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严海霞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 江苏 灌云, 222200)
关键词:CT; 颅脑损伤; 诊断; 预后评估
重型脑损伤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昏迷在6 h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指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Glasgow昏迷评分3~7分[1]。影像学检查在评价颅脑损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无创显示颅骨及颅内病变的大小、部位和数量等,为进一步采取合理的治疗提供根据,并可以作为随访观察的方法[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 CT 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外三科2014 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其中男95例、女39例;年龄1~85 岁,平均(42.48±22.12) 岁;致伤原因为车祸79例、摔伤36例、高空坠落19例。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不同程度的单或双侧肢体活动受限、休克、死亡等临床表现;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示,重度昏迷3~8分者36例,中度昏迷9~12分者44例,轻度昏迷13~14分者54例;所有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患者取仰卧位,使用GE Brightspeed螺旋CT机。扫描要求:管电压 120 kV、电流160 mA,时间2 s,矩阵512×512,窗宽85~100 HU,窗位30~55,常规轴位,以OM为基线,从患者颅底至顶部扫描。层厚、层距各10mm。重点部位薄层扫描,层厚、层距各5 mm。对怀疑颅底骨折患者,采用0.625 mm层距、层厚进行扫描。
CT 表现、脑基底池:正常,指脑干环池形态正常,无明显受压变窄;受压,指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受压变窄;消失,指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受压消失。中线结构:正常,指治疗后经CT检查显示中线结构处于正常位置;轻度偏移,指治疗后经CT检查显示中线结构偏移<3 mm;重度偏移,指治疗后经CT检查显示中线结构偏移>5 mm。
根据格拉斯哥(GOS) 评分制定预后评价标准:良好,≥5 分;轻残,4 分;重残,3 分;植物生存,2分;死亡,1 分。预后好=良好+中残,预后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
2结果
本组中,脑挫裂伤49例(36.57%),CT显示出血点多且分散,常在外力作用点的附近或对冲部位,多数伴有明显的创伤史,呈片状、斑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区,边界模糊,有一定的占位效应。颅骨骨折41例(30.60%),线性骨折17例(34.15%)、开放性骨折12例(29.27%)、凹陷性骨折8例(19.51%)、粉碎性骨折4例(9.76%),间接征象表现为鼻窦积液、颅内积气。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16.42%),CT征象显示,相应脑池/裂、沟内线状或窄带状高密度影。脑内血肿 17例(12.69%),呈类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界较清,直径在2 cm以上,周围有环行低密度影,有一定占位效应。硬膜外血肿3例(2.24%),一般范围小,表现为扁梭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相反。硬膜下血肿2例(1.49%),一般范围大,常跨越颅缝,呈月牙形波浪状高密度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一致。
伤后治疗5个月采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价,良好21例(15.67%)、中残63例(47.01%)、重残47例(35.07%)、植物生存2例(1.49%)、死亡1例(0.75%),预后好84例(62.69%)、预后差50例(37.31%)。
分析
预后差的患者基底池受压、消失的比例及中线结构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24.00%的预后差的患者基底池消失,而仅有1.19%预后好的患者存在基底池消失,36.00%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偏移,而仅有5.95%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偏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患者基底池及中线结构与预后情况分析[n(%)]
与预后差的患者比较,*P<0.05。
3讨论
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脑损害,急性脑外伤病死率高。自从CT和MRI应用以来,脑外伤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4]。根据影像学检查,结合外伤史和临床症状,一般易于明确诊断颅脑损伤的类型、程度和范围。CT是一种具有全面检查病情功能的探测仪器,具有操作便捷、分辨率高、价格低廉等优势,可以通过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全面观察颅脑损伤的细小病变部位,对病变的径线进行准确测量,能够提高颅脑损伤的确诊率和确诊速度,是颅脑损伤诊断的最佳方法[5-10]。CT头颅扫描采用X射线对患者头颅进行断层扫描,通过探测器接收断层扫描后的X射线,将其转变为可见的光束,在经转换为电子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相应的数据;图像形成是将头颅每个层面分解成体积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素,经扫描后计算机计算相应长方体素的X射线的衰减和吸收系数,经数据矩阵排列后存储于磁盘中;像素是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数字矩阵中的不同位置的数字转化为不等灰度的黑白小方块,通过排列形成CT图像[11]。
CT动态扫描是检查颅内损伤的主要方法,本研究认为常见的急性颅脑损伤CT征象有: ① 患者颅内双侧大脑弥漫性密度有所降低,灰白质融合界限不清,脑室、脑池显示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受压变窄、消失,中线没有显著性偏移; ② 患者一侧大脑的半白质密度显著降低,部分患者颅内的挫伤灶表现为低密度实质内,且患者常伴有密度较高的血肿,患者受伤部位的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不明显,但是中线结构移位明显,且不同患者中线结构移位程度不同[12]; ③ 硬膜外、下血肿患者,若同时存在脑实质、白质大面积、弥漫性损伤时,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与颅内血肿的体积大小不相符,难以判断; ④ 若患者出现脑白质损伤,则CT扫描结果低于、高于或等于正常均有可能出现; ⑤ 若脑内水肿或血肿是由弥漫性白质损伤所致,则较早可以通过CT影像变化看出,影像显示低密度影伴有弥漫性损伤,还有可能存在稍高密度出血灶呈小片状散在分布,灰白质融合界限不清,脑室、脑池显示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受压变窄,甚至消失[13-14]; ⑥ 部分儿童或者青少年脑白质肿胀CT扫描结果等于正常,甚至高于正常情况,同样灰白质融合界限不清,伴随着脑内水肿的不断加重,CT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有学者[15-16]认为患者入院后GCS评分主要与颅内活动性出血、继发性脑梗死、水肿、病灶迟发性发生有关。相关研究[17-21]显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与患者预后呈现正相关,明显脑室及脑池受压形态变形、消失、脑干受损及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GOS评分较低,临床预后差。本研究显示,预后差与预后好的患者脑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移位情况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提示,通过对脑基底池受压、血肿体积和中线结构的测量,CT还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预后情况。脑内血肿、中线结构及脑组织损伤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颅内血肿越大、中线结构偏移明显及脑组织
广泛损伤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GOS评分较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44.
[2]张海兵.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 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3): 227.
[3]李泳, 王银国, 周锦标, 等.老年人颅脑损伤表现及预后评估[J].河北医学, 2013, 19(4): 539.
[4]白人驹, 徐克. 医学影像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0.
[5]郝志勇, 刘建平.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CT诊断[J].当代医学, 2009, 15(18): 55.
[6]陈盛亮. 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8): 1369.
[7]李永宝. 螺旋CT扫描对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与分析[J]. 医学影像, 2014(3): 7.
[6]雷扬.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与X线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1): 4949.
[9]徐亚彬.重型颅脑损伤的CT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11): 1554.
[10]王荣军.多层螺旋CT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 2013, 26(1): 98.
[11]张伟国, 吴晓宁, 方靖琴. 螺旋CT对创伤性脑损伤评价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1): 86.
[12]祁海文.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J]. 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3): 57.
[13]陈笑平. 急性颅脑损伤CT检查160例回顾性分析[J]. 工企医刊, 2011, 8(4): 8.
[14]王克昌.急性颅脑损伤CT 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2(1): 40.
[15]王建荣.颅脑损伤GCS评分与CT像计分对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4): 9.
[16]周礼金, 徐琴, 张景山, 等.急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计分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7): 768.
[17]何仲恒, 曹兆飞, 钱明霞, 等. 急性颅脑损伤的CT 颅内阳性并发症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5): 534.
[18]王军连. 颅脑CT的临床应用及CT片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6): 198.
[19]林立超, 叶志其, 杨建雄, 等. 神经电生理检测联合头部CT图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8): 963.
[20]李舜, 唐晓平, 唐文国, 等. 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及预后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5): 5.
[21]王珂, 吴红霞, 岑炳欣. 早期CT环形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2): 89.
收稿日期:2015-05-20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161-02
DOI:10.7619/jcmp.201524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