮,梁子敬,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7.

[5]石波,崔惠芬,包小丽,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3-55.

[6]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R,et al.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 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640-S656.

[7]张族勤,陈志慷,李伟,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外心脏停搏患者神经学结局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27(11):138.

[8]罗明慧,欧阳菌香,周珍玉,等.颅脑降温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时机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3-4.

[9]Janata A,Bayegan K,Weihs W,et al.Emergency preservation and resuscitation improve survival after 15 minutes of normovolemic cardiac arrest in pigs[J].Crit Care Med,2007,35(12):2785-2791.

[10]任亦频,周厚荣,汤旭,等.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J].广东医学,2014,35(3):345-349.

[11]童建成,张广雄.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2,23(8):718.

[12]Ma M,Matthews BT,Lampe JW,et al.Immediate shortduration hypothermia provides long-term protection in an in vivo model of traumatic axonal injury[J].Exp Neurol,2009,215(1):119-127.

[13]贾海燕,李来传,袁洲杰,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219-220.

[14]黄潇红,杨淑芬.1 例心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实施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5):1310-1311.

[15]袁雪松,卞晓星.S-100β 蛋白及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作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274-276.

猜你喜欢
神经学心肺降温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动物降温有妙招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早期头颅成形术和神经学改善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小老鼠降温
浅谈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