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生职业幸福感现况及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

2015-03-08 02:55:07刘婷张曼华刘颖马妮娜朱洁
医学与社会 2015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医生

刘婷 张曼华 刘颖 马妮娜 朱洁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北京,100069



北京市医生职业幸福感现况及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

刘婷张曼华刘颖马妮娜朱洁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北京,100069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医生的职业幸福感现况及社会人口学因素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三级医院在编医生中按照人数1:1:1随机选取146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情感幸福感得分(3.59±0.93)分,认知幸福感(4.16±0.78)分。不同工作年限、科室类别、休息时间的医生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情感幸福感的保护性影响因素为临床专科、医技科室。认知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为正高级职称、临床专科;医生职业幸福感危险性因素主要为休息时间一天、工作年限11-15年。结论:北京而医生职业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低,需要加强对中年人群、低职称、内外科医生的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和提升。

关键词医生;幸福感;社会人口学因素

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工作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持续的快乐体验,是对职业及目前工作状态的主观感受[1]。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城市居民、大学生等人群,在医务人员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护士,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职业耗竭等消极面,关注医生积极动力、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医生职业幸福感与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了解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关注积极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相关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的一级(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3家)和三级(3家)医院6000名医生中,按照1:1:1的人数比例随机选取1465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废卷,回收有效问卷1302份,有效率88.87%。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出生日期、医院级别、婚姻状况、所在科室、职称、月收入、工作年限、休息时间等。②工作幸福感量表:此量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加艳等人编制并经检验信效度较好。量表包括18个条目,采用Likert式六分等级量表形式,从“6-非常符合”到“1-非常不符合”由被试针对每个条目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价。量表含两个高阶因子: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情感幸福感代表了幸福感中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两个维度。认知幸福感代表了幸福感中的心理幸福感,包括自主工作、学习成长、胜任工作和工作意义四个维度。六个一阶因素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9(积极情绪体验)、0.82(消极情绪体验)、0.85(学习成长)、0.89(自主工作)、0.70(胜任工作)、0.83(工作意义)。

1.2.2 质量控制。①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对负责问卷发放及回收的人员讲解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使其掌握问卷的填写方法并及时请被试填写问卷。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逐一筛查,剔除规律作答,反应倾向明显,漏填大于2个条目的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 Data 3.0建数据库,用 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构成比、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302名医生中,男性445人(34.2%),女性837人(64.3%)(另有20人未填写性别);年龄20-74岁,平均(36.84±8.80)岁;大专及以下279人(21.4%),本科616人(47.3%),硕士320人(24.6%),博士及以上81人(6.2%),另有6人未真写学历;未婚/单身217人(16.7%),已婚者1 045人(80.3%),离异/丧偶/分居39人(3.0%)(1人未填);初级及以下的职称为537人(41.2%),中级549人(42.2%),副高级164人(12.6%),高级51人(3.9%)(1人未填);内外科517人(39.7%),临床专科(儿科、预防保健、中医等)469人(36%),医技230人(17.7%),管理职能部门80人(6.1%)(6人未填);工作5年及以下的365人(28%),6-10年270人(20.7%),11-15年178人(13.7%),16-20年169人(13.0%),20年以上320人(24.6%);平均每周有半天及以下休息时间的61人(4.7%),有一天休息时间的237人(18.2%),休息时间有一天半的255人(19.6%),休息时间有两天或三天的748人(57.5%)(1人未填)。

2.2 医生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

医生总体的情感幸福感得分(3.59±0.93),认知幸福感得分(4.16±0.78),认知幸福感得分高于情感幸福感。在认知幸福感中,胜任工作得分最高,其次是学习成长;工作意义和自主工作的得分相对偏低。见表1。

表1 医生职业幸福感总体情况及各因素得分(x±s)

2.3 医生职业幸福感在社会人口学因素上的比较

经t检验,不同性别的医生职业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t情感幸福感=-1.546,P>0.05;t认知幸福感=-0.639,P>0.05)。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医生职业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F情感幸福感=1.616 ,P>0.05;F认知幸福感=0.145,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医生职业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F情感幸福感=1.845,P>0.05;F认知幸福感=1.618,P>0.05)。

不同工作年限、科室类别、休息时间因素上医生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11-15年、休息时间1天及以下的医生职业幸福感较低。临床专科和医技科室医生的职业幸福感较高。不同职称的医生情感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认知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正高级职称最高。见表2。

表2 医生职业幸福感在社会人口学因素上的比较(x±s)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2.4 医生职业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社会人口学变量中的无序多分类变量进行哑变量赋值。首先将社会人口学变量全部纳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共线性检验,剔除可能存在共线性的变量后,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表3和表4所示的医生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从表3可知,情感幸福感的保护性影响因素为临床专科、医技科室;根据标准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危险性因素中,影响较大的为休息时间1天、工作年限11-15年,其次为工作16-20年、1天半、6-10年。

从表4可知,认知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为正高级职称、临床专科,危险性因素影响较大的为休息时间1天、工作年限11-15年,其次为休息时间1天半、管理职能科室。

表3 情感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F=12.043,P=0.000,R2=0.063。

表4 认知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F=10.729,P=0.000,R2=0.049。

3 讨论

3.1 医生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编低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医生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情感幸福感得分3.59,认知幸福感得分4.16。参考刘加艳等人对北京的技术工人、四川的医生研究结果,北京市的技术工人,四川的医生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得分分别为:3.78、4.26、3.66、4.29,北京市医生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有研究显示:医生的主观幸福感或工作满意度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2-3]。提示可能是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北京市医生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工作风险高,在工作中容易焦虑、疲惫,工作压力大,因此医生的工作成就感低、消极情绪较多,从而影响职业幸福感。

3.2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医生职业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社会人口学因素中的工作年限、休息时间、科室类别对医生职业幸福感影响较大。职称对认知幸福感有一定影响,而对情感幸福感无显著影响。

3.2.1 性别对医生职业幸福感无影响。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生的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这可能是医生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需要面对同样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因而不同性别的医生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有研究显示,性别对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主效应,男性得分高于女性[4-5]。但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关于性别对幸福感或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较为统一的结果,这可能与调查地区或研究工具不同有关。

3.2.2 工作年限越长对医生职业幸福感的影响越大。方差分析表明,医生职业幸福感在工作年限上呈“U”型变化,工作年限11-15年的医生职业幸福感最低,低年资和高年资的医生职业幸福感较高,这与李桂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表明,工作11-15年对医生的职业幸福感有较强的消极作用。分析认为,经过11-15年的临床工作,医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得到提升,工作带给自己在学习成长上的满足与年资低的医生相比,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工作11-15年的医生多迈入中年,在家庭和医院中都是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面对经济压力、晋升瓶颈及工作—家庭冲突等,所以在诊疗过程中,他们比初入职场时更多遇到医患矛盾或纠纷,因而消极情绪体验较多,工作价值感低。

3.2.3 科室对医生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结果表明,临床专科的医生职业幸福感较高,内外科的医生职业幸福感得分较低。本研究中临床专科主要是儿科、全科、中医、保健等科室的医生,他们与内外科医生相比,面对的危重病人较少,工作压力较小,因此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医技科室对医生情感幸福感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可能是医技科相较内外科医生,工作内容相对简单,与患者直接接触少,医疗纠纷较少,工作中的压力、焦虑程度较小。曹冰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过医疗纠纷的医生焦虑程度更高,压力感受和心理健康更差[7]。另一方面,医技科室医生休息时间较多,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休息时间越多,医生职业幸福感更高。有研究表明,医生的每周工作时间和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的正相关[8]。因此,医技科室的医生休息时间较多,工作—家庭冲突更小,负性情绪相对较少,情感幸福感较高。

3.2.4 职称对医生的认知幸福感有积极影响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医生情感幸福感无显著差异,在认知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工作量大,不同职称级别的医生都要面对同样的压力,低职称的医生有更多临床一线任务、科研等工作,高职称的医生需担负整个科室的发展,责任工作压力较重,因此,高职称的医生会产生较强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所以不同职称的医生情感幸福感差异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正高级职称是医生认知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分析认为正高级职称的医生资历高、经验丰富,与下级医生相比,更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工作,工作自主性和胜任感更强。此外,国外有研究发现职位越高,使命感也越强烈[9],当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使命,工作的动力就不仅仅受薪酬、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体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价值感更强。高资历的医生通过对疑难重病的诊治,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就感, 潜力得以发挥的自豪感,因而对认知幸福感有一定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北京市医生的职业幸福感水平亟待提高。医生的工作态度、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医生在工作中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有利于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应重视医生的职业幸福感状况和特点,尤其是注重提升中年医生、低职称医生及内外科医生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02):30-34.

[2]刘琳琳,臧爽,周泓旭等.医疗从业者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7.

[3]管素叶,江群,季杉杉.新医改视角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幸福感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1):92-94.

[4]翟亚奇,李利娜.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17-219.

[5]任海燕,方鹏骞.医生职业幸福感文献研究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34-36.

[6]李桂华,李会政,王馨,等.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13):43-44,53.

[7]曹冰,陈力.医疗纠纷对临床医生心理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7):473-475.

[8]魏玲. 医生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3(2):30-34.

[9](以)本-沙哈尔著;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Analysis of Status and Socio-demographic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octor's Occupational Well-being in Beijing

Liu Ting et al

DepartmentofPsychology,SchoolofHealthManagementandEducation,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 100069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doctors' occupational well-being in Beijing and analyze the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on occupational well-being. Method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he 1465 responden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1:1:1 from 29 hospitals includ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wo-A hospital and Three-A hospital. Results The score of doctors' affective well-being was 3.59±0.93,and Cognitive well-being was 4.16±0.78. The differences on occupational well-being score of doctors who were different work seniority, department and rest tim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were clinical specialty and medical laboratory. Th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cognitive well-being were the senior title and clinical specialty.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 were mainly one-day rest time and wok seniority of 11-15 years. Conclusion Occupational well-being of doctors is medium-low level. I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well-being of middle-aged people, low professional title,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Key WordsDoctor; Well-being; Socio-demographic Factor

(收稿日期2014-06-28;编辑徐仲华)

通讯作者:张曼华,zhangmanhua99@163.com。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为SZ201310025011。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3/j.yxysh.2015.01.019

·医学行为与医学心理透视·

猜你喜欢
幸福感医生
听医生的话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4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会拔牙的“鞋医生”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