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芳芳 张银银
(丽水学院浙江·丽水)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调整转型时期正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等各类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兴产业不断形成发展,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发展新兴产业是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调整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如何形成政策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关键。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制定出台,积极有序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1年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之后又陆续出台相关规划、意见建议等,政策体系是否完善、政策整体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由此展开。
自从2010年国家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之后,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演进(黄庆华,2011)、政策手段(段小华,2011)、培育政策取向(刘洪昌,2010、2011;朱瑞博,2010;吕铁、贺俊,2012);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刘澄、顾强、董瑞青,2011;赵兰、周亚利,2014);完善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柳光强、田文宠,2012;逄晓霞、方晓琳,2012;刘建民、胡小梅、王蓓,2013;王斌斌,2014);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顾海峰,2011;吕铁,2011;刘洪昌、闫帅,2013);需求创新政策框架体系设计(胡斌、汪泓,2014;樊霞、吴进,2014)。学者们主要强调的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的政策手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是涉及微观、宏观和国家战略需求层面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政策体系,对整个政策体系的梳理及研究尤为重要。一些地区如浙江等地又出台一系列地方性促进政策,与国家政策形成政策叠加,系统梳理和研究地方性创新政策十分必要。
OECD提出创新政策是“科技政策与政府其他政策,特别是经济、社会和产业政策,包括能源、教育和人力资源政策形成的一个整体”。本文认为创新政策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为了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转化,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根据创新政策的分类、创新过程、创新工具和产业特点,本文将从产业维度、创新工具维度两个维度分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政策。
(一)产业维度。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9大行业: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经笔者研究梳理发现,浙江省陆续出台了涵盖9大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规划,针对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又出台了实施意见,共计至少20个相关文件。例如,新能源出台《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除了专项规划及意见,例如《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办法》、《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省开发区特色品牌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积极以科技项目带动、新兴产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升级为平台、信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保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体系。
(二)创新工具维度。基于Rothwell和Zegveld(1985)的经典创新政策分类思想,将创新政策工具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三种类型。供给面创新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支持等;需求面包括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环境面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等。从表1中看出,在供给、需求和环境面,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供给面而言,以政府主导的项目拉动,新兴产业园区的培育是重点;从需求面而言,主要运用的是政府采购拉动产业需求;环境面而言,涉及到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表1)
(三)创新政策国际比较。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崇尚“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也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来促进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表2)
发达国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基本做法,为“政府引导加企业主导”的方式。首先,合理规划政府引导。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实现基础性技术的社会共享,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政府进入先期的投资;再次,畅通融资渠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萌芽时期,一般存在较大的培育风险,一般不依赖于传统的银行融资,而风险投资、天使基金和证券市场在对新兴产业的融资方面,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浙江省发改委《2014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5,5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6%,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税总额1,001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发展前景积极向好。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稳步持续增长态势。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4.8%、11.5%、10.8%、9.1%、8.1%、7.8%和7.1%,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全省主要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于8%,发展情况整体较好。其中,杭州、舟山、湖州和衢州增加值达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3%、12.4%、11.4%和10.8%。
虽然当前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创新政策给予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目前已出台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补贴方式发挥着最主要的功效。但是,减税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满足所有企业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减税补贴不失为雪中送炭,而实际上一个有活力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更有能力交税。他们更需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良好市场环境,让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第二,创新政策侧重从项目拉动,注重大企业的培育发展,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浙江省是中小企业密集的区域,将民营经济的活力注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培育;第三,政策缺乏统计监督体系,难以满足政策及时调整的需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和技术上的低水平重复发展,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但是由于缺乏产能过剩的定量科学评价标准,难以预警和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表1 创新工具维度的政策梳理
表2 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政策
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契机。浙江政府必须认真对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思考如何规划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怎样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有限的资金在关键性技术上发挥作用。省政府规划发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市、区、县级政府在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上要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上,重点突破,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比如,我省的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市场前景可观,地方在具有优势的产业上要优先积极推进,加快发展。
(二)扶持政策从需求方面发力,释放内需市场。目前出台的扶持政策,以资金投入、财税金融政策为主且倾向企业,很少惠及消费者;企业生产中,供应端受到的扶持也大于需求端,导致产能过剩。因此,重视需求端拉动作用,开启新兴产业的国内消费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如鼓励政府购买,引导居民更新消费观念,提高对新兴产业消费品的消费意识。
(三)加强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一要对申请专利企业给予补贴,建立知识产权态势分析与发布平台;二要制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对市场准入更加公正,切实保障创新者权益,使企业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营经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是发展浙江经济的主力军,要实现我省产业链整体的技术突破,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优化民营经济投资环境。排除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
(五)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新兴产业技术策源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中坚持产学研联盟,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共同推进。政府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科研院所研发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保证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和保障;高校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打造自主创新建设主力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企业主动转型升级,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
[1]宋宗宏.发达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广东经济,2011.2.
[2]骆祖春,范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刘波.发挥民营经济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时代经贸,20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