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构想

2015-03-08 07:16:04胡万祥方新普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职称竞赛

孙 正,胡万祥,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目前,在职称评定体系中过多地注重易于量化的科研指标,教学评价成为“附属品”,且在评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评审体制僵化、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缺乏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等,严重影响了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育学科领域的职称评审同样面临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时,应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实行分类评审制度,使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更加科学合理。

1 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想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不应该单纯以科研数量进行评价,而应当将竞赛训练、教学、群体服务等各项因素考虑进去,构建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职称评定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笔者提出了实施分类评审制度,即根据科研、教学、训练等所占的权重分别实行科研型、教学型和训练型职称评审体系,其职称结构均包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层次。笔者认为这三种类型的职称没有高低之分,处于同一级别,只是侧重点不同。

在进行指标的筛选与权重赋值过程中,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在征求专家同意的基础上,选取国内在职称评定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的专家,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发放专家调查问卷15份,进行指标的筛选并进行赋值,分值为0~1分。因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大小各异,通常需要给各个指标配置一个系数来表示其重要程度,这个系数就代表指标的权重数值。问卷回收后,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并将计算的结果反馈给专家,让专家进行再次筛选与赋值,反复两轮后,专家意见的离散系数趋于统一。通过分层判断矩阵,最终确定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其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并确定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 (科研、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体服务)及其相应的二级权重指标 (见表1)。

此外,按照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与所在的部门划分,笔者将体育教师分为七类,它们与三种职称评审体系对接如下。

专业体育学院 (校)教师 (如各大体院),大学体育院 (系)中从事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师,以科研型为主、教学型为辅;体育教学部 (系、教研室)教师,大学体育学院 (系)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以教学型为主、科研型职为辅;从事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教练员,以训练型为主、教学型职为辅;大学体育学院 (系)中教学与科研都很优秀的体育教师,既带专业又带公体的专业教师,自主选择科研型还是教学型职称评审体系。

表1 职称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以及不同类型职称评审体系指标与权重量表

2 高校体育教师各类型职称评审体系构想

2.1 科研型职称评审体系的构想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性创新研究、科研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1]。实施科研型职称评审体系,有利于鼓励擅长科学研究的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在科学研究上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科研型职称评审体系中,五个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大小依次为:科研、教学、群体服务、竞赛、训练。主要以科研指标为主、教学指标为辅;在二级指标中以期刊论文、课题、学术著作或教材、会议论文为主。在教学指标和群体服务指标上,要求完成基本课时量与基本群体工作量即可,训练、竞赛指标作为评审条款“之一”即可,实行累进加分。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现有职称评审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科研比重,降低教学、训练竞赛、群体服务比重,并设置资格条件。在满足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教学、训练、竞赛、群体服务方面的累进加分。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较副高级职称高一个层次,在教学、群体服务、训练竞赛方面可酌情降低要求。

2.2 教学型职称评审体系构想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或场所,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主体性工作[2]。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中,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教学型高级职称评审制度,并出台了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岗位聘任管理办法。例如浙江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扬州大学、渤海大学等。在教学型职称评审体系中,五个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大小依次为:教学、科研、群体服务、竞赛、训练。以教学指标为主,科研与群体服务为辅,训练竞赛同样作为评审条件“之一”,实行累进加分。在二级指标中,侧重能真实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学生评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成果指标。在教学评价方面,明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把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当提高基本教学工作量,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科研与群体服务评价方面,要求教师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设定一个基本的科研工作量;同时将训练、竞赛、群体服务方面作为职称评定的支撑条件,要求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运动训练、校内群体竞赛的策划、组织、裁判工作,参加学生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练习进行指导,同时积极融入社区,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帮助。此外,参照每年一度的年终测评、工作评价等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2.3 训练型职称评审体系构想

作为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教练员承担着训练与培养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起着主导作用[3]。由于缺乏针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科学评价机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的工作难以获得认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中对指导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并获取相应的成绩者等同对应的科研工作量和成果认定,但参加竞赛的时间周期长 (四年一次省运动会、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组织的竞赛项目限制、体育竞赛对象的非公平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广大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据实地走访调查,一般的普通高校日常训练每次只有10~20元补助或相当于一个课时,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日常训练费;另外,日常训练通常不计入年终考核、与评奖评优无关、与职称评定无关,导致广大教练员“无心”训练。

训练型职称评审体系中,五个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大小依次为:竞赛、训练、教学、科研、群体服务。以竞赛、训练指标为主,教学次之,科研与群体服务为辅,在二级指标中,主要看省级及以上比赛成绩、集群组训、训练效益,同时将较高级别的裁判执法等同于一定的比赛成绩,实行累进加分。此外,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日常训练设一个基本工作量,规定每周训练次数与训练时间以及训练效益情况。在群体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于对社区体育的指导与帮助,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以及群体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等。科研上,发表三类论文即可,鼓励教练员探索新的训练理念、方法、手段。让擅长训练的教练员有足够的时间指导训练,以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3 建议

因笔者调查取证范围以及研究水平所限,所提出的分类评审制度及指标的筛选与赋值仍有待完善之处,希望广大同仁继续完善分类评审制度,丰富指标体系,以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

3.1 评审程序公平公正在具体的职称评审过程中更受关注,其重要性要高于评定体系本身的科学合理。各高校在进行职称评定过程中,应做到评审过程公开透明,做到“一步一公示”。

3.2 应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原则,实行分类评审制度,同时明确三种类型的职称属于同等重要地位,并无高低之分。

3.3 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实际情况,在指标的选择与权重赋值上进行适当调整;体育教师亦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申报相应的职称类型。

[1]杨柳.高校科研的作用及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123—124.

[2]吴平,陈学敏.论“教学型”教授——兼谈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15.

[3]程利群.CUBA联赛教练员管理机制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6(3):29—32.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职称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8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4
职称
草地(2014年1期)2014-12-09 03:17:25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0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称评定改革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