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志林,盖华卿
(东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
农村社会保障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索志林,盖华卿
(东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
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消费需求得到扩张,还提高了农民收入,缩小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而这两方面作用最终均提高了中国居民总体的消费需求。以中国1992—2011年的人均农村转移性收入数据代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支出,以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总额代表居民消费需求,通过对两者增长序列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不仅协同性显著,而且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社会保障有利于拉动全社会的消费需求。
农村转移性收入;居民消费需求;社会保障;协整检验
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城镇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镇的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中国农村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仍滞后于城市。近年来,尽管农村收入增长较快,但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故尽快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升中国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市场的衔接,最终提高全社会的消费需求有着重要意义[1]。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较多学者对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的问题进行了论述[2],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扩大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的作用方面,还少有作者进行论述,因此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从两方面推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1.农村社会保障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得到扩张,最终提高了中国居民总体的需求[3]。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而中国农民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风险却越来越大,如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的冲击下,他们的预期支出负担越来越重,子女教育、自身养老和健康等方面支出的增加与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之间的矛盾,抑制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愿望的实现。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保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威信和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从而吸引农村居民参保,对于保障老年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相当于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其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扩大了农村市场的内需和拉动能力,而农村市场一直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2.农村社会保障缩小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有效地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张。众所周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下降、内需乏力。由于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收入差距的逐渐增大将使得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并且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广大有消费欲望的群体无力购买,而掌握多数财富的少数富裕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总额又基本相对固定,结果是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会不断收缩,居民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不断下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提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从质量上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现在的农村基本物质消费需求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转化创造条件,还有利于与正处在新的消费结构转型期的城市消费需求相衔接,进而提高城乡的整体购买力。而这一切均有利于推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1.相关变量指标的确定和数据来源。首先,确定农村社会保障的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时间序列数据较齐全的只有农村转移性收入一项。关于农村转移性收入,《中国统计年鉴》是这样解释的:“一般情况下,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这里的二次分配主要是指政府转移支付,因为农村转移性收入较好地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所以本研究把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元)作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代表性指标。其次,就消费需求而言,我们采用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总额(亿元)作为研究指标。
考虑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而社会保障体制也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因此采用1992—2011年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对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回顾。中国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由1992年的38元上升到2011年的549元,增长14倍之多。 如果以CPI指数作为平减指数, 那么扣除物价因素后也增长了6.4倍。 其中, 2001年是个转折点, 此后的增长率远高于之前, 如1992—200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0%, 2001—2011年的平均增长率是22%, 这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惠民措施的加大, 以及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是分不开的。 此外, 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率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一样, 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但最近几年其态势相对较为稳定。 农村转移性收入的波动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的不连续。
3.协同性分析。为了便于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充分验证农村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对两个变量的增长率的协同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认为,转移性收入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两个变量的波动趋势大致是相似的,如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7—2001年间两个变量又都呈现出低位运行的特征,2001年之后开始整体上升。
由于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增长幅度差异较大,因此我们把2000年作为其结构转折点,对农村转移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者的时差相关系数得知(如表1),不论是即时相关系数还是时差相关系数,其相关程度都较高,尤其是2001年之后,接近高度相关。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更高,2001—2011年期间的时差相关系数达到0.83,这说明第t年的农村转移性收入对第t+1年的消费有着重要的推动效应,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消费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一定的依赖作用。
表1 时差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为了进一步度量两个变量的协同性,我们对两者的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R2=0.84 DW=1.93
由上式可知,农村转移性收入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协同性较显著, T统计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拟合度也较高,R2的值达到0.84,DW值也接近2,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协同系数大于零,回归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的同步影响十分显著。
4.GRANGER因果检验。由于GRANGER检验要求变量是平稳变量,因此我们首先对1993年以来的两个增长率序列进行ADF检验(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增长率序列都在5%的临界值下平稳,符合GRANGER检验的条件。
表2 农村转移性收入与居民消费增长序列ADF检验
年 份变量ADFTestStatistic1%CriticalValue*5%CriticalValue结论1993—2009ZZSt-3.1-3.9-3.0平稳ZCOMt-4.7-3.9-3.0平稳
再利用EVIEWS软件对两者进行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当滞后值为1和2时,都是ZZSt单向作用于ZCOMt,因此因果检验结果与机理部分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中国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对全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有着较强的正向推动效应。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5.协整检验。对ZZSt和ZCOMt两个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以检验两者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协整检验要求所检验的序列是相同的单整序列,而由表2可知,它们都是I(0)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运用EVIEWS软件可以得到协整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5%临界值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大于其临界值,这表明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因此可以认为,农村转移性收入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表4 协整检验结果
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作用于中国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及其相关性的实证检验,证明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得知中国农村转移性收入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结论具体如下。
第一,中国农村转移性收入在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消费需求的相关程度也显著上升,但是其增长幅度变化较大,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不够连续;第二,1993年以来的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增长率序列在5%的临界值下均平稳,并且当滞后值为1和2时,都是前者单向作用于后者,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拉动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第三,协整分析表明,在5%的临界值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证明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与中国居民消费之间不仅协同性显著,而且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其关键是: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化,坚决不允许农村社会保障的随意性和政策的不连续性;其次,要广开财路,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争取吸收多数的农村居民参保,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最后,要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和城镇社会保险的衔接机制,建立和健全城镇和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1] 尹华北,姬恒.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1,(2):27-30.
[2]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 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3):70-75.
[3] 陶纪坤.论农村社会保障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当代经济管理,2007,(3):56-60.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 博]
2014-09-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12C053)
索志林(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F323.8
A
1002-462X(2015)02-0116-03