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凯,孟 涛
(1.重庆通信学院军事教研室,重庆400035;2.第三军医大学卫勤综合基地,重庆400038)
在军事体育课程中通过模拟作战情景开展“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提升官兵适应战争环境的能力,从而高效发挥作战能力,提升官兵的作战信心,增强合作能力,克服恐惧和其他生理心理问题。
1.1 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学院士官学员中抽取60名男性学员作为研究对象,编为1—60号,前30名作为实验组,平均年龄 (20.28±1.24)y;后30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 (20.79±1.21)y。经医学和心理学筛查,两组受试者均无生理病史和精神病史。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结合课题需要,在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和驻渝某部队开展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院校和基层关于作战信心训练和心理训练的现状。
1.2.2 实验研究法
训练内容包括通过巨人梯、高矮木桩、高空抓杠、风雨索桥、高空断桥、单人高墙和脏水潜渡等7个项目。实验组实施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营造作战环境:如开枪轰鸣、释放烟雾、着装仿真、场景模拟等。周期为4 wk,每星期6次课,每次训练持续60 min。第1周为徒手训练,第2周携带装备训练,第3周在战场背景下训练,第4周在战场环境下配合相应的战术背景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能训练,同样每周6次训练,星期日休息。
1.2.3 测试法
A.心理症状
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员进行SCL-90量表测试,统计检验的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L-90量表得分与王焕林等人研制的《军人心理症状自我评价量表》[1]常模作比较,并把两组之间训练前后的情况作对比。
B.应激状态
实验前后和每周训练结束后,使用《战斗应激障碍量表》 (CSRQ)对两组受试者抗应激障碍的水平进行测试,分析士官学员在训练过程中战斗时自信水平的变化趋势。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 (即战斗认知障碍、战斗情绪障碍、战斗行为障碍、战斗精神障碍)17个题目,主要测试受试者在各障碍因子上的阳性反应;每个题目使用五级评分:从无、偶尔、有时、经常、总是,每个级别赋予1~5分。阳性反应过多则表明受试者对抗应激反应水平不高。
C.作战信心
结合“战备以色列”的31项士气问卷的英文版本 (CRMQ)、台湾5点49项军队士气的规模,参考国内运动自信心量表,编制“军人作战信心问卷”,并作了信、效度检验。实验前后使用此问卷测试两组学员的战斗自信水平。
1.2.4 数理统计法
各项测式数据采用SPSS来分析统计。
2.1 实验前后士官学员的自我心理状态评估的比较与分析
表1 训练前士官学员的SCL-90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
表1 训练前士官学员的SCL-90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
注:T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2:对照组与军人常模比较;T3:实验组与军人常模比较。表2同。1)P <0.05;2)P <0.01;3)P <0.001。下表同。
?
表1显示,实验前两组学员除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军人常模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外 (P<0.05),其他因子得分与军人常模得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其中两组学员焦虑因子得分略高于军人常模得分,实验组敌对因子得分略高于军人常模得分,两组其他因子得分和总分均略低于军人常模得分。
表2 训练后士官学员SCL-90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
表2 训练后士官学员SCL-90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
?
表2所示,实验后两组学员心理症状每个因子得分和总分比训练前均有所减少,但减少的程度差异比较大。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军队常模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开展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后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抑郁两因子得分和总分,不仅与军人常模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1),与对照组训练后得分差异明显 (P<0.05),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和常模得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躯体化、强迫、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常模评分 (P<0.05),只有偏执因子不改善,和常模得分无显著差异。实行系统的体能训练后,对照组除了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得分和常模没有显著差异,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和常模分数差异明显 (P<0.05);精神病因子得分及总分和常模分数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在开展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后,实验组学员除了偏执思维观念改善效果不理想外,心理状态整体水平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其中,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了极其显著的改善,提高的水平与对照组学员也有明显差异;焦虑和恐怖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强迫、敌对和精神病等改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应。但是在降低精神病发病率方面,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影响比体能训练的影响要低,提示实施军事训练时应与有效的心理咨询相结合。
2.2 实验前后士官学员的战斗应激状态水平比较与分析
训练之前,两组战斗应激障碍的四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的分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表明两组学员均不产生高水平的对抗应激反应。
表3 训练过程中两组学员CSRQ因子分比较
表3显示,前三周训练过程中,两组学员战斗应激障碍阳性反应逐渐增强,到第三周结束时各应激障碍因子得分达到最高点 (其战斗自信水平达到最低点)。但在四周训练结束后,两组学员的战斗应激障碍反应水平都有所改善,而实验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战斗应激障碍各因子得分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对比两组学员在训练不同时段战斗应激障碍各因子阳性症状反应,以及整个训练过程两组战斗应激障碍水平的变化趋势,并通过观察学员的表现和行为,发现两组学员最后一周的战斗应激状态水平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实验组学员在实战化的心理行为训练和体能训练后,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第3周加入战场背景训练后,实验组学员战斗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有强烈反应。第4周设置更复杂的战场和战术环境,学员的积极战斗应激障碍症状并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表明其对战场环境和训练内容逐渐适应。而对照组学员在接受体能训练过程中战斗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总体趋势平稳,没有大的起伏。这充分表明,与单纯的体能训练相比,军人心理行为训练配合体能训练对提高军人战斗应激障碍和战斗信心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士官学员作战信心自我评估水平的分析比较
表4 训练前后士官学员战斗自信水平测试结果比较
表4显示,训练前两组学员作战信心的自我评估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说明他们的作战信心水平比较接近,经过训练后两组学员的信心水平均有显著改变。实验组进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之后,与实验前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与对照组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这充分说明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在提升受试者的作战信心水平方面更加有效。说明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能让士官学员获得更好的身心训练,让其能更快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提升对战场的适应能力,保证各项任务更加顺利地完成。
3.1 建议在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针对各军兵种、各军区基层部队和院校的训练需要,完善实验方案,以确保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士兵战斗信心水平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3.2 在未来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中,把技能、战术、身体和心理适应力训练结合在一起,模拟相应的、更复杂的战斗情景,根据受训者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和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战术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升军人的心理素质和战斗力。
3.3 在全军选择院校和军队基层单位开展试验,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分阶段逐步向军队推广。在此基础上,建议把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和作战信心训练列入军事共同科目的必训课目,然后进入全军军事训练和考试大纲,作为法定常训内容。
[1]王焕林,孙剑,余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1):37—39.
[2]佚名.新军事变革中的军队心理建设[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3] Branden N.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M] .New York:Bantam Books Inc,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