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骊泉 兰薇 李浣冰 陆彩琼 李宝华
荔湾社区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康骊泉 兰薇 李浣冰 陆彩琼 李宝华
目的调查荔湾社区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80例连续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选取社区内非住院冠心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等措施, 干预组给予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应用SCL-90、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分。结果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SCL-90平均得分为(58.7±12.6)分, EPQ-RSC:P量表(精神质)T分平均为(60.2±2.4)分, E 量表(外向-内向)T分平均为(37.6±3.2)分, N 量表(神经质)T分平均为(61.1±3.8)分, L 量表(掩饰性)T分平均为(32.8±4.6)分, 干预组在干预3、6、12个月后SCL-90、GQOLI-74及Likert Scare等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胸痛胸闷等症状的发作频率、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的用量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在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社区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理健康;社区综合干预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和多发的心血管疾病, 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而冠心病和心理障碍均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因此, 本次研究就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就社区综合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为社区卫生服务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广州市荔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0例, 其中,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8.6±9.17)岁,入组标准:①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有关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③性别不限, 年龄<70岁;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各类心理及精神障碍者;②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躯体疾病。同时选取社区内非住院冠心病患者100例, 男56例, 女44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5.8±10.24)岁, 入组标准:①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心绞痛型冠心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型冠心病;②本地常住居民, 生活自理, 年龄40~75岁;③患者志愿参加本项目。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各类心理及精神障碍者, 如抑郁症、躁狂症等;②经药物治疗收缩压仍≥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仍≥110 mm Hg;③口服降血糖药治疗后, 空腹血糖仍≥11.1 mmol/L;④有严重心律失常, 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⑤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或近期患肝炎者;⑥明显心脏扩大者;⑦其他不能长期合作或参加本研究决心不大者。将符合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冠心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方法 在给予统一指导语前提下,由统一经过培训的全科医师对8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评问卷测评, 由患者自评, 调查问卷选用SCL-90、EPQRSC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1.2.2 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方法[2]应用SCL-90、GQOLI-74及Likert Scale于干预前、干预后3、6、12个月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干预后胸痛、胸闷等症状的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消耗量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只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 并给予常规的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1.3.1 合作管理 社区建有冠心病防治网络系统, 为每个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查体, 定期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个体化指导。
1.3.2 健康教育 主要是让患者认识到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形式包括定期出宣传板报, 赠送知识手册和画页, 组织观看录像, 举办医学讲座, 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咨询门诊, 进行测压及咨询指导等。
1.3.3 行为干预 正确引导患者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为高危人群和患者制定科学的行为要求, 尤其对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促进其戒烟控酒, 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功能状态等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合个人的有氧运动;指导冠心病患者避免或减轻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1.3.4 心理干预 积极与冠心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沟通,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及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 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指导控制良好情绪。
1.3.5 相关疾病的协同防治 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四种相关疾病且为因果。因此冠心病的社区干预应从多因素、多方位进行。有效控制高血压, 预防高脂血症,控制血糖, 定时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研究应用SCL-90、EPQ-RSC对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58.7±12.6)分, 表明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较差, EPQ-RSC:P量表(精神质) T分平均为(60.2±2.4)分, E 量表(外向-内向)T分平均为(37.6±3.2)分, N 量表(神经质)T分平均为(61.1±3.8)分, L量表(掩饰性)T分平均为(32.8±4.6)分, 表明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感情缺失、内向、情绪不稳定,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2.2 非住院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评分 干预组在干预3、6、12个月后SCL-90、GQOLI-74及Likert Scale等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干预组干预后胸痛胸闷等症状的发作频率、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的用量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项目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6个月 干预12个月干预组 50 SCL-90 41.2±9.6 35.4±9.2ab 26.7±8.6ab 16.4±7.7abGQOLI-74 145.5±26.4 200.5±23.1ab 256.9±22.8ab 316.8±21.4abLikert Scale 2.1±0.8 2.8±0.6ab 3.2±0.6ab 4.1±0.8ab对照组 50 SCL-90 40.9±9.8 39.6±10.1 38.6±9.4 37.5±11.2 GQOLI-74 158.8±26.8 172.7±25.2 181.6±26.3 182.9±26.9 Likert Scale 2.2±0.8 2.3±0.7 2.4±0.7 2.9±0.4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胸痛胸闷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胸痛胸闷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发作频率(次/周) 硝酸甘油用量(mg/周) 速效救心丸用量(mg/周)干预组 50 2.6±0.8 2.7±0.4 516.6±32.7对照组 50 3.9±0.9 3.6±0.6 927.7±56.2
冠心病患者常因受疾病预后不良和较高的猝死率影响,加之长期治疗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 因而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负面心理, 本次研究, 通过对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SCL-90平均得分为(58.7±12.6)分。EPQ-RSC:P量表(精神质)T分平均为(60.2±2.4)分, E 量表(外向-内向)T分平均为(37.6±3.2)分, N 量表(神经质)T分平均为(61.1±3.8)分, L 量表(掩饰性) T分平均为(32.8±4.6)分, 表明住院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若不给予相应干预, 过激的心理反应又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 从而加重冠心病病情, 形成恶性循环[3], 因此, 对于冠心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 除基本诊疗行为外, 其主要任务为慢性疾病的管理和预防教育工作, 在对居民定期随访, 进行基本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时,可对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家庭支持情况有着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心理干预[4];本次研究发现, 干预组50例非住院冠心病患者干预前的SCL-90评分平均为(41.2±9.6)分、GQOLI-74评分平均为(145.5±26.4)分、Likert Scale评分平均为(2.1±0.8)分,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差, 生活质量低, 生活满意度差等现象, 干预组在给予冠心病患者相应的社区综合干预后, 随着时间推移,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改观, 而对照组虽然各项指标评分也有所提高, 但提高幅度有限, 较同时期干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干预组胸痛胸闷等症状的发作频率、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的用量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同样有利于延缓冠心病病情进展,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社区卫生服务在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社区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红芳.冠心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105-106.
[2]梁翠群, 赵汝丽.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 l7(17):2182-2183.
[3]刘亚丽, 傅增泮.社区医院冠心病患者心理评估与干预的临床意义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1):34-35.
[4]游东晓.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136-1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85
2015-01-21]
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215084)
510380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